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的隐逸思想

2014-09-19 01:02唐艺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杜甫

摘 要: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儒家思想对他影响很深,因此研究者认为杜甫是积极入世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诗人,而较少关注其诗中流露出的隐逸思想,甚至认为他没有隐逸思想。但通过对杜甫诗歌的深入分析发现,杜甫一生也存在隐逸思想,只是没有实现真正的隐逸。本文主要从杜甫诗歌中流露的隐逸思想入手,分析杜甫隐逸思想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杜甫;隐逸思想;原因

提起杜甫,都知道他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通过其代表性的诗作《丽人行》、“三吏”、“三别”等,认识到他是一位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诗人。而很少关注其诗中流露出的隐逸思想,甚至有的研究者认为杜甫没有隐逸思想。但通过对杜甫诗歌的深入分析发现,杜甫一生也存在隐逸思想,只是没有实现真正的隐逸。隐逸通常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体现,很多人认为隐逸是消极避世的行为。其实隐逸不只是消极的行为,其背后隐藏着对自我的执著追求和对人性的尊重,这才是其真正的内涵。一直以来,人们把隐逸看作是道家的专属,其实儒家思想中也有隐逸思想的体现,只是两者内涵不同。道家隐逸者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不屑于世俗及政治行为。儒家隐逸思想来于孔子,他曾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1]孔子认为隐逸是维护道的,是抗议无道的。由此可见孔子不反对隐逸,或者说有条件的赞成隐逸。孟子也曾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2],从中可以看出退隐背后隐藏着积极入世的心态。

一、杜甫诗歌中流露的隐逸思想

杜甫隐逸思想不可避免的体现在诗歌创作中,我们通过深入分析他的诗歌,可以归纳出他的诗中流露的隐逸思想。

1.游仙隐逸的思想

唐代道教盛行,游仙隐逸思想的产生与它有着密切的关系。唐代统治者唐玄宗比较注重道教,大大提高了道教的地位。著名学者葛兆光先生认为,盛唐时信仰的边界已经模糊,道教、道家思想对士人的影响很大,当有别于传统主流知识的思想能换取功名利禄时,导致士人对传统的知识和思想产生了离心力。[3]李白追求道教不只是一种宗教信仰,而是在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从现实世界中解脱出来,以获得心理的慰藉。杜甫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了游仙隐逸的思想,他的思想基础是时代、环境。杜甫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表达了求仙的期望:“浊酒寻陶令,丹砂访葛洪。”这是一首典型的游仙隐逸诗, 希望借助仙境化解内心的痛苦。游仙隐逸有着强大的诱惑力,杜甫清醒的认识到求仙访道之事后,还是念念不忘,往年回忆青年时期的求仙之事,仍然觉得“丹砂负前诺”(《昔游》)。

2.山水田园隐逸的思想

盛唐时期隐逸比较“时髦”,也是世人公认的清高的代表。盛唐时期官吏待遇优厚,官员有经济条件购置别业,享受山林的乐趣。他们归隐时以自然反对虚伪,需求心灵的净化,著名诗人王维、孟浩然的诗给人这样的感觉。杜甫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在遇到比较幽僻的精致,或者生活比较安定的时候,也会产生山水田园隐逸的思想。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表达了在闲适的生活中,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杜甫在成都时得到了朋友的照顾,生活很是惬意、悠闲,这一时期的诗歌多表现闲逸生活。“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江村》),这种闲适生活是杜甫向往的,也体现了安闲时期的隐逸心境。

3.吏隐的思想

吏隐又称为“朝隐”,历史上有名的东方朔、阮籍都是吏隐的典型代表。吏隐思想产生于东晋,到盛唐时期的王维,充分发扬了吏隐思想。吏隐需要一定的条件,如稳定的职位、与世无争的心态等。杜甫为官时间不长,职位也不稳定,从他的仕途来看,相比较来说严武幕府任职时间较长,他在此有过吏隐思想。如“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吾兼吏隐名”(《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他用自嘲的口气道出了想入幕吏隐的想法。但由于年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在幕府中不顺心,嫉恶如仇的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他多次抒发幕府生活的苦闷,这种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他难以实现吏隐。

