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山+刘月辉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经过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同意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全文共分七章二十四条,系统地阐述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组织实施、条件保障等内容。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传统美德,受到了政府机构与社会各界的重视。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高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教学内容包括从先秦到晚清社会近三千年的作家、作品以及文学思潮、流派等。学好这门课程,对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古代文学课程不够重视
在当今社会实用主义思潮泛滥的背景下,许多学生认为古代文学缺乏实用价值,而不加以重视。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以古代的作家作品为主,能够培养的实际技能确实有限。另外,古代社会跟现代社会有巨大的时代差异,九零后的大学生都有这样的疑问——我为什么要钻进故纸堆呢?学了什么用呢?思想上对古代文学这门课不重视,学习上就动力不足。
在课程设置上,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古代文学教学课时被大幅度缩减。古代文学课程是有大量的教学内容的,包括各个时间段的各种文体的学习与研讨,但随着课时量的锐减,原定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教学要求也只好随之降低了。古代文学这门课的重要地位不但没有加强,反而削弱了。
(二)教学方式陈旧、单一
虽然各层次、各年级的教学改革在全国展开,各种教学改革理论充斥着人们的视野,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却运用得很少。古代文学作为中文专业的一门传统课程,现已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被戏称为“三部曲”。如讲解一篇散文或诗词,首先是介绍时代背景与作者生平事迹,接着是疏通文中字、词、句,分析其中的古今异义与特殊句式,最后是总结作品主旨与艺术特色。这种老套、单调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审美疲劳,无法让学生领悟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邃传统哲理与丰富思想感情,也就很难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望与学习兴趣。
(三)学习方法不当,以致学习兴趣不浓
相对于教师陈旧的教学方式,学生们也有所谓的“三部曲”:有些学生上课时就睡觉、玩手机;考试之前,从网上下载各篇文言文的注释、翻译或赏析,开始死记硬背;考完之后,很快就将各个知识点都忘记了。当然,这种情况一般只出现在部分学习不够认真的学生中。对于那些勤奋的学生而言,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与较好的学习习惯,但由于古代文学年代久远,容易使人产生隔膜与疏离之感,如果教师不进行适当引导,一味地强调背诵与默写,那么他们是难以真正理解古人的遭际与情感的。久而久之,必将对古代文学的学习产生厌倦情绪,以致学习兴趣下降。
另外,由于评价体系的缺失,也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现在很多高校评优、晋升以及评职称,仍以科研成果作为主要评判标准。教师们多将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科研项目上,对于教学任务则采取敷衍的态度。责任心一旦缺失,提高教学效果就无从谈起。这种重视科研轻视教学的现象,不是个别的例子,而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亟需政府与教育研究机构研讨解决。
二、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策略
(一)革新古代文学的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是教学过程中的灵魂,指导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学效果的评估等。针对部分高校出现的轻视古代文学教学的现象,必须革新古代文学的教学观念,明确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要性。古代文学内容博大精深,学习古代文学,对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觉自信等都能发挥积极作用。
学习古代文学虽然不能获得立竿见影的实用操作技能,但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品德修养的提升都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古代文学中蕴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去明辨是非、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危济困,形成坚韧豁达、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都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改进古代文学的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的更新
针对当今社会浅俗之气弥漫与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教育界更应该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古代文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是以传承古代人文精神,“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教学目的”。[1]其教学内容不能只是介绍作家作品背景,注释翻译字词句,在指导学生赏析作品时,还应引导学生开展审美体验、情感熏陶、品性磨砺等深层次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在品读经典时去体会古人的所思所想,感受他们的忧伤与寂寞,并领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内容更新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应注重挖掘古代文学作品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古代经典著作意蕴深厚,且常读常新。一般地,教学时所使用的教材和参考资料都有一定的滞后性,与最新的时代主题有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时事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如当前社会正在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个字。这二十四字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如果仔细寻找其中彰显的本民族特色,我们从古代文学优秀作家作品中就能发现其的思想根源:国家的富强、文明,社会的和谐、自由、平等,人民的安居乐业等一直就是中国古代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目标;在人际关系上,中国人自古就以“诚信”为安身立命之本。由此可见,教师授课时,如果能做到谈古论今、古为今用,不仅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而且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更新教学内容,还应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古代著名作家作品、文学流派等教育资源,组织各校与各级教育研究机构骨干力量编写地方教材与校本教材,作为古代文学课程的辅助读本。这项工程的开展,既能充实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又有利于传承地域文化。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高校古代文学课堂单调、陈旧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了。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是十分必要的。古代文学这门课内容丰富多彩,又最讲究感性化、生动性与独特性,其实是教师发挥教学艺术的极好舞台。高超的教学艺术应该是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技能。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去除那种“填鸭式”、“布道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领悟,采取多种教学法开展教学,例如:
