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话本小说的叙事规律

2014-09-19 01:02李良勇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5期

李良勇

摘 要:话本小说产生于唐代,高度发展于宋代,明清时期发展至顶峰,出现了如“三言”、“二拍”这样的千古佳作,是中国白话小说最繁荣的时期。话本小说的叙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叙事的结构规律、内容规律、叙事情节规律和劝善性几方面,对后世小说创作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话本小说;叙事规律;喻世明言

何谓话本小说?话本即说话人的底本。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言“所谓话本小说就是指源于‘说话伎艺并且仍然保持着‘说话的叙事方式的小说,主要指白话短篇小说”。由此可以看出,话本小说强调说话和叙事,下文主要通过三言中的《喻世明言》探询话本小说的叙事规律。

一、话本小说叙事的结构

就结构而言,话本小说一般由题目、篇首、入话、头回、正话和篇尾六个部分组成,其规律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题目简单平实。话本小说的题目往往都是由主人公的名字加一个动词再加文本的线索物或者另一个人名来完成,比如《蒋兴歌重会珍珠衫》、《沈小霞相会出师表》。题目简单,但要叙之事的内容却一目了然,读者很容易的就能预测作者所要讲述的故事。

2.以诗词入话的开端。话本小说一般都是以诗词入话,比如《碾玉观音》就是由十几首词入话,《喻世明言》40篇中有38篇都以诗词入话。这样的入话形式不但能让说话人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且给话本小说增加了无限的文学魅力,韵文形式增添了话本小说这种俗文学的“雅兴”。

3.引人入胜的头回。话本小说常在叙事之前讲一段与所叙之事相关的哲理小故事,或讲一段说理性的话,引出所要叙说之事。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宋之话本》就说“体制则什九先以闲话或他事,后乃缀合,以入正文”。《羊角哀舍命全交》的头回用管仲和鲍叔的故事来引出要叙之事,《葛令公遣弄珠儿》的头回则讲述了绝缨者救庄王的小故事,情节突出,与葛令公和弄珠儿的故事两相呼应。

4.情节完整的正话。话本小说的正话部分一般较为完整,且曲折动人,正如《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所说 “‘说话就是‘故事”。正话叙事特征还在于,在叙事过程中穿插许多散文或者韵文,给叙事带来美感,同时,这些散文或者韵文又对所叙之事有解释、补充和提示的作用。

5.富有诗意的篇尾。话本小说的篇尾一般以一首古诗收尾,这种形式的收尾一方面为故事画上圆满的句号,另一方面,在这首古诗中,往往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劝劝世人,发人深省。

二、话本小说叙事的内容

话本小说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方面:一是反映爱情婚姻题材,如《蒋兴歌重会珍珠衫》、《单符郎全州佳偶》、《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等共十余篇。二是反映封建统治阶级生活,揭露封建官吏制度黑暗题材,如《木棉庵郑虎城抱冤》、《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等。三是歌颂狭义诚信,批判忘恩负义题材,如《葛令公生遣弄珠儿》、《吴保安弃家赎友》、《范巨卿鸡黍死生交》等。话本小说基本按照这个规律来组织其结构内容,因为话本小说的创作多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民间,大多都来源于真实,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

话本小说除了对一些传奇、志怪小说加以敷衍,另一方面又从生活中吸取源泉,根据社会轶闻和民间传说进行加工创造。鲁迅在谈到小说的起源时曾说:“人们在劳动时,既用歌吟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正是小说的起源”。可见,话本小说的叙事大多以平民作为主角,写生活中的常事,且以现实为基础进行创作。以《喻世明言》为例,故事的主角有街头小贩、小商人、小官吏,甚至还有媒婆和妓女。作者总是站在市民的立场上,通过市民主角的人物形象,突出各种矛盾。

由于叙事内容的平民化,决定了话本小说的语言必须与“平民化”适应,因此话本小说的语言显得朴实,而且口语较多,方言味道很浓。虽然话本经过了文人的改编,语言相对书面化,但很多方言俚语的运用还是使话本小说显得很通俗。

