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容+潘明清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2XZJC630001)
摘 要:使用1992~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线性几乎理想需求系统模型(LAIDS),重点检验了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流动会使衣着、文教娱乐及服务、医疗消费有所增加,会减少食品、居住消费,对家用几乎没有影响。为此,应增加工资性收入,完善劳动力流动政策和供给结构。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LAIDS模型;弹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7217(2014)03-0116-05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其增长模式已从供给约束型过度为需求约束型,在投资乏力、外需疲软的背景下,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重要。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的现象,要保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必须始终保持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的有效拉动,尤其是农村消费需求。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其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注重温饱转向追求生活质量。但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仍然偏低,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农村居民的食品、医疗、居住的构成比例大于城镇居民,其余均小于城镇居民。
怎样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动到城市,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我国劳动力流动表现出与国际上劳动力迁移不同的特征,他们迁而不移,常年游走于城乡之间,其消费表现出分割效应,一部分在城市消费,另一部分在农村消费,劳动力流动这一现象必然会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产生影响。本文试图分析劳动力流动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理论机制,并利用宏观数据实证检验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以初步探索当前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振的原因和提出优化消费结构的对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国外文献中研究劳动力流动与消费结构之间关系的乔根森模型是奠基之作。在此模型中,乔根森(1967)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劳动力之所以持续地转移到工业部门,是消费需求拉动的结果[1]。人们对于满足自身生存的粮食的需求是有限的,而对工业品的需求是无限的。当人均粮食产出超过最大人口增长所需的临界水平时,第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农业的发展就失去了需求拉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必然转移到需求旺盛的工业部门,以满足对工业品的扩大需求。继乔根森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开始研究劳动力流动与消费结构的关系,Weil (1994)认为,劳动力流动必然会引起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2],如果保持人均资本存量不变,节约的资本便可以转化为农村居民消费,从而使农村人均消费水平上升。同时,劳动年龄人口的转移也意味着农村少儿人口比重和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这一部分人口对教育和医疗保健等需求较高,有利于提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凯恩斯虽然没有将劳动力流动与消费结构直接联系起来,但他明确指出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就业的工资高于农业工资,收入增长会增加居民消费,从而增加社会总需求[3](1999)。Wilson(2000)指出,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有助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降低农村家庭非生产性的预防储蓄,对于增加农村地区的自我投资、消费水平具有积极意义[4]。Jackson和Hewings(1984)考察了不同家庭的迁移活动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消费效应,认为劳动力流动对提高迁入地和迁出地居民消费均有积极作用[5]。
国内学者直接分析劳动力流动与居民消费关系的文献并不多见,仅有较少文献对此进行了相关探讨。曾湘泉(1989)认为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对农产品的相对需求在下降,而对工业品的相对需求开始上升然后下降,而让位于服务业,这种需求结构的变化导致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流动[6]。胡苏云等(2004)认为在相对落后地区,农民外出务工对提高农户低层次水平内的人均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影响显著,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的多少对提高农村家庭消费层次有很大的影响,流动人口外出就业促进农村消费水平提高,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7]。潘明清(2012)认为劳动力流动带来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个体的消费者结构变迁可能是引起另一个个体消费者结构变迁的重要因素,从而引发整个国民消费结构变迁[8]。周伟文认为根据适应模式理论,当农民工进入城市一段时间后会在消费观念、行为等方面逐渐与城市趋同,农民会模仿城市消费模式,从而对放松农村居民消费约束、刺激农村居民消费产生明显的正向效应[9]。赵梦远等认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子,收入效应和减贫效应明显,农村居民总体消费得以提高,等等[10,11]。
