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旦标
摘 要:室内操作为学校体育课程室内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殊的季节和气候条件下,需要承担与室外体育课程基本一致的功能。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室内操的编写和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其特殊的环境因素。文章介绍了笔者对室内操编写原则及实施的若干分析。
关键词:室内操 实践探索
一、技工院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意义
随着原有产业升级和新兴行业的涌现,企业的人才需求发生变化,对技工院校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成为了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课题。
体育课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与很多普通高中体育课缺位、体育教育发展停滞一样,技工院校的体育教育也存在同样的发展难题。
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相关要求,体育教育须面向全体学生,在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素养背景下,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学校体育课应从过去纯竞技化的窠臼中走出来,以全面提升学生生理和心理素质为目标,在教学中突出“健康第一”的理念。
二、室内操的实施现状
在体育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每年都会迎来两个不宜室外活动的季节,一个是四、五月份的梅雨季节,一个是九、十月份的炎热季节,而这两个阶段几乎占到体育课年度授课计划的一半以上。再加上2013年以来全国大面积的雾霾天气问题,使得室外体育活动时间大大缩水,室内体育课又常常被改为自习课,或是被其他课程占用,没有发挥室内体育课程的应有价值。
由于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技工院校的体育课程发展和改革相对滞后,室内活动课程的教学在理念和具体实践创新上也趋于停滞。如何利用好宝贵的室内体育课时,实现体育教育普及运动和健身知识、强健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坚毅品格的目的,是室内体育课程改革应该正视的问题。
三、室内操的编写原则
室内体育课程作为特殊天气条件下开展的体育教育,由于其活动场所、活动器械的限制,在活动设计和组织上有其特殊性,教育者必须遵循相关特性。室内体育课程活动形式和内容,不仅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必须具备健身功能和一定的教育意义。室内活动一般来说包括室内操和室内游戏。
1.安全原则
学校教室一般面积在70平方米左右,每个教室一般有40至50名学生(小班为30多名学生),扣除课桌、走廊和讲台位置,学生座位空间基本在0.5平方米左右。因此,根据座位空间,创编室内操时动作的幅度不宜太大,尽量避免大幅度四肢动作,多考虑垂直方向的伸展动作和屈臂的转体动作。此外,考虑到学生人数和室内空间相对局促的问题,大幅度的集体动作可能带来扬尘,故在编操时同样要考虑避免跳跃动作和多拍的踏步动作,以免引起教学楼的振动和灰尘的扬起,规避不安全因素,同时防止学生吸入过度扬尘。可选择屈膝动作、重复前点地等平缓的动作,较为适宜。
2.适度原则
以时间和运动量为维度考量,室内操的时间、强度要适宜,既要保证一定的运动量,又不宜强度过大,所以每一节操以采用8×8拍的动作为宜。根据人体筋络学原理,人体内存有12条筋络,其中6条是以手指、手臂为出发点。手则是由20多块骨、40多块肌肉、韧带和多条神经构成,手上还分布着很多穴位及神经反射区。通过手掌、手指锻炼,按压和刺激相应穴位及反射区,就可以达到增强手的力量和灵活性的功效,同时增强内脏功能,使经络畅通、气血调和。故在室内操设计中,手臂等躯干运动,相较跑跳等动作,更为有效和适宜。
3.趣味原则
随着街舞等流行舞蹈在年轻群体中的普及,对于快节奏、情感相对奔放的现代操,学生有明显的好感。因此,在选择动作时,应考虑学生的喜好,了解学生健康时尚的追求,动作的选择可以适当参考目前流行的热舞,充分考虑到以关节和躯干运动为主、四肢运动幅度较小的特点。同时,可以选择轻松、明快、节奏较一般广播操稍快的音乐,以提高动作密度来弥补动作幅度小的不足。选择在保证与运动节奏和幅度相符的前提下,可以选择一些节奏相对明快的流行音乐,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
4.育体与育心相结合原则
在室内操的创编中,除了融入身体素质练习,通过口令和规则的制定,实现育体的同时也可以实现育心的功能,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团结合作意识。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的过程,除了可以实现保健知识的普及,让学生领会每一个动作的意义和作用外,也可以密切师生间的心理联系,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化效果。
四、室内操的种类及内容
在室内操的整体设计上应该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在内容安排上丰富多样,形式上生动活泼。根据不同的季节、时间段,进行合理选择。
1.静默操
在主操开始前,进行约1分钟的集中注意力训练。目的是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来。通过简单的手臂练习,步伐调整,使队伍整齐,同时做好操前准备。
