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庆涛+黄莎莎
外来“大领导”当上“小村官”, 干给群众看,组织群众干,帮着群众干,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崭新靓丽的村寨,平整的水泥硬化路,独具风格的土家民居,标准的种植大棚,成片的产业基地,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化园区……对于德江县堰塘乡高家湾村来说,“率先小康”不再是梦想,农民群众喜笑颜开。
2013年初,贵州省委紧密结合以县为单位开展的“同步小康创建活动”,切实加大干部驻村工作力量,成队建制组成6000个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深入农村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高家湾村成为全省集中帮扶的6000个重点村之一,从铜仁市组织、人社、交通、地税等部门选派干部到村里驻村工作。
“多亏干部来帮忙,我家也算奔小康;彩电冰箱样样有,过得还比城里强。”高家湾村丰产坝组高应国和前进组郑国香等20余户农户在驻村干部张艳的帮助下,大力发展蔬菜种植,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到基层一线去
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贵州的小康。对贵州省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
省委、省政府领导率先垂范,出一身汗、沾两腿泥,带头选择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扶贫乡,建立帮扶工作联系点,深入联系点食宿农家、蹲点驻村,边走边访、边帮边促,问计问需、善做善成。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多次前往威宁自治县迤那、牛棚等乡镇蹲点调研,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说农家事,与群众亲切地拉家常话发展,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困难和问题。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多次赴丹寨县兴仁镇开展蹲点调研,走一路、看一路、问一路,帮助老百姓走上发展的致富路。
同时,一场党群部门帮弱村、经济部门帮穷村、政法部门帮乱村、科技部门帮产业村的帮扶活动在黔中大地热火朝天地展开了。由2万名干部和1万名大学毕业生、农村知识青年组成的88个工作队、1400多个分队、6000个工作组,织牢了驻村工作网络,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帮助后进村脱贫改貌,促进中等村发展提高,扶持先进村示范引领,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为了让干部住得下来,工作干得起来,各部门各单位积极当好“娘家人”,做好驻村干部的“后盾”。通过把驻村干部交通、生活等补助费用纳入部门单位经费预算,给驻村干部购买保险等举措,为驻村干部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保障。
遵义市按“一间办公室、一套管理制度”模式,在580个重点帮扶村设立“驻村工作办公室”,作为驻村工作组专用办公场所,还购置了桌椅、灶具、床、被褥等办公和日常生活用品,解决驻村工作“有址议事,按章办事,规范管理”问题,确保干部能长期住得下、干得好。
六盘水市对340个重点帮扶村,除省里配套的2万元帮扶资金外,采取市、县配套的方式,每村配套3万元;对679个非重点村由市、县配套建立帮扶资金,全市所有行政村都建立每村5万元的帮扶资金。
与此同时,县、乡、村三级分别组建驻村工作队、工作分队、工作组,建立临时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切实加强驻村工作领导、引导和管理,积极开展党的活动,夯实同步小康驻村工作。据统计,一年来,各驻村工作队、工作分队、工作组共召开工作会议12.11万次,临时党组织开展活动7.9万次。
领导下基层,干部驻农村。各级领导干部调研的足迹遍及大街小巷、乡村田野、企业厂矿……在真帮实促的过程中,对派驻干部也是一次锻炼。
其中,贵阳市从市、县两级抽调120名80后年轻科级干部担任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组长,通过加强年轻干部的实践锻炼,重点解决了年轻干部经历单一、基层工作经验欠缺的问题。
“走地头”、“接地气”
鼓足干劲同心同苦同步小康
为帮助驻村干部干成事,省财政投入资金1.2亿元,对派驻工作组重点帮扶的6000个村,按照每村2万元标准建立驻村帮扶资金;每年按1000个贫困村规模进行重点帮扶,每个贫困村投入扶贫资金100万元……
