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湖书院里的扬琴声

2014-09-19 19:40:06李运花
中国铁路文艺 2014年7期
关键词:举人格物扬琴

李运花

白昼听棋声,月下听萧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内乃声,方不虚此生耳——读张潮的《幽梦影》到这里时,突然怔住,思绪骤然飘忽起来,耳边依稀听见《踏雪寻梅》。

那是丰湖书院之格物斋里传出的扬琴声。

知道“丰湖书院”,是因参加“惠州市民间文艺协会”在丰湖书院格物斋举办的“惠州市民间工艺美术展”。其间有幸认识苏汉洪、吕媛夫妇。苏吕是陕西人在惠州,酷爱美术音乐,苏老师擅长烙画,吕老师更喜东江沙画。有一天,接到吕老师的电话:“民协”在格物斋开了一个集书、画、美工、雕塑于一体、具有浓郁的惠州民间特色的展览厅,我俩自告奋勇义务值守,近来有新作出品,希望你抽空来拍几张照片。

赶到西湖边的时候,已是傍晚时分。站在马路边,抬眼望了望湖的那边:碧波潋滟,绿树掩映,隐约有粉墙黛瓦在远处闪现,湖面不时有白鹭寻食的身影掠过。

繁树如盖的陈公堤是通往丰湖书院的必经之路。记得二十多年前刚来惠州时,这条路狭窄又泥泞,总让我产生神秘与危险感。神秘,想来是因为这里曾经是惠州市的最高学府——惠州大学所在地;危险,也说不清楚为何有这种感觉,反正从不敢踏足,总担心一不小心就会滑入湖水中。

倒是喜欢靠近马路边的一棵鱼木树,年年春天开花的时候都会到树下小坐,与花对望。不知为什么,对淡雅素黄的鱼木花有一种无可言状的情愫。那时惠州的鱼木树屈手可数,不像现在随处可见。

走走停停,来到明圣桥边。西湖“五湖六桥十八景”中的第五桥,北宋陈太守筑堤时筑建。如今的明圣桥,已非清朝举人袁南熙少年求学时摇摇欲坠的小木桥,青石桥面,雕花栏杆,桥名用朱红漆描刻在一人高的黄蜡石上。

为什么叫明圣桥?是不是与袁举人有关?据史料记载,袁南熙因诚心临研西汉董仲舒墨迹中举入仕,曾在惠州供职,造福桑梓,得到道光帝褒彰。现如今陈江东楼村故居,还遗留有清朝福州状元林鸿年拜送的亲笔石碑,其在惠州的影响力可见一斑。而袁举人最推崇的董仲舒的人性论,就提出人性有上、中、下之分,上品的人性就是圣人……“圣人配天”……

明圣明圣,明达圣贤。想来这桥名不是随便乱取的,饱含着先辈们对莘莘学子的殷殷期望。只是不知道,当年那些踏桥往来的大学生们,又有几人体会到古圣先贤们的良苦用心呢?

胡思乱想中,跨桥而过。沿湖边前行不远,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似的建筑群,展现在一座汉白玉牌坊后面,“博学笃志”端庄有力的四个繁体大字告诉人们,久负盛名的丰湖书院到了。旧貌新颜,物是人非,簇新的回廓、拱桥、厢房里还能找到袁举人的足迹吗?强忍住进去逛逛的冲动,继续沿湖往格物斋偏门走去。

古木参天,花香鸟语,书院显得幽静神秘。桔黄色的夕阳,把湖水、树木和远处的高楼大厦,全都镀上一层华丽的金黄色,空气中有一种与世隔绝的宁静。望着湖那边的车水马龙,心里暗暗佩服:风水宝地啊,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在这里教书真是慧眼识珠、独具匠心。

看看快到格物斋门口了,正准备收拾心情拾阶而入。突然,一阵宛转悠扬的扬琴声从门里传来,如被电击,我顿时不能动弹。清脆甜美的音符,沽沽流淌,将我团团包围,旋即又调皮地洒落湖面,传向远方。神思竟有些恍惚:一会儿心旷神怡,好像独立幽谷仙风拂面似的;一会儿又有炎炎夏日踏进山涧溪流中的清凉舒爽感。

正发着呆,屋里的吕老师发现了我。招呼入内,才知道原来是苏老师在弹奏《踏雪寻梅》。吕老师还告诉说,常有音乐爱好者来这里练习玩耍,吉他,小号,萨克斯一起演奏时,可好听了。

恋恋不舍地离开丰湖书院的时候,不时回头张望,仿佛有《踏雪寻梅》声在追逐召唤。古人踏雪寻梅何其雅致,而我夏日入书院虽有附庸风雅之嫌,但有幸听到苏老师春意盎然的扬琴声,既弥补了书院无朗朗读书声的遗憾,也让丰湖书院这座千年书院重拾往日书香时光……

猜你喜欢
举人格物扬琴
举人
应用于合重奏的扬琴音域介绍
乐器(2022年9期)2022-09-26 08:20:44
从道德“格物”到政治“格物”——荀子“义”论的新进展
王申勇:“格物”的精神与“动情”的演绎
艺术品鉴(2020年3期)2020-07-25 01:53:52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清朝名医叶天士拜师故事
保健与生活(2018年1期)2018-04-20 03:15:47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心声歌刊(2018年1期)2018-04-17 07:23:00
扬琴的传入与流变探析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10
论宋代的举官制度——以崔与之的举人为中心
格物
醒狮国学(2015年5期)2015-05-30 10: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