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锋
最近,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行政改革蓝皮书》课题组进行了一次包括各级党政官员、企业领导在内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中央下决心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绝大多数被调查者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对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阻力,有58.92%的人认为来自政府的“部门利益”。
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论断。从本轮全面深化改革尚未拉开序幕之时,最高决策层便对这种来自行政系统内部的既得利益群体的改革阻力心知肚明,对这种固化的利益格局所形成的改革“门槛”警示有加。
“部门利益主义”的形象表现就是所谓的“屁股指挥脑袋”。首先是“有利则争”,凡事只从部门利益出发,目无全局,缺乏全局意识、大局观念。其次是“无利则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事“已”关己,仍然麻木不仁、推诿塞责。这种“有利则争”与“无利则踢”是一币之两面,暴露的是同一个问题——坐在部门利益的小格局内坐井观天。
任何既得利益都有自我固化、强化的惯性与本能,因此“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确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清醒判断。破除这种狭隘的部门利益,必然体现为权力和利益的重组,我们不应指望所有部门都心怀大局意识,主动交出权力和固有利益,事实上,这必将是一个充斥着或明或暗的讨价还价声的漫长过程。唯有从“顶层设计”的高度着手整顿,方有望遏制部门本位主义。
一方面,以大部制的方式大手笔整合、理顺职能部门,减少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传统弊病,让不必要的审批权退出历史舞台,让“负外部性”的审批寻租成为过街老鼠。另一方面,强化公共职能部门的监管和服务职能,压缩凭借审批权寻租的空间,尽快合理明晰地划分不同部门的事权,强化公共管理的事后追责、问责,让“为人民服务”超越口号性的道德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