各地积极整合有关涉农部门项目、资金、信息、技术等资源力量,建立有关职能部门沟通机制,开辟“绿色通道”。驻村干部千方百计帮助基层和群众抓经济、促发展,培训党员干部群众200.07万人次,帮助谋思路出点子23.33万个,协调项目2.68万个,协调解决资金27.15亿元。
六盘水市钟山区汪家寨镇吴家寨村驻村干部覃宇得知六盘水市亿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在和贵州百灵制药集团合作,准备实施一个“公司+基地+农户”总投资5000万元的中草药种植项目,立即带上报告书找到公司负责人,公司负责人被覃宇的真诚和热心所感动,最终把项目落户在吴家寨。
安顺市西秀区建立驻村干部“一线接访制”,成立接访室,明确“二、四”(每月农历初二、初四、十二、十四、二十二、二十四)接访日,通过驻村干部“定时接访、随时走访、及时回访、适时陪访”的常态化,重点解决了群众反映集中的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社会保障、环境污染等问题。
一年来,驻村干部积极帮助基层抓基层、打基础,帮助所在村搞好村级党组织建设,提高村支两委班子谋发展的能力,帮助建立健全党组织进位、党员承诺践诺等工作机制。
龙里县羊场镇岱林村驻村干部杨杰勇,针对村级班子分工不明确、威信不高、带头作用不强等实际,在第一时间协助镇党委对村支两委班子进行调整,重新明确村党支部书记和代理主任,牵头建立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工作制度18个,组织召开会议选配5个村民小组长,引导群众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出现两夫妇、两母子同时向村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好现象。
黔西南州采取“驻村工作组+帮扶部门+重点村+群众”的“四方联手”模式和“驻村工作组党组织+帮扶部门党组织+重点村党组织+产业园区(专业协会或合作社)党组织”的“四方联建”模式,形成帮扶合力,诚心帮助群众解决困难。
一年来,驻村干部积极帮助基层和群众解民困、渡难关,解决困难问题17.5万个,帮助办实事好事27.63万件。特别是在抗旱救灾期间,广大驻村干部把抗旱救灾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行动,全力抗旱保民生、保秋收、保增长。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
群众心中有杆公平秤
每月例会、半年述职、年度考核、驻村不少于20天……以“六查六看”为核心的督查指导遍布重点村的每个角落,盯紧盯牢驻村工作。省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驻村工作督查组,采取不打招呼、随机抽查的方式,先后4次深入市(州),深入重点帮促村,对驻村干部在岗在位、履职尽责、发挥作用等情况进行专项督查。
市、县党委组织部门组建督查组,对派驻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的6000个村入驻条件、到岗到位等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确保驻村工作真蹲实驻、真帮实促、真抓实干。
从江县研究制定驻村干部专项考核办法,全面考核驻村干部工作实绩,以乡镇为单位单独设置优秀比例(15%),按日常考核(20%)、半年述职(30%)和年终考核(50%)对驻村干部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进行公布。
“你一定要到我家喝杯土茶哦!”省农委派驻水城县红岩乡苏家寨村的陈国南,与群众从陌生到相识、相知、相勉,朝夕相处,同甘共苦,结下了深厚地情谊,总是遇到老百姓殷勤地邀请。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兴义市一名村党支部书记编了顺口溜,“驻村帮扶干部多,自带被窝自带锅,深入村组办实事,助农增收点子多”。中共中央办公厅《工作情况交流》第50期还专门刊发《贵州持续开展干部驻村活动密切干群关系推进全省推进同步小康》,推介推荐贵州同步小康的经验做法。
省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涌现出来的连续三年主动申请驻村、不当“过路人”和“旁观者”的覃宇,真心实意为村民办实事、上百名村民请愿摁手印请求组织让他再干一年的郭丹等300名优秀驻村干部进行表彰,在全省培育和选树一批驻村干部先进典型。
干给群众看,组织群众干,帮着群众干。2013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50元,同比增长16%;贫困人口减少436万人,366个贫困乡实现“减贫摘帽”;培育农民合作社1172家,建成种植基地284.6万亩,农业园区实现产值302.9亿元,产业结构布局持续优化,转型升级步伐逐步加快;“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扎实推进, 制约发展瓶颈加快破解……(责任编辑∕霍庆涛)
