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州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4-09-19 06:42艾伟强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自治州竞争力指标体系

艾伟强,王 亮,马 林

(大连民族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605)

中国共有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分布在西南、西北、中南和东北地区,分别隶属于青海、四川、新疆和云南等九个省区。改革开放至今,特别是十七大报告要求将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来,少数民族自治州的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还存在诸多难点问题。在此背景下,民族地区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小康社会实现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

因此,通过建立一套客观、科学、易于操作并能够体现少数民族自治州自身发展规律与特点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为有效厘清与客观认识少数民族自治州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实时监测与前瞻性地分析少数民族自治州未来的经济发展走势提供有效途径,并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突破奠定基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准确界定少数民族自治州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内涵,科学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是本文研究的核心思路。目前,针对少数民族自治州开展上述问题的研究较少,但是,关于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则较丰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下:

在国外研究方面,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DM)和世界经济论坛(WEF)是目前国际上研究区域竞争力的权威机构。从1990年开始,IDM每年对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以及该国家和地区内的企业竞争力进行分析和排名,所发表的《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IDM将区域竞争力定义为:区域内各经济主体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争夺资源或市场的能力,并将区域竞争力分解为经济绩效、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等4大类323项指标;WEF将区域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区域在国内、国际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和条件下,在保持良好的区域收支前提下,相对于其他区域而言,为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实现区域经济增长,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系统能力,WEF每年出版《世界竞争力年鉴》,其中,将国家竞争力归纳为对外开放、政府职能、科学技术、基础设施、法规保障等八大类因素。

在国内研究方面,左继宏等[1]将区域竞争力定义为:依据竞争区域的区位特点,通过实现产业的分工协作所表现出的吸引和利用资源的综合能力,并将区域竞争力细分为经济、产业、科技、金融、基础设施、政府、国民素质及居民生活水平等8个方面;夏智伦、李自如[2]认为“如何提高区域竞争力”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研究将影响区域竞争力的因素归纳为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对外开放竞争力、经济综合实力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人力资本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等7个方面;另外,唐琦等[3]认为基于经济学或管理学视角构建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较少考虑资源和环境因素对区域发展的承载力,并从地理学视角构建了包括区域资源禀赋、整体实力、发展潜力和创新环境四个部分的指标体系。张锐等[4]指出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牧区的综合竞争力对国家的战略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意义重大,研究对传统的区域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加以改进,融入了符合牧区特点的环境指数、水土资源承载指数、生态弹性度、人均牧业总产值、载畜量和草地可利用率等指标。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对综合竞争力内涵核心内容的界定大体相似,要点涵盖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开放程度、经济规模、科学技术、政府职能、环境资源、基础设施境等方面,存在部分差异的原因是在具体研究中要体现各类研究主体的特点和独特性,因此,本文在构建少数民族自治州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自治州的特殊性,选择能够体现少数民族自治州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指标构成其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少数民族自治州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及框架

1.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少数民族自治州区域综合竞争力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必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有机体,因此,在指标体系的设置过程中必须遵循科学、实用、简明的原则[5]。具体内容如下:

(1)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根据少数民族自治州特点设计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又要关注统计指标核算的标准和方法,在满足评价要求的前提下多采取统计数据较为全面的指标,或者通过转化换算可以得到的指标,即采用统一的标准确定指标的内涵、统计口径、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以确保指标体系的适用性和可比性。

(2)系统性原则。少数民族自治州综合竞争力体系由多个子系统组成,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子系统的层次结构和相互作用,特别是要考虑到少数民族自治州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的优势与特点,以选择能够体现少数民族自治州发展情况的代表性指标,从而将各子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

(3)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原则。少数民族自治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其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不仅需要对少数民族自治州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做出评价,同时也要对少数民族自治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潜力做出评价,以反映其发展趋势。因此,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体现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2.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

少数民族民自治州大多位于欠发达地区,不同于发达地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状况,其区域竞争力体系的构成具有自身的特点,一般而言,自然资源、特色产业、生态环境等因素是其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动力,同时,基础设施、科学技术、对外开放等因素对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产生了制约。可以说,少数民族民自治州的区域竞争力是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并结合少数民族自治州区域独特性,本文将少数民族自治州区域竞争力的内涵界定为:少数民族自治州特有的、能够聚集更多生产要素、创造更加有利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积累更多的社会财富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根据这一定义,可以将少数民族自治州区域竞争力分为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主导竞争力三个系统。其中,基础竞争力由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科学技术和劳动力竞争力构成;核心竞争力由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构成;主导竞争力由对外开放、政府职能和经济实力竞争力构成。