综上,国外文献研究的劳动力流动主要是指产业间的劳动力流动,本文主要研究在特有制度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到城市的情况,国外的研究成果不能直接适用于我国;国内关于劳动力流动与居民消费的文献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仅有的定量研究也只是采用微观数据进行局部研究,并不能适用全国;利用线性几乎理想需求系统模型(LAIDS)研究劳动力流动与居民消费结构的关系的文献目前还很少见。本文利用1992~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劳动力流动数据和衡量消费结构的数据,采用LAIDS模型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实证检验,以提出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切实可行的建议。
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14年第3期2014年第3期(总第189期)黄 容,潘明清:劳动力流动与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三、理论机制
我国劳动力主要表现为城乡游走式流动,这必然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产生影响,本文从收入增加、"示范效应"以及人口年龄结构三方面具体分析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内在影响机制。
1.增加收入。劳动力流动通常情况下会增加居民收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劳动力流动通常是向收入更高的地区或产业部门转移,其收入增加的效果已经得到非常明显的显现;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减少所导致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上升,使得农业部门的劳动收入提高,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首先,农业人口进城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后的"新市民"的经济来源渠道更多,可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一般来说,第二、第三产业领域的收入相对于第一产业要高些,因此,居民收入将有所增加;其次,对于农村留守居民来说,因过剩部门劳动力的转移和释放使得未转移的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也相应提高, 所以务农收入相应增加。总之,已经转移的劳动力和未转移的劳动力的收入均得到较大程度地提高,从而为拉动居民消费、优化消费结构创造条件。
2.示范效应。外出农村劳动力常年游走于城乡之间,在把资金带回农村的同时,也进行着无形的信息传递,而这种信息流动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把城市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传播到农村。外出劳动力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城市生活,城市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等都会潜移默化的对他们产生影响。当他们回到农村后,一方面,他们在城市养成的消费习惯会延续,另一方面,也会对留守农村居民产生"示范效应"。农村留守居民通过模仿流动劳动力在城市养成的消费习惯,有利于提升消费总量和优化消费结构。
3.改变人口年龄结构。据数据显示,流动出去的劳动力大部分都是16~45岁学历高、消费能力强的群体,滞留在农村的都是老人和小孩。通常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少年人口、劳动适龄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都是不同的,少儿人口用于医疗保健、教育投资等方面的消费支出较多,老年人口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除了一般的消费需求外.还有其特殊的消费需求,如老年护理、老年服装、老年日常用品、老年教育等,少儿人口与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必然增加医疗、文教娱乐及服务等消费支出,因此,劳动力流动通过改变人口年龄结构从而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产生影响。
四、实证分析
(一)线性几乎理想需求系统(LAIDS)模型简介
线性几乎理想需求系统模型是由几乎理想需求系统模型演变而来,AIDS模型是著名经济学家迪顿和缪尔鲍尔(Deaton 、Muellbauer[11],1980)提出的,是在恩格尔曲线的理论基础上引入价格变量的一个扩展,其核心思想是在给定价格体系和一定的效用水平下,消费者如何以最小的支出来达到已定的效用水平。
AIDS模型的一般函数形式为:
wi=Ai+∑jγijlog pj+Bilog XP+εi
I,j=1,2,…,n (1)
其中:
log P=A0+∑jjlog pj+
12∑j∑iγijlog pilog pj
wi表示第i种商品的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X为消费总支出,pj是第j种商品的价格,P为价格指数。Ao,Ai,Bi,γij为待估参数,εi为随机扰动项。
在多数情况下,价格指数P与Stone价格指数非常接近,为估计方便,本文将用Stone价格指数(P*)代替模型中的价格指数P,这被称为线性几乎理想模型(LAIDS)。其形式为:
wi=Ai+∑jγijlog pj+Bilog XP*+εi
i=1,2,…,n (2)
