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与重构:弗兰兹·阿克曼笔下的隐忧

2014-09-19 03:17FireAngel
艺术与设计 2014年3期
关键词:阿克曼色块日记

Fire+Angel

1999年法国出版的《进入21世纪的艺术》(L Art au tounant de lan 2000)中收录了1980年之后的137位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但里面很少发现绘画作品,在当今的当代艺术中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中专注于绘画的只有一部分。艺术在表现手法上趋向于多元化、多样风格并存,绘画重点也不仅限于形式风格上的追求,更多的是对文化理念的表现。从德国艺术家弗兰兹·阿克曼(Franz Ackermann)身上,我们便看到绘画艺术在当代的坚持与前行。

2014年1月22日至4月13日,阿克曼在伦敦伯蒙西的白立方画廊(White Cube Gallery)举办他今年的第一个个展。展览展出了他最擅长的有关城市地区快速增长和发展这个主题的一些图形水彩画。作为当代著名的画家和装置艺术家,他的绘画和装置艺术的主题,都集中在旅行、游览、全球化和都市生活上。画面富有装饰性的色彩给人以极强的视觉效应,彰显着理想主义和立体主义的相互映照之光。

1963年出生于德国圣法伊特的弗兰兹·阿克曼先后就读于慕尼黑造型艺术学院与汉堡视觉艺术大学,1990年至1992年曾在香港驻留访学。2001年以来曾担任卡尔斯鲁厄造型艺术学院教授。现在柏林主要从事绘画与装置艺术创作。

作为当代最重要的绘画艺术创作者,阿克曼的作品曾经在许多国际重要展览上展出,其中包括2002年的圣保罗双年展,200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2005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来自现代的绘画1975-2005(Drawing from the Modern, 1975–2005)”,2008年在香港举办“第二次到来(My secondary coming)”个人展,2009年伦敦泰特美术馆的第四届三年展、波恩美术馆个展等等。此外,在阿姆斯特丹、卡塞尔、苏黎世、柏林、都灵等各地美术馆均展出过他独特而具有魅力的作品,引起艺术界和收藏界的极大关注。

“视觉日记”

五方杂处多元共生的当下,绘画艺术曾经受到极大的冲击,似乎这种传统媒介已经不能满足对多元化跨媒体的社会文化观念产生充分的视觉感受。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新一代的艺术家开始推动绘画形式的回潮。但他们不再固步于平面上的重建真实或者从内而外地了解对象,而是将目光投向生活中的现成图像,以及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基础之上自身对当代文化语境的独特体验和感受的表述。阿克曼便是其中之一。

阿克曼是一个旅行者,他从一个全球化城市到另一个,从很有名的大城市到不知名的地方。在香港那两年,他开始思考国际化城市的繁华及其带来的负面效应,并开始在艺术创作上探索这种表现方式并形成独特的创作理念。阿克曼创作的系列组画“心理地图(Mental Map)”是他游走于现代都市间用一种特别的素材搜集方式来帮助创作的代表作品。他用素描来记录旅程风光,或者表达在旅程中的所思所感,他称这种方式为“视觉日记”。这些“日记”式的小作品成为他创作大型作品的源泉,他将这些“日记”小画重新构建出多元视角的城市景观。拼贴的、零碎的城市景观是阿克曼以自己的逻辑融合在一起的印象,通过多元化的视角他把旅行中所见所闻的城市景观和内在的心灵感触立体地描绘出来。

阿克曼的“日记”是穿越精神的,地理穿插、时间次序颠覆,是一种记忆的象征符号。这些符号在考虑以何种方式上有可能将潜在存在的差异性复原时,他有意将空间的修辞引入精神领域,转化为象征的形式。“日记”式的创作方式为他的作品带来文化意义上的联系和网络,感觉、印象、氛围、预言,被具体地表现为色彩和线条。现实片段和意象环境相互对照,是阿克曼独有的特征。

“心理地图”

阿克曼在《心理地图》中表现了全球化世界都市的壮丽景观,他把自己的身心经历描绘成想象与真实相互印证的世界地图,那种明亮而有刺激性的色彩和活力十足的形式,与游客在旅行经历所体验的难以形容的新鲜刺激相呼应。当他表现一些可确认的片断,如建筑的主题、延展的城市计划、摩天大楼的轮廓和充满活力的交通系统时,他的画面同样包含着活力十足的抽象形式,能够唤起观众自己的都市记忆和人生阅历。

