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二位一体”路径

2014-09-19 23:58王克
行政与法 2014年7期
关键词:就业人力资源大学生

摘要:市场配置和政府调控是人力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形式。面对市场配置的缺陷以及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所应承担的职责,只有将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相结合,使二者形成合力,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市场配置;政府调控;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C9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07(2014)07-0051-04

收稿日期:2014-05-08

作者简介:王克(1975—),女,吉林长春人,中国地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德育教育理论与方法。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大体经历了“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1]的指令性计划分配、“毕业分配办法,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2]的指令性计划分配向市场导向就业过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劳动制度的改革,除对师范学科和某些艰苦行业、边远地区的毕业生,实行一定范围内定向就业外,大部分毕业生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劳务市场, 采取‘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3]的市场导向就业这三个主要阶段。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历史演进越来越体现出市场的开放、竞争和效率等特点,也越来越展现出市场配置在大学生就业中所处的主导地位。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以市场配置为基础无疑是符合国际化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而问题在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尚处于不够成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转型期。因此,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机制,在坚持市场导向的同时,更应强化政府调控,即重视政府调控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尤其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阶段,大学毕业生数量的迅速攀升已超出就业市场所能承载的负荷,市场运行也因此而举步维艰。这一困境绝不是仅凭市场配置就能有效突破的, 也不是仅凭大学生个体调整就业心态、端正就业观念就能解决的。因为大学生的就业困境从实质上看属于人才供求关系失衡的结构性问题,即由于经济体制、结构、增长方式、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变化,使大学生在知识储备、技能养成、经验获得、专业领域、年龄、性别、心理特征、主观期望等方面的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相匹配而造成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因此,解决就业配置的结构性失调问题有赖于政府调控和市场配置在大学生就业机制中有机整合,形成合力,尤其是要充分重视政府运用公权力的调控监管作用。

然而,目前学术界更多地是从市场配置的角度来探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从政府的角度来探索大学生就业问题则相对滞后,而从如何整合市场资源和政府资源以形成合力的角度来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则更显薄弱。

二、市场配置在大学生就业中的缺陷

目前,我国仍处于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配置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的主体地位仍有待于进一步确立,市场的主体资格尚未充分具备,大学毕业生资源配置中还存在着市场失灵现象。

⒈不能有效防治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人才浪费。就业市场只是为供求双方提供了交易的平台,但很难保证对人才的充分利用。例如:许多用人单位在人才选聘中脱离实际,不是本着从现实需要出发,而是本着相互攀比、学历崇拜等不良心理,竞相以高文凭为条件随意抬高门槛,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从帕累托最优原则的经济学视角来看,最优的资源配置是以适当的价格去购买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也就是追求最适合的资源而不是最稀缺的资源。而用人单位盲目的“人才高消费”则扭曲了常规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既不符合效率原则,也造成了大材小用、用非所学、用非所长的人才浪费,而且还人为地提高了大学生个人的就业成本,增加了就业难度。这是人才浪费最典型、最普遍的体现。

⒉不能有效防治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不公平竞争。一方面,就业市场是通过契约式的自由交易来实现人才供需中利益的最大化的。在交易中,毕业生是卖方,只能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游戏规则;而用人单位则是买方,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解释者,处于主动地位。特别是在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行情下,毕业生为了能找份工作, 往往选择降低择业标准。而在利益的驱动下,有些用人单位顺势以种种不合理的限制条件为标准“压价”,如性别歧视、户口歧视、相貌歧视、地域歧视等,这就直接弱化了大学生与就业机会的有效匹配能力,而且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对此, 因为就业市场交易的契约性、自由性、开放性等特点, 市场本身无法形成有力的制约机制予以防范、干涉和制止。另一方面,目前,社会关系在我国大学生就业中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情交换是我国关系主义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4]一项调查显示,“67.3%的毕业生通过市场招聘信息求职,16.1%的毕业生通过父母和亲戚所提供的信息成功求职,11.7%的毕业生通过朋友或熟人提供的信息成功求职。”[5]由此可见,在成功就业的大学生中,通过人际关系网络就职的占到了近1/3的比例。这种现象使得大学生之间、大学生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就业公平被破坏,那些没有关系的大学毕业生往往可能因此而成了就业弱势群体。