其中,p*为Stone价格指数,即:log p*=∑ni=1wilog pi,本文采用迭代近似不相关SUR方法估计LAIDS模型。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根据理论部分的分析,居民的消费结构还要受到一些非收入、非价格因素的影响,本文把劳动力流动、人口年龄结构以及衡量"示范效应"的变量纳入模型中,其中劳动力流动(用z1)的数据我们将《中国统计年鉴》中公布的"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中的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减掉"按城乡分就业人员数"中的城镇就业人数得出农村流动劳动力数量。为了消除自相关,本文采用工具变量代替原变量,即用农村每一劳动力平均负担人口数(z2)代替人口年龄变量,根据理论部分的分析,滞留在农村的大部分都是小孩和老人,而且人均负担人数不随劳动力流动而变动,因此农村每一劳动力平均负担人数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变量;本文劳动力流动所带来的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主要是指农村居民通过模仿城市居民的消费行为从而改变消费习惯,提高消费水平,但是又不可能达到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因此,本文用整个社会平均消费水平(z3)作为"示范效应"的替代变量。把结构变量Z(z1、z2、z3)纳入模型,并取其对数形式(LZ),假设Ai,Bi与Z是线性相关,则相应的模型形式为:
wit=Ai+AisLZt+∑nj=1γijlogpit+
(Bi+BisLZt)(logXt-
∑nk=1wk,t-1logpkt)+εi ,
i=1,2,…,6 s=1,2,3 (3)
wit表示i类消费品t年的消费支出占t年总消费支出的比重;pit表示i类消费品t年的价格;Xt表示这六类消费品t年的总消费支出;LZt是一组向量结构变量的自然对数,分别表示t年取自然对数的劳动力流动人数,t年农村劳动力人均负担人口数的自然对数,t年整个社会平均消费水平的自然对数;εt表示随机扰动项。
本文选用1992~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文教娱乐及服务共六类消费品的消费支出数据,这些消费支出的消费价格,用相应年份的消费价格指数代替,并以1992年为100,全部进行指数化处理。数据全部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三)模型估计
模型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
(四)实证结果分析
从回归结果可以得出:(1)从劳动力流动(z1)对各类消费支出的影响看。劳动力流动对衣着、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支出方程的截距有显著影响;对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支出方程的斜率有显著影响;对食品、居住、家庭设备用品无论从截距还是斜率影响都不显著。
(2)从劳动力人均负担人数(z2)对各类消费支出的影响看。劳动力人均负担人数对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方程的截距有显著影响;对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支出方程的斜率有显著影响;对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无论从截距还是斜率影响都不显著。(3)从整个社会平均消费水平(z3)对各类消费支出的影响看。整个社会平均消费水平无论从截距还是斜率方程看,对食品、衣着、居住、家用、文教、医疗的影响都不显著。(4)从农村居民各类消费支出方程中价格项对各类消费支出的影响看。食品价格对自身、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预算份额有显著影响,对居住和医疗影响不显著;衣着价格对食品、自身、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有显著影响;但对居住、文教、医疗影响不显著;居住价格对衣着、自身、家用有显著影响,但对食品、文教、医疗无显著影响;家用价格对食品、衣着、自身有显著影响;但对居住、文教、医疗无显著影响;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价格对衣着、居住、自身有显著影响,但对食品、家用、医疗无显著影响;医疗价格对食品、居住、文教娱乐与服务有显著影响,但对衣着、家用、自身无显著影响。
表1 农村居民需求系统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类别
食品
衣着
居住
家用
文教
医疗
Ais(截距)
1.536(1.7274)*
0.3167(0.7842)
0.9867(1.0953)
0.8635
(1.1267)
-1.7280(-1.9856)*
1.5267
(2.0675)*
z1
-0.19872
(-0.7835)
-0.4216
(-1.9870) *
-0.3613
(-1.4721)
-0.3298
(-1.1648)
0.8751
(2.1583) *
-0.8724
(-1.9831) *
z2
-0.2821
(-0.2178)
-0.3672
(-1.2421)
-0.3727
(-0.9067)
-0.9834
(-0.8932)
0.8942
(2.1573) *
0.4561
(1.0824)
z3
0.0893
(0.7831)
-0.7532
(-0.7890)
0.9216
(0.3217)
-0.8935
(-0.8954)
-0.4367
(-1.3689)
0.9842
(0.4571)
Bislnx/p(斜率)
-0.2367
(-0.9745)
-0.472
(-1.8962)*
-0.3762
(-1.5287)
-0.4176
(-1.2541)
0.6418
(2.9856)*
-0.6428
(-2.1897)*
z1
-0.4517
(-1.1785)
0.2784
(0.8963)
-0.4021
(-1.2179)
-0.4217
(-1.4265)
0.6743
(2.2679)*
-0.5632
(-1.8328)*
z2
0.0632
(0.6319)
-0.0967
(-0.6427)
0.1743
(1.4527)
0.3271
(1.5328)
-0.2146
(-2.2657)*
0.2179
(1.7952)*
z3
0.0972
(0.3215)
-0.0671
(-0.3157)
0.1583
(0.4627)
0.7832
(1.1368)
-0.0467
(-0.8932)
0.2743
(0.8934)
食品
0.17843
(2.8752)*
-0.0718
(-2.6521)*
-0.6721
(-0.9783)
-0.0863
(-2.1078)*
-0.0628
(-1.6832)
-0.4821
(-1.4329)
衣着
-0.0863
(-2.4682) *
-0.0964
(-2.1769)*
0.0643
(1.2842)
-0.0632
(-2.1265)*
0.0853
(1.2732)
0.0431
(0.6793)
居住
-0.0842
(-1.6528)
0.0521
(1.7952)*
0.1763
(2.2175)*
-0.0864
(-1.9853)*
