教研活动的效益在主题

2014-09-21 16:52王永林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教研组研讨教研

王永林

教研活动是以校为本的实践性研究活动,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一般学校两周开展一次常规教研活动,数量不算少,但教研活动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甚至教师们多认为“同事之间的随时交流”要比“教研组的常规活动”更有效果。

一、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状?

1.有计划,无规划,随意性较强

学科组教研活动计划每个学期都制定,但如果将几份教研活动计划放在一起对比就会发现,每学期都缺少系统的规划。每次公开课都强调朗读指导、学法指导、教师评价……观点漫天发散,似乎一次活动面面俱到,实际上什么都没有深入,缺乏对研讨内容的提炼与归纳。再不然就是跟风,什么话题热就做什么,看似热闹,实则随意。

2.有活动,无互动,参与率较低

在很多教师的眼里教研组活动就是开学通过教研组计划,期末通过教研组总结,中间听几节公开课、学习几篇文章,活动内容与形式比较单一,至于制定计划、确定活动内容则是教科室、教研组长的事情。有时候听了课却没有评课,即使有评课也是现场临时发挥,随意性较强。缺少主评,缺少互动,缺少解决教师教学实际问题的吸引力,教师就缺少了参与热情,就不能投入地、坦诚地碰撞,教研活动走过场也就不足为奇。

3.有问题,无主题,反思欠深入

研究始于问题,问题是主题教研活动的出发点。很多时候老师们在上课、听课的时候不是没有发现问题,而是没有将相似的问题进行整合,只是就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缺少“类”的概念。例如我们会研讨《九寨沟》这篇课文中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哪些地方适合指导朗读?这样的研讨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触及问题的内核。下次教学《烟台的海》《三亚落日》呢?因为不是主题研讨,缺乏系列安排,往往研讨的问题在后面的教学活动中缺少进一步的跟进,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

怎样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让老师们在教研活动中真正进入角色,从一定的理论高度理性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呢?应该说教研活动的效益在主题。

二、 教研活动的主题从哪里来?

教研活动的主题来源有二,一种是自下而上,源于平常的教学实践。教师从平常感到困惑的问题中整理、归纳、提炼、筛选出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的问题,作为学校教学研究的主题,通常以问题为驱动、以课例为载体、以研讨会为平台,有着较高的参与率与互动性。另一种是自上而下。我们的教研要摸清教育的发展规律和方向,要与时俱进。例如现在开展的“先学后教”说明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些举措,一般教师由于眼界的问题或囿于学校的种种规定是很难实施的,需要学校自上而下地推进。具体来说教研活动的主题来源于以下几种情况。

1.教研活动的主题基于校情

校情不同,教研活动的主题规划也会有较大的区别。如果学校是新校,年轻老师较多,就要制定适应期、发展期、创新期的不同主题。以适应期为例,为了让老师站稳讲台,可以从“范式研讨”的主题开始,细分为第一课时教学的范式研讨、第二课时教学的范式研讨。每一课时从导入、新授到练习、拓展,进行目标细化、时间细化和内容细化。每次研讨按集体备课—课堂试教—互动交流—再次试教—归纳提炼这样的流程进行。经过一两年之后,对于一般课文,每个老师都会有一个基本的教学思路。对每一个年段、每一个课时应该达到的目标都应做到心中有数,这是每一位青年教师应该练就的基本功。而如果学校的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就要从改变观念、强化落实课标要求、创新课堂教学等方面确定主题。

2.教研活动的主题基于学情

虽然每个阶段的学生年龄特征都基本相同,但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社会氛围、不同的学习场域构成了不同的学情。例如一年级孩子刚刚接触到书面作业,教研组就可开展以“作业书写格式的研究”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既统一了格式,又为学生良好的习惯养成打下了基础;如果学生学习不够主动,就可以开展“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导学案”“预习套餐”等以任务驱动为中心的主题教研,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学习效率不够高,可以开展课堂观察、微格学习时间、采取“30+10”等讲练结合的主题研究。还可以开展各类个性作业设计、主问题牵动、难点突破、小组合作等多角度、小切口、实用性强的研究。这样的主题教研针对的是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的困惑或疑难,是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或者难以处理的问题,以及容易引发教师探索的问题,每次活动只研讨一个主题,而这个主题是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能启发大家思考,激发集体智慧。