外来“大领导”当上“小村官”, 干给群众看,组织群众干,帮着群众干,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崭新靓丽的村寨,平整的水泥硬化路,独具风格的土家民居,标准的种植大棚,成片的产业基地,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化园区……对于德江县堰塘乡高家湾村来说,“率先小康”不再是梦想,农民群众喜笑颜开。
2013年初,贵州省委紧密结合以县为单位开展的“同步小康创建活动”,切实加大干部驻村工作力量,成队建制组成6000个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深入农村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高家湾村成为全省集中帮扶的6000个重点村之一,从铜仁市组织、人社、交通、地税等部门选派干部到村里驻村工作。
“多亏干部来帮忙,我家也算奔小康;彩电冰箱样样有,过得还比城里强。”高家湾村丰产坝组高应国和前进组郑国香等20余户农户在驻村干部张艳的帮助下,大力发展蔬菜种植,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到基层一线去
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贵州的小康。对贵州省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
省委、省政府领导率先垂范,出一身汗、沾两腿泥,带头选择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扶贫乡,建立帮扶工作联系点,深入联系点食宿农家、蹲点驻村,边走边访、边帮边促,问计问需、善做善成。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多次前往威宁自治县迤那、牛棚等乡镇蹲点调研,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说农家事,与群众亲切地拉家常话发展,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困难和问题。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多次赴丹寨县兴仁镇开展蹲点调研,走一路、看一路、问一路,帮助老百姓走上发展的致富路。
同时,一场党群部门帮弱村、经济部门帮穷村、政法部门帮乱村、科技部门帮产业村的帮扶活动在黔中大地热火朝天地展开了。由2万名干部和1万名大学毕业生、农村知识青年组成的88个工作队、1400多个分队、6000个工作组,织牢了驻村工作网络,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帮助后进村脱贫改貌,促进中等村发展提高,扶持先进村示范引领,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为了让干部住得下来,工作干得起来,各部门各单位积极当好“娘家人”,做好驻村干部的“后盾”。通过把驻村干部交通、生活等补助费用纳入部门单位经费预算,给驻村干部购买保险等举措,为驻村干部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保障。
遵义市按“一间办公室、一套管理制度”模式,在580个重点帮扶村设立“驻村工作办公室”,作为驻村工作组专用办公场所,还购置了桌椅、灶具、床、被褥等办公和日常生活用品,解决驻村工作“有址议事,按章办事,规范管理”问题,确保干部能长期住得下、干得好。
六盘水市对340个重点帮扶村,除省里配套的2万元帮扶资金外,采取市、县配套的方式,每村配套3万元;对679个非重点村由市、县配套建立帮扶资金,全市所有行政村都建立每村5万元的帮扶资金。
与此同时,县、乡、村三级分别组建驻村工作队、工作分队、工作组,建立临时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切实加强驻村工作领导、引导和管理,积极开展党的活动,夯实同步小康驻村工作。据统计,一年来,各驻村工作队、工作分队、工作组共召开工作会议12.11万次,临时党组织开展活动7.9万次。
领导下基层,干部驻农村。各级领导干部调研的足迹遍及大街小巷、乡村田野、企业厂矿……在真帮实促的过程中,对派驻干部也是一次锻炼。
其中,贵阳市从市、县两级抽调120名80后年轻科级干部担任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组长,通过加强年轻干部的实践锻炼,重点解决了年轻干部经历单一、基层工作经验欠缺的问题。
“走地头”、“接地气”
鼓足干劲同心同苦同步小康
为帮助驻村干部干成事,省财政投入资金1.2亿元,对派驻工作组重点帮扶的6000个村,按照每村2万元标准建立驻村帮扶资金;每年按1000个贫困村规模进行重点帮扶,每个贫困村投入扶贫资金100万元……