-0.1752
(-1.3569)
0.0842
(1.5321)
家用
-0.0753
(-2.6318)*
-0.0742
(-1.9657)*
-0.6429
(-0.9865)
0.1876
(2.6895)*
0.0741
(0.6751)
0.0743
(0.6182)
文教
-0.8643
(-1.2513)
0.0753
(1.8975)*
-0.0975
(-3.8976)*
0.0765
(0.9806)
0.0842
(2.4574)*
0.0675
(1.2657)
医疗
-0.0742
(-3.1753)*
0.0542
(0.8790)
0.0542
(2.9064)*
0.0231
(0.3216)
0.0653
(3.0956)*
-0.0784
(-0.8976)
R2-
0.9875
0.8965
0.7631
0.9674
0.9715
0.9967注:括号中为T值,*表示在5%水平下显著。
五、结论与建议
1.劳动力流动的确会对消费结构产生显著影响。劳动力流动会使衣着、文教娱乐及服务、医疗消费有所增加,会减少食品、居住消费,对家用几乎没有影响。劳动力流动每增加1个百分点,衣着、文教娱乐及服务、医疗消费分别增加0.0362、0.2953、0.0327个百分点;劳动力流动每减少1个百分点,食品和居住消费相应减少0.0562、0.0850个百分点。
2.收入对农村居民的消费起着决定性作用。收入始终对农村居民消费起决定性作用。运用线性几乎理想需求系统(LAIDS)模型发现,农村居民在收入增加后,对食品、居住的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但同时食品、居住的边际消费倾向依然位居第一、第二。我国农村居民将新增收入用作交通通讯支出的比例呈增长态势。
3.劳动力流动改变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当劳动力流动时,劳动力从外面的世界了解到非同类人的消费信息,增加了消费知识,其消费行为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而改变消费行为,当流动劳动力返回家乡时,他会主动传递这种新的消费方式或消费观念,或者农村居民通过模仿其消费行为、消费方式等,提升了自己的消费水平。
4.人口年龄结构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产生影响。一个社会的人口构成发生变化,则边际消费倾向也会变化:如果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高,如果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增大,则消费倾向会降低。本文衡量人口年龄结构用的劳动力负担人数,根据实证结果,劳动力人均负担人数对衣着、居住、家用、文教娱乐及服务、医疗均有增加,增加最多的是文教;劳动力人均负担人数对食品消费有所减少。这说明随着青壮年劳动力流动出去之后,家庭中老人、小孩的增加,文教、医疗等消费支出会相应增加,而食品会相应减少,优化了消费结构。
针对以上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完善劳动力流动政策。劳动力流动会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引导劳动力向生产效率更高的产业流动,从而改善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这无疑会从整体上提高居民收入,从而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政府应当鼓励劳动力流动,放宽和局部取消户籍制度,以及对职业、劳动力流动的限制,使劳动力的资源配置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从根本上提供农村劳动力消费结构升级的持续动力。
2.增加外出劳动力的工资性收入。收入增加,消费必然会增加。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工资性收入是实现消费增加的有效途径,政府有关各部门应该致力于创造增加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工资性收入。例如,政府可以鼓励农民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第三产业可以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其工资性收入。
3.改变消费观念。一般来说,人们持有什么样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知识与技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相适应的。在经济发达且和谐的社会里,居民会形成积极乐观的消费观念,家庭或个人的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能得到合理科学的分配,消费需求能较大程度的满足。在经济欠发达的社会里,居民的消费仅限于满足基本的吃穿等生存需要,形成保守和过分谨慎的消费观念。消费观念对消费行为有指引作用。农村留守居民中年纪偏大的人口较多要转变农村留守居民某些保守消费观念,培育适当消费和理想消费观念,降低农村留守居民对于改善住房的强烈欲望,合理分配资源,改变婚丧嫁娶大肆操办的陈旧观念和请客送礼的攀比之风,提高农村留守居民对于品质、品牌、售后服务以及维权意识,形成科学、文明、现代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
4.针对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特征,完善消费需求供给结构。留守在农村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小孩,首先,农村消费市场对老年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必将会不断增长,从而形成庞大的老年消费市场,政府应考虑在老年市场开发和老年产业的发展方面施以政策倾斜,吸引各方的力量来推动老年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其次,市场要多开发适合农村少儿需求的消费品,由于农村人口观念的转变,越来越重视小孩的教育问题,因此文教娱乐等方面的支出必然增加。
注释:
①六类消费品指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文教娱乐及服务,不包括通讯支出。
参考文献:
[1]戴尔·乔根森. 剩余农业劳动与二元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67.
[2]Weil, D. N. The Saving of The Elderly in Micro and Macro Data[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 109(1): 55-81.
