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夏时期的民族政策

2014-09-19 14:53丁大涛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二里头王朝部落

丁大涛

摘 要:夏时期,在王朝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之外分布着众多少数民族方国与部落,能否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王朝政权的稳定。研究夏时期的民族政策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了解夏时期的国家政治状态、对外关系以及民族文化交流情况,夏时期的民族政策对后世王朝制定民族政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夏;民族政策;影响

夏王朝的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在夏王朝直接统治区的周围,还有一些方国、部落,为了在保证夏王朝统治稳定的前提下扩展疆域,夏王朝统治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三个方面对周边民族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

1、政治

夏王朝对待周边民族的政治政策主要有征伐和羁縻两种。首先,对于威胁到王朝统治的方国或部落,夏王朝采取不遗余力的打击政策。在夏王朝刚建立之际,就发生了与西方有扈氏,东方伯益、后羿——寒浞集团的战争。有扈氏在今陕西户县一带,与夏后氏同为姒氏。关于战争的原因,《史记•夏本纪》记载:“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 《尚书•甘誓》记载了夏启在与有扈氏大战之前动员会师的过程,经过夏王朝军队与有扈氏在甘的鏖战,最终“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服[1]”。除了与西方有扈氏的战争,夏王朝与东方东夷集团的战争也是有夏一代主要的对外关系内容。关于这场战争,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益干启位,启杀之。”这是夏王朝与东夷集团的第一次冲突。据文献记载,在帝相之时,夏王朝就开始了对诸夷的征伐,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后相)元年,征淮夷、畎夷;二年,征风夷及黄夷。”在太康继位后又发生了后羿“因夏民以代夏政”的变乱,帝少康在有虞氏的帮助下才得以“复禹之绩”。

除了战争这种解决民族矛盾的极端方式,羁糜政策也是夏民族政策中重要的组成。羁糜一词虽最早出现于汉朝,但我国自夏朝开始,就已经有了羁糜之实[2]。一些无力与夏王朝抗衡的方国、部落往往向夏王朝纳贡称臣,以求生存,对这些方国、部落,夏王朝就采取只要他们不反对夏王朝的统治,就只给予松散的管理、牵制的羁縻政策。这一点在夏夷关系上就有所表现。夏王朝虽然频频与东夷集团发生冲突,但是夷人臣服于夏王朝的时候居多,这反映在文化面貌上应是二里头文化影响夷人的岳石文化。实际上二里头文化的范围始终未出河南,其与岳石文化大约以今杞县——鹿邑为界,对岳石文化的影响极其有限[3]。

有时为了拉拢某些强大的方国、部落,夏王朝还对其进行赏赐封爵。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后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所谓“命”,乃指古帝王赏赐臣属爵位官职或贵重物品的诏令。这段记载即是夏王朝对于前来表示臣服的夷族进行封爵赏赐,以示恩宠。和封爵赏赐一样,联姻也是夏王朝另外一个重要的羁縻政策。利用婚姻方式团结诸族,是夏代立国之本,国家的兴衰存灭,每每与这方面的成功与否紧相交织[4]。关于夏朝的灭亡,人们都认为是夏桀的荒淫无度和商族的兴起,但《国语•晋语》中说:“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妹喜女焉。”[5]。夏桀宠爱妹喜,并借与妹喜的结合而取得了与有施氏的联姻,后来“桀伐岷山,得女二人”,“而弃元妃于洛”,于是“末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间夏”。因此,如果说夏灭亡的外因出于商的兴起,那么桀弃婚姻的政治意义于不顾,失去王室血亲集团的支持,则是其亡国的重要内因[6]。

2、经济

《尚书•禹贡》记载:“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大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不同地区的方国、部落要定期向夏王朝交纳不同的贡赋以示臣服,这被称作五服制度。关于五服制度的内容,《尚书•禹贡》记载:“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禹锡玄圭,告厥成功。”虽然今天看来这种以五百里为一服的划分方法和贡纳制度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但不可置否,周边方国、部落向夏王朝定期纳贡的制度是存在的。古本《竹书纪年》记载:“七年,于夷来宾”,《竹书纪年》记载少康之时,“方夷来宾”,“后发即位,元年,诸夷宾于王门,诸夷入舞”。这些都反映了方国前来朝拜夏王朝的情景。

3、文化

中原地区的夏文化在周边地区的传播多伴随对周边方国、部落的征伐进行。二里头文化一期(即夏代早期),夏文化仅在豫西伊、洛、颖、汝流域地区发现。二里头文化二期,夏族势力北上,逐渐向晋南地区发展,重新占领在夏初失去的晋南地区[7],这里分布有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这是夏族势力北上的考古学证据。到了二里头文化三、四期(夏代中、晚期),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向西向南都有所扩展。向西夏文化已分布于豫西三门峡市一带,并且夏王朝的势力已伸入陕西关中东部;向南今南阳、信阳地区为二里头文化的分布区,在长江北岸的黄陂县盘龙城也发现了典型的二里头文化遗存,这证明二里头文化已深入到湖北境内[8]。在夏文化向周围地区进行影响渗透的同时,也积极吸收各地文化。分布与晋南地区的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的主要来源是二里头类型,此外还吸收了当地以陶寺文化晚期为代表的龙山文化以及光社文化的部分因素发展而成。

通过政治、经济、文化上不同的民族策略的实施,夏王朝有力的打击了反抗力量,扩大了夏王朝的疆域,夏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对商族文化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注释:

[1]《史记•夏本纪》

[2]曾文芳:《先秦民族思想与民族政策》,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

[3][8]李民,张国硕:《夏商周三族源流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4][5][6]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张国硕:《从夏族北上晋南看夏族的起源》,《文明起源与夏商周文明研究》,线装书局,2006

作者简介:丁大涛(1983.7-),男,河南漯河人,在郑州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工作,硕士,研究方向:夏商周考古。

猜你喜欢
二里头王朝部落
华夏第一龙:二里头的“龙”
二里头遗址为何定位为夏都
二里头: 寻找最早的中国
伊洛平原二里头文化期聚落群聚形态研究
养心殿,带你走进大清王朝的兴衰沉浮
奇波利尼的王朝Saeco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