4.避乱隐逸的思想

杜甫生活在唐朝中后期,经历了唐朝由盛到衰的过程。频繁的战乱使他一生长期漂泊,从关中到秦州,从同谷到成都,从夔州到湖南,遭遇安史之乱后,又遇到军阀反叛,这样的生活使他身心俱疲,他对于隐逸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由于年龄、身体、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杜甫在饱经战乱后,所追求的只是一处能让他避乱终老的地方,但这也很难实现。杜甫在晚年的诗歌中更多体现的是避乱终老的隐逸思想。但终其一生,都没有实现真正的隐逸。

二、杜甫隐逸思想产生的原因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是立足于现实的,杜甫隐逸思想的产生也是如此,杜甫深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再加上自己仕途的不顺、生活的艰辛,他对现实强烈不满,但他不像李白那样尖锐的批判现实,他选择用消极的方式对抗现实。

1.社会风气产生隐逸

杜甫隐逸思想的产生与时代风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唐代最高统治者认为自己是天皇龙种,说老子是自己的祖先,所以高祖立庙其地,这种做法能达到巩固统治的作用。高宗崇尚道教,迷信神仙服食的说法。在最高统治者的倡导下,一些人认为这是进入仕途的好机会,单纯想归隐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想通过隐逸来仕进。“唐王朝最高统治者,为了虚应武丁,文王搜贤访隐,……以此笼络人心、巩固统治,这无疑会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与幻想。”[4]但当他们不顺应统治者的要求时,随时都可能被放逐,落得悲惨的下场。李白就有这样的经历,这使得他有机会与杜甫交游,李白崇尚道教,在放逐后表现的更为明显,这不可避免的影响到杜甫。杜甫在诗中提到李白时,会提到“丹砂”及与道教炼丹有关的事情。杜甫与李白一起拜访过华盖君、元逸人等隐士。“昔谒华盖君,深求洞宫脚。玉棺已上天,白日亦寂寞。……”(《昔游》)从这首诗中,能看到杜甫迫切的求仙之心。杜甫一心渴望进入仕途,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在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情况下,他热衷于求仙。杜甫有这种想法,除了时代和李白的影响外,还因为他不满社会对自己的不公平,以此求得精神上的暂时解脱。

2.生活艰辛产生退意

杜甫产生隐逸思想,安史之乱是直接的原因,与他在流亡途中的通过经历有着密切关系。安史之乱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杜甫也深受其害。杜甫在科举失败后,广泛结交有权势的人,想通过对方的引荐进入仕途。但这种方式并没有给他带来机会,他被人情世故搞的身心俱疲,而上层社会的美好生活又令他向往,他只能感慨,从而产生消极避世的情绪。如“蹉跎慕容色,怅望好林泉!何日沾微禄,归山买薄田,”这首诗提到了归隐的打算,但没有成为现实。诗中的归隐思想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但归隐思想只潜藏在内心。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仕途的艰辛让他的内心充满痛苦,他到处漂泊,主要是为了躲避战争,为家人的生计奔波。在秦州闲居时期,他写了大量的隐逸思想的诗篇,如“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秦州杂诗》)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早有归隐的打算,杜甫目睹了一些隐居之士的闲适生活,增加了他归隐的信念。

3.理想破灭产生退意

杜甫在理想破灭后,对社会有了清醒的认识。在身体日渐衰微的情况下,产生了隐逸思想,希望从现实中解脱出来,这种思想也体现在诗歌创作中。如“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麟凤在赤霄,何当一来仪。”(《幽人》)这首诗属于游仙诗,从中能看出作者的痛苦心情,到了晚年还居无定所,到处漂泊,难免会流露出消极情绪。杜甫后期的作品多抒发愤世之情,借用隐逸之词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

总之,杜甫一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的主导思想是儒家思想,致力于对理想的追求。但他们也应该看到他身上的隐逸思想,并且在不同时期产生隐逸思想的原因是不同的,我们只有深入、全面的分析,把隐逸思想看作是他思想内容的一部分,才能更深入的认识杜甫及其诗歌。

注释: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2页。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04页。

[3]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4]陈贻焮.杜甫评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44页。

参考文献:

[1]赵子抄,李寅生.略论杜甫的隐逸思想[J].唐山学院学报,2009(4)

[2]杨晓霭,罗霄.试论杜甫诗歌中的隐逸思想[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2)

作者简介:唐艺(1979.3-) ,女,四川南充人,研究方向为古典诗词。

猜你喜欢
杜甫
绝 句
杜甫的一生
杜甫的一生
父亲最爱的杜甫,在中年等我
跟着杜甫游成都
杜甫改诗
《杜甫 秋兴一首》
杜甫与五柳鱼
绝句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