各地积极整合有关涉农部门项目、资金、信息、技术等资源力量,建立有关职能部门沟通机制,开辟“绿色通道”。驻村干部千方百计帮助基层和群众抓经济、促发展,培训党员干部群众200.07万人次,帮助谋思路出点子23.33万个,协调项目2.68万个,协调解决资金27.15亿元。
六盘水市钟山区汪家寨镇吴家寨村驻村干部覃宇得知六盘水市亿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在和贵州百灵制药集团合作,准备实施一个“公司+基地+农户”总投资5000万元的中草药种植项目,立即带上报告书找到公司负责人,公司负责人被覃宇的真诚和热心所感动,最终把项目落户在吴家寨。
安顺市西秀区建立驻村干部“一线接访制”,成立接访室,明确“二、四”(每月农历初二、初四、十二、十四、二十二、二十四)接访日,通过驻村干部“定时接访、随时走访、及时回访、适时陪访”的常态化,重点解决了群众反映集中的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社会保障、环境污染等问题。
一年来,驻村干部积极帮助基层抓基层、打基础,帮助所在村搞好村级党组织建设,提高村支两委班子谋发展的能力,帮助建立健全党组织进位、党员承诺践诺等工作机制。
龙里县羊场镇岱林村驻村干部杨杰勇,针对村级班子分工不明确、威信不高、带头作用不强等实际,在第一时间协助镇党委对村支两委班子进行调整,重新明确村党支部书记和代理主任,牵头建立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工作制度18个,组织召开会议选配5个村民小组长,引导群众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出现两夫妇、两母子同时向村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好现象。
黔西南州采取“驻村工作组+帮扶部门+重点村+群众”的“四方联手”模式和“驻村工作组党组织+帮扶部门党组织+重点村党组织+产业园区(专业协会或合作社)党组织”的“四方联建”模式,形成帮扶合力,诚心帮助群众解决困难。
一年来,驻村干部积极帮助基层和群众解民困、渡难关,解决困难问题17.5万个,帮助办实事好事27.63万件。特别是在抗旱救灾期间,广大驻村干部把抗旱救灾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行动,全力抗旱保民生、保秋收、保增长。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
群众心中有杆公平秤
每月例会、半年述职、年度考核、驻村不少于20天……以“六查六看”为核心的督查指导遍布重点村的每个角落,盯紧盯牢驻村工作。省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驻村工作督查组,采取不打招呼、随机抽查的方式,先后4次深入市(州),深入重点帮促村,对驻村干部在岗在位、履职尽责、发挥作用等情况进行专项督查。
市、县党委组织部门组建督查组,对派驻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的6000个村入驻条件、到岗到位等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确保驻村工作真蹲实驻、真帮实促、真抓实干。
从江县研究制定驻村干部专项考核办法,全面考核驻村干部工作实绩,以乡镇为单位单独设置优秀比例(15%),按日常考核(20%)、半年述职(30%)和年终考核(50%)对驻村干部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进行公布。
“你一定要到我家喝杯土茶哦!”省农委派驻水城县红岩乡苏家寨村的陈国南,与群众从陌生到相识、相知、相勉,朝夕相处,同甘共苦,结下了深厚地情谊,总是遇到老百姓殷勤地邀请。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兴义市一名村党支部书记编了顺口溜,“驻村帮扶干部多,自带被窝自带锅,深入村组办实事,助农增收点子多”。中共中央办公厅《工作情况交流》第50期还专门刊发《贵州持续开展干部驻村活动密切干群关系推进全省推进同步小康》,推介推荐贵州同步小康的经验做法。
省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涌现出来的连续三年主动申请驻村、不当“过路人”和“旁观者”的覃宇,真心实意为村民办实事、上百名村民请愿摁手印请求组织让他再干一年的郭丹等300名优秀驻村干部进行表彰,在全省培育和选树一批驻村干部先进典型。
干给群众看,组织群众干,帮着群众干。2013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50元,同比增长16%;贫困人口减少436万人,366个贫困乡实现“减贫摘帽”;培育农民合作社1172家,建成种植基地284.6万亩,农业园区实现产值302.9亿元,产业结构布局持续优化,转型升级步伐逐步加快;“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扎实推进, 制约发展瓶颈加快破解……(责任编辑∕霍庆涛)