⒊不能有效防治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信息失真。只有当大学毕业生、招聘单位进入就业交易市场时,人力资源的供需信息才会较为直接地显现出来。然而,由于供需渠道不畅以及各地市场之间缺乏交流沟通等原因,对于那些没有进入市场流通领域的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供需情况,市场是难以把握的。这就导致了“用人单位不知何处觅人才,毕业生不知哪些单位要人才”的供需信息滞后现象。更有甚者,有的单位为了达到宣传自身的目的而发布虚假的人才需求信息,这种缺乏诚信的行为为日后大学生就业埋下了隐患。而这些问题只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必须借助于政府调控职能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三、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应承担的责任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失灵和秩序混乱,需要政府力量的介入,需要政府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统筹把握,需要通过各种公共政策的相互配合来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以预防和弥补市场配置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因此,促进大学生就业、规范不完善的就业市场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任务。

1.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市场行为。目前,就业市场的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大学毕业生的自身权益时常受到侵犯。基于此,政府必须制定并完善有关就业的法律、法规,以此来强化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监管,进而规范就业市场行为,以保障大学生就业群体的合法权益。如政府应制定包括招聘程序规范和招聘过程公开等内容在内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交易规则,尽量实现人才供求信息公开化、供求途径畅通化和供求匹配过程程序化,以规范就业市场的非正常行为;政府应尽快制定《反非公平竞争法》,为大学生享有平等的竞争机会提供法律保障。如德国政府就制定了《就业促进法》,使政府、单位、高校各司其职, 互相配合,并通过法律的形式保障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待遇及公平竞争,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我国虽然也制订了《就业促进法》,但关于反非公平竞争的规定还是比较原则性的,难以消除就业市场中存在的诸多不公平竞争现象;政府还应当进一步完善生育保障制度,把女性的生育成本从单位中分离出来,由政府或社会承担,以此来减轻用人单位因女性的生育问题所承受的财政负担以及其它方面的不利因素。[6]这样,更有利于为女性创造与男性平等的就业竞争机会。只有政府加大力度增强法制建设,才能根除各种不规范、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切实维护就业市场的公平性。

2.制定优惠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受传统观念、攀比炫耀心理、对高工资的主观期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更愿意到国有大中型企业、沿海大中城市去工作,而私营企业、基层、边远地区这些人才需求市场巨大的行业或领域很少有大学毕业生。据麦克斯2013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2届大学毕业生中,45%的本科生和61%的高职高专生选择了体制内单位,而民企和中小用人单位却少有人问津。另据麦可思2013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9届本科生毕业三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用人单位类型是“政府机构/科研事业”(53%),就业满意度最低的用人单位类型是“民营企业/个体”(32%)。[7]由此可见, 政府应制定更为优惠的倾斜政策,为私营企业、基层、边远地区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为宽松实惠的政策。如政府可对民营企业在税收、信贷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辅助其良性发展;政府还可以制定鼓励大学毕业生去民营企业、基层、边远地区就业的激励措施和优惠条件,以增强这些行业和领域的吸引力,逐步消除国内就业区域的不平衡发展现状,促使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

3.完善信息平台,提供就业服务。在当今时代,信息资源往往成为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难以充分地掌握有利的招聘信息。目前,大学生求职的途径主要有: 通过人才招聘会、借助于人际关系网、在网络上投递简历和委托中介机构等。但是,通过这些途径所传递的信息,不仅极为有限,而且也不乏骗局、陷阱和虚假成分,安全性得不到保证。由于平时缺乏与社会有效沟通的渠道以及市场信息不顺畅和市场中介不健全等原因,大学毕业生往往为了搜集这些信息资源而付出了相当大的成本,但却有可能因为信息的失真而处于低效率状态。因此,政府应进行整体设计,整合人事、教育和劳动等多个部门的力量,进行专项投入,建立完善的、一体化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全国范围内的网络平台等现代传媒手段准确、及时地公布什么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待遇如何等招聘信息。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政府治理那些诚信状况差的用人单位,以推动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 大学生可以根据这一全国性的信息平台及时高效地获得就业信息并根据真实可靠的信息做出合理、科学的选择,从而减少择业成本和就业难度,有更多的精力用来提升自身素质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在美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指导和帮助是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所应扮演的主要角色之一。

