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体育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其优势

2014-09-19 06:42:06贾瑞光栾桂芝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仡佬族武陵山土家族

贾瑞光,栾桂芝,谢 光

(大连民族学院体育教学研究部,辽宁大连116605)

一、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体育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武陵山片区跨湖北、湖南、重庆、贵州4省市,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也是重要的经济协作区。2010年末,总人口3 6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3万人,乡村人口2 792万人,片区内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八分之一。

目前,武陵山区苗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体育生态文化旅游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各项体育活动通过旅游业的宣传在该区域有了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具体项目有:高台舞狮、牛筋舞、蔑鸡蛋、打花龙、摆手舞、毛谷斯、高脚马、争王棋、武术、舞狮子、赛龙舟、爬花杆、踩鸡蛋、舞龙灯、毽球、虾公舞、草球、三三棋、哆毽、抢花炮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一般在春季或秋季、节庆期间(春节或者年节祭祀、祈祷时期)以及特定的日期举行(如仡佬族的牛筋舞就是在老人大病初愈后表示庆祝的一种体育舞蹈形式)。其中,许多项目并不是单纯的体育活动,而是与该民族的信仰、娱乐、舞蹈、竞技共生,是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比较有代表性的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的寨英镇,于2004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滚龙艺术之乡”;松桃苗族自治县的“上刀山,下火海”绝技、芦笙舞、花鼓舞、高空特技等传统体育项目,都曾代表中国出访过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武陵山区苗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特困地区是国家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地区。为了保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各地区鼓励多元化投入,各级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法规和政策,为武陵山区少数民族聚集区旅游业的发展营造了宽松的环境和政策支持,提供了法制保障,对于促进旅游业的规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武陵山区苗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体育文化项目是经济价值很高的旅游资源,体育文化生态旅游业的开发,不仅直接带动了体育文化生态旅游服务的行业发展,还间接拉动了与体育文化生态旅游业相关的商品销售,促进了食品加工业的兴旺发达。更重要的是能够吸引那些有意于投资、经贸洽谈、合作经营等游客的关注。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近些年,武陵山区的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根据地域特点与人文环境,把旅游和体育文化生态项目结合起来,发展民族风情游、山水秀风光游,将每年的旅游节与体育文化生态活动同时举办。据统计,自2006年旅游节日和体育文化生态活动合办以来,旅游收入每年都在增长,见表1,体育文化生态活动对武陵山区苗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的旅游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充分展现了体育文化生态活动的丰富内涵。

表1 2006-2012年旅游人数、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情况表

二、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生态旅游发展优势

民族体育文化生态旅游是以民族地区体育文化生态为基础,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和减少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发展进程影响的前提下,将体育文化生态旅游理念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1]。

武陵山区体育文化生态是苗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在几千年的劳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文化,赋有鲜明的文化特质。在体育文化生态的旅游文化开发中,应该坚持“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精心设计符合当地文化发展的体育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展现民族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同时也要规范开发程序与开发行为,确保当地的体育文化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1.发展优势

体育文化生态旅游是实现苗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合理途径,要处理好体育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经济四者的关系。

(1)体育文化生态是体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关怀、共生互融、共同发展所构建的关系或联系的体育活动。即通过在自然——社会生态环境中开展的体育运动,来展示人类的健康体格和人格,体现人类在体育运动中对自然——社会这一生态环境的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倡导健康、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维护世界的和谐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为发展体育生态文化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使体育生态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苗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本地区旅游发展宝贵的的文化资源,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角度来看,不仅要对苗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传承创新,还要将其文化资源进行旅游模式化管理,形成自己的体育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

(2)文化优势。体育生态文化记载着苗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民族的历史发展信息,体现着他们的民族品格。过去,人们在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时候,往往容易忽略无形的文化资源,将重点放在可以物化的民族文化资源上,缺乏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意识,存在许多违背民族文化发展规律的问题,如单纯追求商业利润,文化生态遭受严重破坏及对民族文化缺乏保护和管理等。在体育生态文化旅游经济的开发中,应结合武陵山区的产业结构,依托苗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丰富多样的体育文化资源优势,建立完善的民族文化保护机制,在保持民族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将其体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地缘与经济优势,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3)特色旅游。旅游是实现苗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地区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旅游的目的有几种,大多数旅游者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主要是为了体验独特的民风民情。武陵山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及文物古迹等都是静态的,而体育生态文化活动是动态的,其最大特点是互动性、娱乐性强,非专业人士也很容易融入其中,所以其他民族的游人可以轻松地欣赏并能够直接参与。因此,将传统体育资源与自然生态资源进行结合,是发展体育生态文化旅游的最佳出路。借助体育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将苗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文化与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4)经济策略。独具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可以使武陵山区的少数民族在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武陵山片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因此,帮助当地各民族群众脱贫致富也是武陵山区各民族体育生态文化旅游的应有之义。在保护和开发武陵山区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时候,需要注意几个方面:不搞虚无主义,注重文化内容的真实性;有选择地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2.经营发展模式

武陵山片区苗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参与经营和管理已经成为体育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首选方式,见表2。

表2 传统民族文化旅游与体育生态文化旅游的区别[2]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实践证明:发展体育文化生态旅游,不仅让苗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民族唤醒了保护本民族文化的意识,同时,体育文化生态旅游区的市场竞争观念增强了,思想意识方面也发生了变化。笔者认为,武陵山区的苗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除了以直接、全部参与体育生态文化的各项活动以外,还可以在当地相关部门的规范管理下,推行与体育生态文化活动相关的项目,如经营苗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风味餐饮、苗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歌舞表演、传统体育项目的互动等。

三、结 语

发展少数民族体育生态文化旅游,是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武陵山区苗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的经济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武陵山区应树立体育生态文化发展的理念,构建民族体育文化生态旅游的模式框架,深入挖掘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充分调动各民族群众的积极性,以推动地区体育生态文化、经济、旅游的和谐发展。

[1]贾瑞光.杜尔伯特蒙古族那达慕旅游发展模式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3):154.

[2]高红艳.贵州喀斯特地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5):77.

猜你喜欢
仡佬族武陵山土家族
武陵山歌
土家族情歌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绿色中国(2019年16期)2019-11-26 07:12:30
土家族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武陵山区仡佬族传统体育的流变发展研究
体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 17:06:08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
仡佬族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发展
大众文艺(2015年5期)2015-01-27 11:12:44
武陵山地区几种民族药用植物的研究与应用
武陵山地区特色药用植物七叶一枝花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