饱和的红黄蓝三原色营造着欢乐的气氛,瑰丽多彩的画面给人强烈的视觉效应,万花筒般眼花缭乱的整体观感,任何针对细节的分析或视角都将遭遇强大的挑战。2005年阿克曼的作品在爱尔兰都柏林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时,都柏林的评论家蒂姆·斯托特(Tim Stott)称:“阿克曼的鲜明色彩正是当代性的标志,从自然和规则的束缚下解脱出来的色彩,富有魅力,令人陶醉不已。”

鲜艳的色彩瞬间抓住观众的眼球,切割的块面交织在城市建筑的直线立体造型中,几何立体形状的色块组成植物花卉的曲线造型,椭圆的形像色块又像展开的烟花,与中间的建筑互相辉映,如同海市蜃楼般。这个系列的作品中既有现实的现代都市景观,同时也体现艺术家的心灵感悟:通过弯曲缠绕的、凌乱交织的深色线条,作品展现了一种人类生存空间中的虚幻缥缈、纠结扭曲的心理情结。有时,我们不得不感概,现代社会在高速发展的时候,信息爆炸、通讯快速便捷使生活节奏也随之猛然加快,而生活期间的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已经大大改变,不断求新变异的时代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解构与重构

这次展出的作品没有《心理地图》系列的鲜艳色彩,更多的暗色调却更为清晰地诠释了艺术家内在的思考,少了几分繁荣喧闹的描绘而增添几分体验感受而来的不安。法国的城市规划专家保罗·维威里奥(Paul Virilio)提出的“速度、全球化和分解世界”的理念,对阿克曼有着重要影响并促使他在画中表现出对世界的解构和重建的思想,作品《生活》便是一例。画面描绘了格子排列的居住楼,橙红色系的平涂色块和剪影般的窗帘表现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平常景象,但是画面中却有不少异物入侵,打破了原本的和谐,平面的现代建筑被树枝缠绕,电线搭落,一些墙壁透过镂空直视背后的另一番景色,似乎要打开一个乌托邦城市。

《市民》在凌乱的色块结合由中心辐射四周的片段画面勾勒出生活的状态,画中暗色调的废墟,虽然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却道出了画家的心声:浮世的奢华掩盖不了破坏的实质。《暴雨》之下的城市整个都处于崩坍的状态,高楼大厦的倾倒和残垣败瓦的意向却放置于浩瀚的星空之下,鲜黄色的地平线上星球依然永恒,但地平线之下的城市已经风光不再,在电线如乱麻般、色块斑驳、场景拼凑之中构建出一些城市的印象。阿克曼对未来主义的想象,似乎忧虑多于积极。《更好的地方》直接建立一个已经被毁灭的场所,而占据画面大部分的彩色圆圈上偶尔投射出一些美好生活的片段,如泡沫般的幻想或留恋不禁让人唏嘘,同时也带出一点未来重建的意味。残败的迹象与鲜艳的色彩形成的反差不禁让人产生一种好景不长的感觉。

阿克曼那迷幻般的异象空间中充斥着大量日常生活的事物、城市建筑,这些依然是来自他的“视觉日记”,是他对现实世界的解构,他的感觉和印象让他提炼出所见之片段,选择过的素材经过他的创作得到重生,阿克曼重新建构出一个神秘的异域,这个异域是他在体验世界、体验生活之后对现代化进程繁荣之下的隐忧,而这个隐忧感似乎越来越浓了。美国艺术理论家阿瑟·丹托在他的《美的滥用》中指出“今天审美已经不再是艺术家的核心关注点,因为今天的艺术并不是仅仅以审美的方式向我们呈现。在某种程度上艺术中的‘真可能比‘美更为重要,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社会文化意义的重要。今天的艺术批评更关注一件艺术作品的意义,以及这些意义是否同时具有真实性,而不是仅仅关注艺术作品的视觉愉悦。”阿克曼正是有意通过视觉形象来揭示文化价值和意义。

猜你喜欢
阿克曼色块日记
足球色块
嗜黏蛋白阿克曼菌与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基于校验信息隐藏的彩码抗篡改攻击技术*
总统制的优点——为何偏好德国而非美国宪法的阿克曼教授是错的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阎先公和他的瓷板色块泼彩画
成长日记
三个色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