在上述三个层次中,基础竞争力对少数民族自治州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具有支撑作用,是其他竞争力的前提条件;核心竞争力是少数民族自治州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区域资源配置最终会落实到企业或产业部门,从而决定地区的经济实力;主导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协调上述两类竞争力的不均衡状态,另一方面体现在少数民族自治州经济辐射与聚集能力方面。

(1)基础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即竞争潜力,是少数民族自治州综合竞争力的潜在影响因素,关系到少数民族自治州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少数民族自治州基础竞争力由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科学技术和劳动力竞争力五个子系统组成,本文共选取25项指标。五个子系统构成分别为:

①自然资源竞争力由资源储量和资源供应两大类指标构成,反映出少数民族自治州特有的资源优势以及自然资源对少数民族自治州综合竞争力的支撑能力。

②基础设施竞争力由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两大类指标构成,以此体现少数民族自治州在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和居民生活方面所具备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③生态环境竞争力由环境状况和生态保护两大类指标构成,主要从自然的角度考察区域的生存资源,并从生态保护的角度考察区域对环境质量的重视程度,以此反映自然条件对少数民族自治州生存与发展的支撑。

④科学技术竞争力由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两大类指标构成,主要反映少数民族自治州科技的投入产出情况以及技术的创新能力。

⑤劳动力竞争力由人力资源指标构成。劳动力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也是推动少数民族自治州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有必要将其纳入少数民族自治州综合竞争力体系。

(2)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即核心优势,是在少数民族自治州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竞争优势,具有稀缺性、长期性、集聚性、独特性、创新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少数民族自治州核心竞争力由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两个子系统组成,本文共选取12项指标。两子系统构成分别为:

①产业竞争力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决定少数民族自治州经济竞争力的大小,主要通过一、二、三次产业的规模及增长率等指标体现。

②企业竞争力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由企业规模和企业效率两大类指标构成。由于经济体由产业部门构成,而产业部门又由众多企业构成,因此,企业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州经济的基本承担者和具体参与者,其竞争力既是产业竞争力的体现,又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3)主导竞争力。主导竞争力能够协调少数民族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并对生产要素产生集聚和扩散作用,以促进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因此,主导竞争力是实现少数民族自治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少数民族自治州主导竞争力由对外开放、政府职能和经济实力竞争力三个子系统组成,本文共选取23项指标。其三个子系统构成分别为:

①对外开放竞争力是构成主导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由国际商品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两大类指标构成,主要反映少数民族自治州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及其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

②政府职能竞争力由政府管理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金融实力三大类指标构成,通过政府服务效率情况体现政府在少数民族自治州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③经济实力竞争力由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总量两大类指标构成,以此说明少数民族自治州经济实力竞争力是综合竞争力最直观的反映和表现。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将少数民族自治州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总结如下,如图1:

图1 少数民族自治州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图

3.指标体系的筛选与确定

上述框架结构涵盖60项指标,其中部分指标与分析目的不相关,本文采用数理分析和主观判断相结合的方法对指标进行筛选:

首先,计算各支持子系统内各指标间的相关系数,并构建相关系数矩阵,将相关置信度有一半以上大于0.95的指标选出,筛掉的是独立指标;然后,分别计算这些指标的平均相关系数且求其平均值,选出相关系数有一半大于该值的指标,将这些指标单列表,征得专家同意后给出主成分评价指标;最后,结合指标独立性分析,以相关系数小于0.9作为候选指标独立性标准,将相关系数大于0.9的指标合并,结合专家意见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独立性较强的,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

经过指标体系的筛选,本文确定少数民族自治州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共计43项指标,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少数民族自治州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表

续表

三、结 语

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全面评价少数民族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基础,对于促进少数民族自治州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明确界定少数民族自治州综合竞争力的内涵,并从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主导竞争力三个方面建立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但是,本文仅是对少数民族自治州综合竞争力的初步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体系方面,还是在应用方法方面都有待于作进一步深入和系统的分析。

[1]左继宏,胡树华.关于区域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8):64-67.

[2]夏智伦,李自如.区域竞争力的内涵、本质和核心[J].求索,2005(9):44-47.

[3]唐琦,虞孝感,王辰.试从地理学视角探讨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指标体系[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3):205-210.

[4]张锐,赵雪雁,赵海莉.高寒牧区综合竞争力研究——以甘南牧区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92-95.

[5]张扬,曹阳.中国牧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2(4):333-337.

猜你喜欢
自治州竞争力指标体系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少数民族自治地区财政收支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挺进从江 黔东南自治州岜沙峰会会址项目征战纪实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总结经验 着眼特色 开创民族自治州关心下一代工作新局面——在全国民族自治州关工委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基于GIS的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州生态旅游规划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