[3]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M].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4]Wilson, S. J.The Savings Rate Debate Does The Dependency Hypothesis Hold for Australia and Canada [J]. Australia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2000,40(2): 199-218.
[5]Jackson, R. W. and G. J. D. Hewings. Structural change in a regional economy: an entropy decomposition approach[J]. Modeling and Simulatuon, 1984,(15):37-39.
[6]曾湘泉.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工资机制对中国工资问题的宏观动态考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7]胡苏云,王振. 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就业及其对农户的影响安徽省霍山县与山东省牟平县的比较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04,(1):34-40.
[8]潘明清,杨斌.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的协整分析[J].消费经济. 2012,(4):7-12.
[9]周伟文.新生代农民工阶层:城市化与婚姻的双重困境S市新生代农民工婚姻状况调查分析[J].社会科学论坛,2010,(18):22-27.
[10]崔传义.国际金融背景下农民工就业问题演进过程的反思[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4.
[11]赵梦远,贾立平.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对策性思考[J].特区经济, 2011, (2):178-180.
[12]Deaton A and Muellbauer J. An 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0,70(3):312-326.
(责任编辑:王铁军)
Labor Mobility and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LAIDS Model
HUANG Rong1,PAN Mingqing2
(1.Consumer Economy Research Institute,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engdu,Sichuan 611130,China;
2. Business School,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Mianyang, Sichuan 621000,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how labor mobility affect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and then mainly tests the impact of labor mobility on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rural residents based on the linear 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 model (LAIDS) with the time series data of 1992~2011. The study finds that labor mobility increases the consumption of clothing, education and entertainment, medical treatment and services, reduces the food and living consumption, and almost has no impact on the household expenses. This paper proposes increasing the wage income, and improving labor mobility and the supply structure among other policies.
Key words:Labor mobility; Rural resident;Consumption structure; LAIDS model; Elastic analysis
[8]潘明清,杨斌.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的协整分析[J].消费经济. 2012,(4):7-12.
[9]周伟文.新生代农民工阶层:城市化与婚姻的双重困境S市新生代农民工婚姻状况调查分析[J].社会科学论坛,2010,(18):22-27.
[10]崔传义.国际金融背景下农民工就业问题演进过程的反思[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4.
[11]赵梦远,贾立平.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对策性思考[J].特区经济, 2011, (2):178-180.
[12]Deaton A and Muellbauer J. An 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0,70(3):312-326.
(责任编辑:王铁军)
Labor Mobility and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LAIDS Model
HUANG Rong1,PAN Mingqing2
(1.Consumer Economy Research Institute,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engdu,Sichuan 611130,China;
2. Business School,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Mianyang, Sichuan 621000,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how labor mobility affect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and then mainly tests the impact of labor mobility on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rural residents based on the linear 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 model (LAIDS) with the time series data of 1992~2011. The study finds that labor mobility increases the consumption of clothing, education and entertainment, medical treatment and services, reduces the food and living consumption, and almost has no impact on the household expenses. This paper proposes increasing the wage income, and improving labor mobility and the supply structure among other policies.
Key words:Labor mobility; Rural resident;Consumption structure; LAIDS model; Elastic analysis
[8]潘明清,杨斌.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的协整分析[J].消费经济. 2012,(4):7-12.
[9]周伟文.新生代农民工阶层:城市化与婚姻的双重困境S市新生代农民工婚姻状况调查分析[J].社会科学论坛,2010,(18):22-27.
[10]崔传义.国际金融背景下农民工就业问题演进过程的反思[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4.
[11]赵梦远,贾立平.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对策性思考[J].特区经济, 2011, (2):178-180.
[12]Deaton A and Muellbauer J. An 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0,70(3):312-326.
(责任编辑:王铁军)
Labor Mobility and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LAIDS Model
HUANG Rong1,PAN Mingqing2
(1.Consumer Economy Research Institute,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engdu,Sichuan 611130,China;
2. Business School,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Mianyang, Sichuan 621000,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how labor mobility affect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and then mainly tests the impact of labor mobility on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rural residents based on the linear 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 model (LAIDS) with the time series data of 1992~2011. The study finds that labor mobility increases the consumption of clothing, education and entertainment, medical treatment and services, reduces the food and living consumption, and almost has no impact on the household expenses. This paper proposes increasing the wage income, and improving labor mobility and the supply structure among other policies.
Key words:Labor mobility; Rural resident;Consumption structure; LAIDS model; Elastic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