四、建立“二位一体”模式,形成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合力

面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缺陷以及政府所应承担的职责,正确处理大学生就业中市场配置和政府调控的关系,使两者有机地形成合力,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

⒈端正思想。在处理大学生就业中市场配置和政府调控的关系时,应避免非此即彼的思想偏差。一方面,不能全盘放弃政府的调控作用。作为管理社会事务的主体,政府在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经历了由国家“统包统分”发展到“双向选择”,再发展到现在的“自主择业”。虽然在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中越来越突出市场在大学毕业生资源配置中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从此政府就可以完全退出资源配置的舞台。如果在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源配置中缺少了政府调控的职能,那么,目前尚处于不断完善之中的“市场配置缺陷”就难以弥补,市场配置失灵的局面也将长期存在;另一方面,不能因为“市场缺陷”而放弃市场配置。针对目前就业市场中存在的一些非正常现象,有人认为有必要回归到以政府为主导的分配时代,而片面放大市场配置所存在的问题。事实上,如果没有市场配置,就难以形成人才的激励和竞争机制,而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也会因为脱离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体制而变成空中楼阁。从大学生就业的实践来看, 只有市场配置和政府调控相结合,才能达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效果。

⒉分清主次。作为大学生人力资源配置的两种途径——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并非并驾齐驱,而是有主次之分的。目前,我国的经济运行模式是市场经济, 而与之相适应的主要人力资源配置形式也应该是市场配置。在两者的关系中,市场配置应处于主导地位,起决定性的作用;而政府调控则处于辅助的位置,是市场配置的合理补充。如果两者处于并驾齐驱的平行位置,则政府所做出的决策和市场机制的运行就会出现各自为政甚至彼此矛盾冲突的局面;如果颠倒了主次位置,以政府配置为主,以市场配置为辅,则又回到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力资源配置的模式上去,就会因脱离市场的实际需要而管得过死,也会因无法与现行的经济运行体制相匹配而矛盾重重。所以,应从经济运行的实际出发,在大学毕业生的人力资源配置中,形成以市场配置为主,以政府调控为辅的就业分配格局。从运作的次序上看,政府调控政策的制定应该以市场情况为参照系;而市场配置的运行应该在遵循政府各项规章制度的前提下进行。从运作的方式上看,政府的作用应该是有限的,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对市场配置的补充,如市场本身所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等。

⒊形成合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机制下,政府的责任是有限的,政府的作用在于掌舵而非划船, 在于政策性的引导, 在于寻找到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主导两种大学生人力资源配置途径的有效结合方式并形成有机合力。在宏观调控中, 政府应该把着力点放在规范就业市场行为、净化就业市场环境、健全就业服务系统、调节大学生数量和质量以及诸如年龄、性别、地域、专业等方面的结构平衡等问题上,通过对市场供需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的调控,使市场配置在大学生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以更好地发挥,进而形成开放、竞争、自由、公平、有序、高效的就业市场环境。最终形成这样的格局:即大学毕业生在政府所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引导和保护下,以就业市场为平台, 凭借个人综合素质公平竞争,自主择业;而招聘单位则以其工作环境、劳动条件、薪金福利待遇和发展前途等吸引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与招聘单位之间在平等、自愿、互利、公平、公开的原则下签署就业合同, 并依法享有和履行就业合同中所规定的各项权利与义务。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发挥政府连接就业市场与大学毕业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在宏观上为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提供方向性的指引,在微观上通过制定具体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来规范就业市场行为,保护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才能真正形成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之间的有效合力,从而推动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中央政府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Z],1951-10-01.

[2]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Z],1985-05-27.

[3]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Z].1993-02-13.

[4]边燕杰,张文宏,程诚.求职过程的社会网络模型:检验关系效应假设[J].社会,2012,(03):27.

[5]翁秋怡.关系网络与高校毕业生求职实证研究[J].中国市场,2013,(02):77.

[6]陈玲芬.女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其解决策略研究[J].特区经济,2014,(03):233.

[7]麦可思.2013年中国.大学就业报告[EB/OL].http://www.tuchina.org/gnxw/2013-06-14/7078-3.html

(责任编辑:高静)

猜你喜欢
就业人力资源大学生
山东青岛市张远问: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具体指什么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关于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