外来“大领导”当上“小村官”, 干给群众看,组织群众干,帮着群众干,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崭新靓丽的村寨,平整的水泥硬化路,独具风格的土家民居,标准的种植大棚,成片的产业基地,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化园区……对于德江县堰塘乡高家湾村来说,“率先小康”不再是梦想,农民群众喜笑颜开。
2013年初,贵州省委紧密结合以县为单位开展的“同步小康创建活动”,切实加大干部驻村工作力量,成队建制组成6000个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深入农村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高家湾村成为全省集中帮扶的6000个重点村之一,从铜仁市组织、人社、交通、地税等部门选派干部到村里驻村工作。
“多亏干部来帮忙,我家也算奔小康;彩电冰箱样样有,过得还比城里强。”高家湾村丰产坝组高应国和前进组郑国香等20余户农户在驻村干部张艳的帮助下,大力发展蔬菜种植,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到基层一线去
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贵州的小康。对贵州省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
省委、省政府领导率先垂范,出一身汗、沾两腿泥,带头选择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扶贫乡,建立帮扶工作联系点,深入联系点食宿农家、蹲点驻村,边走边访、边帮边促,问计问需、善做善成。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多次前往威宁自治县迤那、牛棚等乡镇蹲点调研,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说农家事,与群众亲切地拉家常话发展,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困难和问题。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多次赴丹寨县兴仁镇开展蹲点调研,走一路、看一路、问一路,帮助老百姓走上发展的致富路。
同时,一场党群部门帮弱村、经济部门帮穷村、政法部门帮乱村、科技部门帮产业村的帮扶活动在黔中大地热火朝天地展开了。由2万名干部和1万名大学毕业生、农村知识青年组成的88个工作队、1400多个分队、6000个工作组,织牢了驻村工作网络,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帮助后进村脱贫改貌,促进中等村发展提高,扶持先进村示范引领,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为了让干部住得下来,工作干得起来,各部门各单位积极当好“娘家人”,做好驻村干部的“后盾”。通过把驻村干部交通、生活等补助费用纳入部门单位经费预算,给驻村干部购买保险等举措,为驻村干部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保障。
遵义市按“一间办公室、一套管理制度”模式,在580个重点帮扶村设立“驻村工作办公室”,作为驻村工作组专用办公场所,还购置了桌椅、灶具、床、被褥等办公和日常生活用品,解决驻村工作“有址议事,按章办事,规范管理”问题,确保干部能长期住得下、干得好。
六盘水市对340个重点帮扶村,除省里配套的2万元帮扶资金外,采取市、县配套的方式,每村配套3万元;对679个非重点村由市、县配套建立帮扶资金,全市所有行政村都建立每村5万元的帮扶资金。
与此同时,县、乡、村三级分别组建驻村工作队、工作分队、工作组,建立临时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切实加强驻村工作领导、引导和管理,积极开展党的活动,夯实同步小康驻村工作。据统计,一年来,各驻村工作队、工作分队、工作组共召开工作会议12.11万次,临时党组织开展活动7.9万次。
领导下基层,干部驻农村。各级领导干部调研的足迹遍及大街小巷、乡村田野、企业厂矿……在真帮实促的过程中,对派驻干部也是一次锻炼。
其中,贵阳市从市、县两级抽调120名80后年轻科级干部担任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组长,通过加强年轻干部的实践锻炼,重点解决了年轻干部经历单一、基层工作经验欠缺的问题。
“走地头”、“接地气”
鼓足干劲同心同苦同步小康
为帮助驻村干部干成事,省财政投入资金1.2亿元,对派驻工作组重点帮扶的6000个村,按照每村2万元标准建立驻村帮扶资金;每年按1000个贫困村规模进行重点帮扶,每个贫困村投入扶贫资金100万元……
各地积极整合有关涉农部门项目、资金、信息、技术等资源力量,建立有关职能部门沟通机制,开辟“绿色通道”。驻村干部千方百计帮助基层和群众抓经济、促发展,培训党员干部群众200.07万人次,帮助谋思路出点子23.33万个,协调项目2.68万个,协调解决资金27.15亿元。
