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
2014年第1期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前线》2014年第1期“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栏目着重对国家治理进行了探讨。其中,俞可平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文认为治理是一种偏重于工具性的政治行为,是实现一定社会政治目标的手段。国家治理体系包括治理主体、治理机制和治理效果三大要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与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是同一政治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也得益于中国治理改革的成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冲破不合时宜的旧观念的束缚;第二,加强顶层设计,从战略上谋划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第三,总结地方治理改革的创新经验,及时将优秀的地方治理创新做法上升为国家制度;第四,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学习借鉴国外政府治理的社会治理的好经验;第五,坚决破除阻碍社会进步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国家治理体制;第六,破除官本位观念,消除官本主义流毒。
●聚合崇俭抑奢正能量
《南方》2014年第2期“关注”栏目聚焦新政之下过新年的话题。“廉不廉,看过年;洁不洁,看过节。”自“八项规定”等政策“亮剑”以来,各地少了“高、大、上”的庆典,少了公家埋单的大吃大喝,少了不良的送礼之风。与此相反,今年春节市民可以参加的文化活动却更为丰富,追求“面子”好看的节庆活动少了,追求“里子”充实的扶贫慰问活动反而开展得有声有色。长期依赖于公款消费的高档酒店、礼品公司与白酒、花卉企业也谋求转型,让市场回归大众,价格更显亲民。“风成于上,俗化于下。”正风需要标本兼治、内外兼修。只有人人行动起来,敢于向不正之风说不,勇于做世风转变的参与者、实践者,共同营造“廉政文化”,才能建设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
●农业现代化需要谨慎推进
《南风窗》2014年第2期“封面报道”栏目以《分化的村庄》专题文章聚焦农业现代化问题。在新一届政府的施政纲要“四化同步”中,“新型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成为新时期中国农村政策的重点。其实质是,在“城乡统筹”的话语下,让更多半工半农的农民完全脱离农村“市民化”,同时将空出来的土地集中,进行更具规模化的“现代化”经营。对此,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认为要谨慎推进以规模化集中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现代化”。 “三农”问题学者何慧丽也表示,推行市场经济的各种商资实体,面对高度分散且剩余太少、没有谈判地位的亿万小农,以一切可能方式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其由强势群体转嫁于弱势群体、由弱势群体转嫁于土地和环境的成本破坏性之大,须高度警惕。
●幸福家庭成就中国梦
《瞭望新闻周刊》2014年第2期“专题报道”栏目对“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进行了全面的解读,指出转型时期家国在变,但不变的是对幸福家国的追求。收入、教育、与周围家庭的对比、沟通与交流、性生活、卫生保健、人际关系、安全感,共同构成了家庭幸福感的八大关键性因素。针对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调查报告提出了四项建议:首先,大力发展服务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家庭服务体系;其次,加大健康教育和宣传力度,提供更加完善的健康服务;其三,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其四,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逐步减少城乡差异。
《前线》
2014年第1期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前线》2014年第1期“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栏目着重对国家治理进行了探讨。其中,俞可平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文认为治理是一种偏重于工具性的政治行为,是实现一定社会政治目标的手段。国家治理体系包括治理主体、治理机制和治理效果三大要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与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是同一政治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也得益于中国治理改革的成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冲破不合时宜的旧观念的束缚;第二,加强顶层设计,从战略上谋划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第三,总结地方治理改革的创新经验,及时将优秀的地方治理创新做法上升为国家制度;第四,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学习借鉴国外政府治理的社会治理的好经验;第五,坚决破除阻碍社会进步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国家治理体制;第六,破除官本位观念,消除官本主义流毒。
●聚合崇俭抑奢正能量
《南方》2014年第2期“关注”栏目聚焦新政之下过新年的话题。“廉不廉,看过年;洁不洁,看过节。”自“八项规定”等政策“亮剑”以来,各地少了“高、大、上”的庆典,少了公家埋单的大吃大喝,少了不良的送礼之风。与此相反,今年春节市民可以参加的文化活动却更为丰富,追求“面子”好看的节庆活动少了,追求“里子”充实的扶贫慰问活动反而开展得有声有色。长期依赖于公款消费的高档酒店、礼品公司与白酒、花卉企业也谋求转型,让市场回归大众,价格更显亲民。“风成于上,俗化于下。”正风需要标本兼治、内外兼修。只有人人行动起来,敢于向不正之风说不,勇于做世风转变的参与者、实践者,共同营造“廉政文化”,才能建设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