3.教研活动的主题基于课标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基本素质水平的规定,也是对教学质量的基本规定,也是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考试评价的基本依据。因此,教学应当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教研活动的主题应该主要来自于课程标准。为了增强课程意识,可以开展“从课文到课程”的主题研讨。再细一点可以选取“合理研制教学内容”的主题,下面还可以细分为“说理性课文教学”、“神话类课文教学”、“写景类课文教学”等各类主题研究。对“年段目标”的主题可以采用同一篇课文在二年级教什么内容,在四年级教到什么程度。新版课标出来后,可以开展“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怎样上好十分钟写字课”、“读写结合”、“语用训练”、“感情朗读”等新旧课标对比的主题研讨。学校科研部门要进行比照整合,在课标细读的基础上,每一个点都可以作为一个教研活动主题。

教研活动的主题还可以来自于教材、教师。教材上的每一类知识点、每一个能力促进点,教师的评价语、过渡语、体态语言都可以作为研讨的话题。学校既要根据校情、学情来选择,同时也要抓住教学热点、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的放矢。

三、 主题教研的有效组织

教研活动要遵循“针对教师需求,设计主题活动,营造研讨氛围,关注行为跟进”的原则来组织。

1.主题要鲜明

一节课、一篇课文涉及的问题很多,而教研活动只有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只有抓住一点深凿下去才能有效果。活动前要让每人围绕主题学习相关理论,确保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师都能够参与;如果是主题研讨课,要先集体备课,再课堂实践。根据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失,寻找根源,再次施教。主题研讨会是主题教研活动的关键环节,要有执教者反思、同伴反思、总结提升。每一位参与者都要考虑“我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我做到了什么程度?”“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围绕主题展开讨论。要求教研组的每个教师既是学习的参与者,又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通过理论学习、课堂实践、反思总结,形成一个行为研究的周期。

2.氛围要民主

首先主题的确定要民主,一年或一学期的教研主题侧重哪个方面,要听听普通教师的声音,把大家的意见集中起来,结合上级科研部门要求和科研热点、聚焦,提炼后形成有共性、有代表性的中心议题;其次是主题教研的过程要民主。每个活动的方案要提前制定,让每一个老师明确自己的任务,理论学习到什么程度,课堂教学谁承担,主题研讨会谁主持,每个人都要准备好发言提纲,科研骨干要发言,不同年级段、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都要有发言,要形成“看别人的课堂,想自己的课堂,亮出自己的想法与做法”的氛围。这样的研讨才是深度教研,教师才能在相互交流切磋中资源共享,彼此支持,共同提高,形成团队互助。

3.目标要明确

主题鲜明、氛围浓厚,可以提高教研的针对性与可参与性,从而提升教研活动的“建设性”。如果说教研活动是教师成长与进步的“扶手”,那么活动后能否提出改进教学行为的建议就是“登阶”。主题教研的目标要明确,应该体现形成共识——行为跟进——提高认识——再次改进的“螺旋式上升”的特点。而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常常反映在对整个活动过程中生成的敏感度、驻留度与利用度上。主题教研的目标并不在深奥的理论研究,而在于教师能讲出指导教学实践的朴素道理,是教师学习理论、应用理论、解决问题的“链接”。

主题教研是将教研、科研互相融合的一种方式,它利用科研的形式,装进教研的内容,按照科研的流程完成教研的任务,形成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科研的良好发展态势。主题教研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速,为学生的能力提高助力,是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发展的推进器。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教研组研讨教研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网络研讨”实现教师多元发展
Factors of Influenc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一个充满活力的教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