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中国近现代译者的双重身份

2014-09-19 01:32马越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隐身翻译译者

摘 要:近现代译者大多隐身于其译文中,同时又因为这些译者本身都对与时代的敏感和深刻认识,这些译者又是时代思想的引领者。中国近现代译者的隐身是积极的,主动的。

关键词:翻译;译者;隐身

杨绛说译者是“仆人”,侍奉着原作者和读者这两位“主人”。[1]译者在翻译时要将原作者的意思表达到译文中,要考虑译文读者。这两个要求将翻译置于两个步骤:一,译者了解原作者的意义;二,译者的翻译策略,用目标语表达原文的意思,要考虑到读者。这些步骤后,译文要经出版商与政府的审查,译者再修改,最终完成翻译。译者在整个过程中身居幕后。若译作得到承认,那么承认会传递到原作者;假若受到评判,译者要面对批评,承担指责,而原作者却鲜对发难。译者在翻译中处于消极状态,只将原语文本转化为目标语文本,还要冒着受谴责的险。茅盾说到:“(青年)由于不喜欢翻译,从而鄙薄从事翻译的人,也成为了一种心理”。[2]

近现代中国翻译家对译者规定性的要求使译者的关注点投向原文对读者带来的影响。这决定了译者要在翻译时将自己隐身,努力让读者更好接受译文。严复翻译时“欲力求旧文人看懂”。[3]他是翻译给旧文人,用古文来译是为保证目标读者理解译文。严复用古文翻译的方式将自己隐身。翻译策略上意译直译之争是译文到底能否得到大众接受之争。瞿秋白[4]给鲁迅的回信中提到:“翻译……能够介绍原本的内容给中国读者以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帮助我们创造出新的中国的现代言语。”这个目的以读者为中心。五四运动中白话文流行,直译推动了这种潮流,其将西方语言形式引入汉语。意译会考虑目标语,将原文意义按目标语方式整理,译者不会刻意创新词。但意译对译者隐身有积极影响。译者通过意译表现自己对原文的理解,自己组织译文,主动的翻译。所以,译文通过直译意译将译者或隐身或呈现于读者。当时以直译为主要翻译策略的环境中,译者隐身于译文。

近现代中国的译者本身也是思想家、作家,他们揣度时势,为中国的命运担忧。从这个身份看,这些译者是当时时代的引领者。“讲严复的翻译……是他选择原书的精审。”[5]出于西学为用,他“每译一书都含有极深远的用意”。这用意最终是为人们提供新思想,让他们看清形势。在这个翻译观的指导下,译者自身从译文中显现,将目的附于译文,从被动变为主动。鲁迅说“异域文术新宗,自此始入华土。使有识之士卓特,不为常俗所囿”。[6]他的文章有着唤醒国人的目标,和他的翻译目的重合。因此,鲁迅在翻译时是主动的,希望翻译为社会带来改变。可以说近现代译者在译文中是隐身的,但在整个时代的发展中是引领者。

韦努蒂指出译者的译本在英语国家受赞赏的一个标准就是译本的流畅性。[7]流畅对译文的出版有益,因此,受出版商、经济利益等驱使,译文趋于流畅。在这个过程中,译者采用归化保证流畅,这也将译者变得透明。译文像英语写的文章流畅易懂。流畅得到强势英美文化的支持:“从这些文化趋势来看……(译者的)透明……成为了翻译活动的权威话语”[8]。韦努蒂提到当时英美文化环境下,作者这一概念的个人主义式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译者的隐身。“作者自由地在其作品中表达他的思想以及感情……这种表达是不受超个人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可能会将作者的原创性复杂化”[9]。这种认识使译文变为原文从属,将译文贬值。因此,隐身就是译者的自我毁灭。由此看到,在强势英美文化的背景下,译者所处的境地是被动的。译者的身份淹没在译文中。但韦努蒂呼吁译者要更加显现[10]。他提出异化的手法,使译者在引入他国思想的时处于积极的地位,发挥译者的主动。

在中国近现代译者身上的这种隐身可以说是为了更高目的而进行的主动隐身。在当时环境下,中国译者的隐身是积极的。译者使用翻译策略隐身于译文,保证译文可以在读者群中表达原文思想。这个翻译过程不只是一个文字转化的过程,译者们相互争辩翻译方法的过程不只是一个对于策略选择进行争辩的过程,还是一个思想传播的过程,一个保证译文在读者中应有功能的过程。狭义层面的翻译在当时译者的见解中上升到一个更加广义的层面---翻译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的译者们处于隐身于译文的状态,为保证传播新思想,改变人们的认识。这个隐身而非韦努蒂描述中译者被动消极的隐身。译者引领者的地位使译者有了双重身份,让当时的译者将翻译上升到改变社会的高度,让翻译可以改变世界[11]在中国成为了事实。

参考文献:

[1] 许钧.翻译概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第110页

[2][3][4][5][6]罗新璋,陈应年.翻译论集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第421,213,335,214,330页

[7][8][9][10]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p. 2, p.6, p.7

[11] Maria Tymoczko. 2006. Translation: Ethics, Ideology, Action. The Massachusetts Review 47(3):442-461, p. 459

作者简介:马越(1990-),男,甘肃康乐人,兰州大学2013级翻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口译。

猜你喜欢
隐身翻译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