●农业现代化需要谨慎推进
《南风窗》2014年第2期“封面报道”栏目以《分化的村庄》专题文章聚焦农业现代化问题。在新一届政府的施政纲要“四化同步”中,“新型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成为新时期中国农村政策的重点。其实质是,在“城乡统筹”的话语下,让更多半工半农的农民完全脱离农村“市民化”,同时将空出来的土地集中,进行更具规模化的“现代化”经营。对此,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认为要谨慎推进以规模化集中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现代化”。 “三农”问题学者何慧丽也表示,推行市场经济的各种商资实体,面对高度分散且剩余太少、没有谈判地位的亿万小农,以一切可能方式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其由强势群体转嫁于弱势群体、由弱势群体转嫁于土地和环境的成本破坏性之大,须高度警惕。
●幸福家庭成就中国梦
《瞭望新闻周刊》2014年第2期“专题报道”栏目对“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进行了全面的解读,指出转型时期家国在变,但不变的是对幸福家国的追求。收入、教育、与周围家庭的对比、沟通与交流、性生活、卫生保健、人际关系、安全感,共同构成了家庭幸福感的八大关键性因素。针对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调查报告提出了四项建议:首先,大力发展服务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家庭服务体系;其次,加大健康教育和宣传力度,提供更加完善的健康服务;其三,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其四,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逐步减少城乡差异。
《前线》
2014年第1期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前线》2014年第1期“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栏目着重对国家治理进行了探讨。其中,俞可平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文认为治理是一种偏重于工具性的政治行为,是实现一定社会政治目标的手段。国家治理体系包括治理主体、治理机制和治理效果三大要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与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是同一政治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也得益于中国治理改革的成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冲破不合时宜的旧观念的束缚;第二,加强顶层设计,从战略上谋划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第三,总结地方治理改革的创新经验,及时将优秀的地方治理创新做法上升为国家制度;第四,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学习借鉴国外政府治理的社会治理的好经验;第五,坚决破除阻碍社会进步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国家治理体制;第六,破除官本位观念,消除官本主义流毒。
●聚合崇俭抑奢正能量
《南方》2014年第2期“关注”栏目聚焦新政之下过新年的话题。“廉不廉,看过年;洁不洁,看过节。”自“八项规定”等政策“亮剑”以来,各地少了“高、大、上”的庆典,少了公家埋单的大吃大喝,少了不良的送礼之风。与此相反,今年春节市民可以参加的文化活动却更为丰富,追求“面子”好看的节庆活动少了,追求“里子”充实的扶贫慰问活动反而开展得有声有色。长期依赖于公款消费的高档酒店、礼品公司与白酒、花卉企业也谋求转型,让市场回归大众,价格更显亲民。“风成于上,俗化于下。”正风需要标本兼治、内外兼修。只有人人行动起来,敢于向不正之风说不,勇于做世风转变的参与者、实践者,共同营造“廉政文化”,才能建设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
●农业现代化需要谨慎推进
《南风窗》2014年第2期“封面报道”栏目以《分化的村庄》专题文章聚焦农业现代化问题。在新一届政府的施政纲要“四化同步”中,“新型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成为新时期中国农村政策的重点。其实质是,在“城乡统筹”的话语下,让更多半工半农的农民完全脱离农村“市民化”,同时将空出来的土地集中,进行更具规模化的“现代化”经营。对此,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认为要谨慎推进以规模化集中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现代化”。 “三农”问题学者何慧丽也表示,推行市场经济的各种商资实体,面对高度分散且剩余太少、没有谈判地位的亿万小农,以一切可能方式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其由强势群体转嫁于弱势群体、由弱势群体转嫁于土地和环境的成本破坏性之大,须高度警惕。
●幸福家庭成就中国梦
《瞭望新闻周刊》2014年第2期“专题报道”栏目对“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进行了全面的解读,指出转型时期家国在变,但不变的是对幸福家国的追求。收入、教育、与周围家庭的对比、沟通与交流、性生活、卫生保健、人际关系、安全感,共同构成了家庭幸福感的八大关键性因素。针对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调查报告提出了四项建议:首先,大力发展服务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家庭服务体系;其次,加大健康教育和宣传力度,提供更加完善的健康服务;其三,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其四,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逐步减少城乡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