问题研讨法:老师在课前预习时就布置阅读任务,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上课时,先让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出由问题产生的几种观点,并在全班展开争辩。老师在争辩过程中先保持中立,最后再作点评。思想的火花,只有在碰撞中才能产生。这种方法,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课堂气氛活跃,深受学生欢迎。
品读感悟法:品,意为品尝、体味。古代文学中的各种文体,如诗、词、文、赋、小说、戏曲,都不乏优秀之作。品读经典,就像品尝名茶一样,愈沉浸愈能感受其味之甘醇。因此,品读感悟法是“学生走进作品,体会情感,感悟哲理”[2]不可或缺的方法。
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在古代文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可以应用。如文本中字、词、句的疏通时,可以比较古今异义或古今句式的差异。作品内容、作家风格、文学流派以及传播接受等方面的异同,都可以采取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既能使问题更明白,又能培养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另外,如情境创设法、直观演示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都有其合理性。在具体教学中,只有根据教学目的、内容的需要加以适当运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教学实践活动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信息技术带来了大量的教学资源,教师在备课时,只要打开网络,就能收集到与授课内容有关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尤其是高校网络平台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给高校师生科研教学都提供了方便。但是过分依赖网络则会适得其反。教学活动既是知识的传授过程,又是思想碰撞、知识创新的过程。如果一味收集网络信息,缺乏个体思考,又会使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了,而且古代文学教学注重个体的领悟与体验,这是不能用信息的堆积来替代的。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能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利用电脑制作精美的课件,运用表格叙述繁杂的事情,收集插图、视频介绍作品创作背景与作家生平,既能使教学内容更加清晰明了,又能节省教学时间。但“多媒体只能是教学辅助工具,不能代替教师的讲授”,[3]古代文学教学需要用教师的学养、才情、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三)培养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
更新教学内容,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及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改革要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个体是千差万别的,每位学生有其独特性,提升学生学习古代文学兴趣的关键是“因材施教”。古代文学中的作家作品数以千计,每位作家有其独特的人生际遇与艺术风格,可以断言,每位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心仪的古代作家与作品。教师在授课时,先尝试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每位成员评论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相似风格的作品,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从而全面掌握各个知识点。而且,古代文学的学习有这样的特点,即钻研得越深越广,兴趣就越浓。万事开头难,教师只要引领学生走进了古代文学这一艺术殿堂,学生必定会对这辉煌的艺术宝库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因材施教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极佳方法。
(四)改革教学的评价体系
高校教学改革难以实施开展,一个重要原因是现有的评价体系不健全。由于评职称、晋职的需要,许多高校教师只关心自己的科研成果,而在教学方面则应付了事。教师按照现有的教材、讲义上课十分轻松,真正要改革教学模式是要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的。为了应对课堂讨论时学生提出的尖锐问题,教师需要全面阅读相关文献,才能给出中肯的答案。又由于研究的方向不同,教师不一定对相关知识点熟悉,所以教学时要做到游刃有余,还必须花时间来读书。但是,教师在教学上的付出与努力,很难反映到自身的科研成绩上,所以未必情愿去做。因此,只有改变现有的评价体系,增加教学成果在教师业绩考核中的比重,才能有效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总之,在古代文学课程改革中,革新教学观念是改革的前提,改进教学方法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改革的关键,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改革的保障。提高古代文学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将有助于抵御社会上日益明显的精神庸俗化倾向,有助于改变学生群体的精神面貌。
(基金资助: 1.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青年专项),编号:XJK014QFZ002,名称:基于湖湘文化的中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实证研究;2.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一般),编号:14C0089,名称:清中期湖南诗人群体交游考证及其现实意义)
注释:
[1]孙小力.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设想[J].中国大学教育,2007,(6).
[2]彭红霞.五年制大专层次小学教师教育专业文言文教学改革初探[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1).
[3]李新宇.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反思[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9,(8).
(刘青山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 410005 刘月辉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 4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