六盘水市钟山区汪家寨镇吴家寨村驻村干部覃宇得知六盘水市亿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在和贵州百灵制药集团合作,准备实施一个“公司+基地+农户”总投资5000万元的中草药种植项目,立即带上报告书找到公司负责人,公司负责人被覃宇的真诚和热心所感动,最终把项目落户在吴家寨。
安顺市西秀区建立驻村干部“一线接访制”,成立接访室,明确“二、四”(每月农历初二、初四、十二、十四、二十二、二十四)接访日,通过驻村干部“定时接访、随时走访、及时回访、适时陪访”的常态化,重点解决了群众反映集中的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社会保障、环境污染等问题。
一年来,驻村干部积极帮助基层抓基层、打基础,帮助所在村搞好村级党组织建设,提高村支两委班子谋发展的能力,帮助建立健全党组织进位、党员承诺践诺等工作机制。
龙里县羊场镇岱林村驻村干部杨杰勇,针对村级班子分工不明确、威信不高、带头作用不强等实际,在第一时间协助镇党委对村支两委班子进行调整,重新明确村党支部书记和代理主任,牵头建立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工作制度18个,组织召开会议选配5个村民小组长,引导群众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出现两夫妇、两母子同时向村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好现象。
黔西南州采取“驻村工作组+帮扶部门+重点村+群众”的“四方联手”模式和“驻村工作组党组织+帮扶部门党组织+重点村党组织+产业园区(专业协会或合作社)党组织”的“四方联建”模式,形成帮扶合力,诚心帮助群众解决困难。
一年来,驻村干部积极帮助基层和群众解民困、渡难关,解决困难问题17.5万个,帮助办实事好事27.63万件。特别是在抗旱救灾期间,广大驻村干部把抗旱救灾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行动,全力抗旱保民生、保秋收、保增长。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
群众心中有杆公平秤
每月例会、半年述职、年度考核、驻村不少于20天……以“六查六看”为核心的督查指导遍布重点村的每个角落,盯紧盯牢驻村工作。省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驻村工作督查组,采取不打招呼、随机抽查的方式,先后4次深入市(州),深入重点帮促村,对驻村干部在岗在位、履职尽责、发挥作用等情况进行专项督查。
市、县党委组织部门组建督查组,对派驻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的6000个村入驻条件、到岗到位等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确保驻村工作真蹲实驻、真帮实促、真抓实干。
从江县研究制定驻村干部专项考核办法,全面考核驻村干部工作实绩,以乡镇为单位单独设置优秀比例(15%),按日常考核(20%)、半年述职(30%)和年终考核(50%)对驻村干部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进行公布。
“你一定要到我家喝杯土茶哦!”省农委派驻水城县红岩乡苏家寨村的陈国南,与群众从陌生到相识、相知、相勉,朝夕相处,同甘共苦,结下了深厚地情谊,总是遇到老百姓殷勤地邀请。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兴义市一名村党支部书记编了顺口溜,“驻村帮扶干部多,自带被窝自带锅,深入村组办实事,助农增收点子多”。中共中央办公厅《工作情况交流》第50期还专门刊发《贵州持续开展干部驻村活动密切干群关系推进全省推进同步小康》,推介推荐贵州同步小康的经验做法。
省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涌现出来的连续三年主动申请驻村、不当“过路人”和“旁观者”的覃宇,真心实意为村民办实事、上百名村民请愿摁手印请求组织让他再干一年的郭丹等300名优秀驻村干部进行表彰,在全省培育和选树一批驻村干部先进典型。
干给群众看,组织群众干,帮着群众干。2013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50元,同比增长16%;贫困人口减少436万人,366个贫困乡实现“减贫摘帽”;培育农民合作社1172家,建成种植基地284.6万亩,农业园区实现产值302.9亿元,产业结构布局持续优化,转型升级步伐逐步加快;“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扎实推进, 制约发展瓶颈加快破解……(责任编辑∕霍庆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