2.队列操
把军训中的队列动作,如:转身、踏步、立定、站姿等动作和室内操动作结合起来。动作简单,主要突出动作整齐度和执行态度,穿插较多的互换位置移动动作,使学生充分活动。
3.阵型操
阵型操讲求协作和统一,学生相互配合,通过同一动作不同方向,体现出动作的组合效果。同时结合局部变化实现整体的阵型变化。
4.韵律操
韵律操动作连贯,富于节奏感,通过重复性动作实现锻炼效果。依赖有节奏感的韵律和节奏,激发学生的运动激情。
5.放松操
在较为和缓的乐曲伴奏下,不严格规定动作,主要对学生的姿势和姿态进行引导,让学生进入放松的动作状态,对气息及步速进行调整,将整个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endprint
五、室内操的教学实践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融入室内操的过程中,并在肢体运动的过程中,向学生普及一些生理知识和保健常识,使得整个过程实现理实结合,寓教于乐。
扭转学生诸如:“不生病,就是身体素质好”“激烈运动后,就地坐下来休息”“关节扭伤肿起后,用搓揉的方式进行缓解”“运动后口渴就大量补水”等基本运动常识上的错误。结合整个室内操的运动过程,对学生进行“通过运动是怎样增强体质的?”“室内操的意义”“室内锻炼的几种主要手段”等方面的健康常识,让学生对体育锻炼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
例如,以室内操开头的简单热身步骤为例:
1.边做边讲:带领学生做负重下蹲和轻装下蹲。在完成并体会了两个环节后,对学生提问:这两个动作的完成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由于学生的参与,会有更直观的感受,而后对学生平时背书包和空手行走的不同体态进行保健指导,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站姿和走姿。
2.提问题:在学生互相牵引拉筋的过程中,提出假设性问题——如果身体的自身重量超过负荷能力,会产生什么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身体运动态度,同时对于健康的体态标准给出指引。
3.辩一辩:让不同体态和重量的学生,就同一个动作的运动感受进行描述。请大家展开辩论,能够认识到过于肥胖和过于瘦弱的体态,都无益于健康,同时在讨论中活跃课堂氛围。
4.适时总结:在运动结束后,请学生根据各自的不同感受查找原因,为彼此提建议。以胖瘦情况为例,经过交流,并由教师补充,学生得以将造成肥胖的原因清晰地归类为三种:一是遗传:父母任何一方肥胖,其子女发胖率即为40%;父母双方肥胖其子女发胖率上升至70%。二是摄入的热量过多,脂肪大量堆积。三是缺乏良好的体育锻炼。同时也可以将造成过于瘦弱体质的原因也归为三类:一是患有先天或慢性疾病。二是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厌食、偏食等。三是缺乏体育锻炼。并最终,归纳出二点改善建议:一是改善饮食结构,均衡膳食。二是加强锻炼,树立健身意识。通过总结,课堂上的经验可以反哺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延伸教学效果。
5.课外拓展:根据课堂上的实际运动情况和师生对于某一问题的总结,给学生布置课外拓展课题。让学生学会从饮食中、从体育锻炼中以及其他任何角度思考生活细节与健康的关系,并为自己制定一个符合自身情况的健康生活计划,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树立健康和体育的终身意识。
六、室内操的实施意义
1.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健康发展
室内操可以实现对紧张的文化课学习的一种精神调节作用,还能满足学生对身体活动的需要,陶冶身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通过科学、合理、规范的室内操实施,不仅能彰显学校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同时还能促进良好的学风和学生作风的形成,塑造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
2.发挥文化艺术感染力的作用,融美育于体育
依赖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室内操背景音乐,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同时丰富音乐感知力,学会跟着节拍和韵律进行运动,即育体,也育心。学生在音乐中不但进行了身体锻炼,还陶冶了情操,使活动带有艺术培养价值,为体育活动赋予美育意义。学生通过修心和修身,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有收获。
3.借集体活动,塑造团队意识
室内操以个人动作为基础,但对团队协作性也有较高的要求。如拍手时的声音、节奏是否一致;学生在做操中始终要与音乐配合,一旦有误就会影响整个团队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在整个室内活动过程中学生必须集中精力,保持节奏一致。而通过校级层面的一系列活动和比赛,将室内操的整体意义提升,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参考文献:
[1]张胜利.室内体育课在中学体育教育中的现状与改革探索[J].许昌师专学报,2002.
[2]谢红.浅谈怎样上好室内体育课 [J].成才之路,2007.
[3]季克.要深刻领会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J].中国学校体育,2001.
(作者单位:浙江省机电高级技工学校、
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