三、话本小说叙事的情节

话本小说的叙事曲折动人,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有取舍,有详略,有剪裁的。《醉翁谈录.小说开辟》中谈到说话人组织故事情节时说:“经论处不滞搭,不絮烦;敷衍处有规模,有收拾;冷淡处提掇得有家数;热闹处敷衍的越久长……”,即是表达话本小说叙事情节恰到好处之意。

如《蒋兴歌重会珍珠衫》,本以为蒋兴歌休妻以后故事就此结束,然而后面的故事情节却更加精彩。陈大郎无意中被歹徒所杀害、蒋兴歌重会珍珠衫、兴歌犯案、前妻三巧儿帮助他,最终以大团圆结局。《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中金玉奴被害后又被救等情节,有偶然,有意外,让人不免被其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所吸引。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叶庆炳《短篇话本的常用布局》将小说结构划分成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由“进站——阻碍——完成”组织,这就说明如此叙事确实能收到曲折动人,高潮迭起的效果。李梦生《中国禁毁小说百话》在《今古奇观》一篇中谈冯梦龙选编“三言”时说“集中体现了明代的思潮和社会状况,自然是当时的读者感到亲切,所谓奇,就是入选的作品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构思巧妙,结局出人意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强调的仍然是对叙事情节曲折的要求。

四、话本小说叙事的劝善性

话本小说的叙事充满了劝善的色彩,不管是从语言上还是从叙述故事的本身。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言道:“夫蜃楼海市,焰山火并,观非不奇;然非耳目经见之事,未免为疑冰之虫。故夫天下之真奇才,未有不出于庸常者也。仁义礼智,谓之常心;忠孝节烈,谓之常行;善恶果报,谓之常理;圣贤豪杰,谓之常人。然常心不多葆,常行不多修,常理不多显,常人不多见,则相与惊而道之。闻者或悲或叹,或喜或愕。其善者知劝,而不善者亦有所渐恧悚惕,以其成风化之美。则夫动人以至奇者,乃训人以至常者也”,正所谓“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喻世明言》的四十个故事无一不是劝说世人不要贪财好色,要忠于爱情,坚守信用;《蒋兴歌重会珍珠衫》,写陈大郎好色然后身亡;《裴晋公义还原配》中裴晋公的重情重义。不但如此,话本小说还很讲究因果报应,比如《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中,全文都奠定了严氏父子必然遭到报应,沈小霞必定会报仇成功的基调。因此绿天馆主人在《古今小说》序里面说“可喜可愕,可悲可泣,可歌可舞,再欲提刀,再欲下拜,再欲绝腔,再欲捐金;怯者勇,浮者贞,博者效,顽钝者汗下”。而可一居士的序言在解释《三言》的意义时也说“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者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难怪冯梦龙在给“三言”取名的时候用“警世”、“喻世”、“醒世”,用陆侃如、冯沅君的话来说就是“去警”、“去喻”、“去醒”。因此话本小说不过是要人们进行劝诫罢了,而作者就是通过故事情节的生动叙述来达到规劝目的的。

除此以外,作者还时常站在说话人的角度劝导世人,话本小说中不乏直接的规劝语句,最直接的就是篇尾的诗词,如“一夜欢娱害自身,百年姻眷属他人。世间用计行奸者,请看当时梁尚宾”,即是劝诫世人不要贪图女色。又如一句“时人不具波斯眼,枉使明珠混俗尘”告诫世人不能“有眼无珠”。凌蒙初在创作上对这一点的要求更加严格,李梦生《中国禁毁小说百话》说凌蒙初的《拍案惊奇》“为了达到劝解目的,利用话本‘入话的体制,不时插入说话人见解的特点,大段阐发小说宗旨,劝导世人,警醒愚顽,针砭时事,抒发感慨”。

话本小说从“说话” 到成熟的“白话”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其成熟的叙事更为后世同类体裁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其叙事的诸多潜在规律也值得更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冯梦龙. 三言二拍, 北京出版社 ,2006年版

[2]抱瓮老人.今古奇观,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3]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

[4]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5]李梦生.中国禁毁小说百话,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6]齐裕焜.明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