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丛燕
摘要: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拥有占黑龙江省五分之一以上国土面积,林区人口155万。长期的计划经济、长期的粗放经营,导致森工林区职工群众的科技意识和科学基础相对落后,一时难以适应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转型发展的要求。同时在这个关键时期,森工林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更多的实用科学技术。利用科技文化建设的引领力量,联手打造科技文化氛围,是当下森工林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科技致富的先决条件,是推动森工经济社会全面实现科技转型、科学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森工林区;科技文化;作用
中图分类号:F3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034-01
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以下简称森工或森工林区)经营总面积1009.8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2%;有林地面积846万公顷,占全国国有林面积的11.7%;林业人口155.8万,40个林业局、627个林场;分布在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等山系的广袤森林,是东北亚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之一。从2014年4月份起,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将停止延续60多年的商业性采伐,全面转型进入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道路。在这个关键时期,森工林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笔者从调动黑龙江省森工系统内5个科技研发部门(以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为主)和森工40个林业局两方面积极性入手,探讨联手打造科技文化氛围,为森工科技创新铺道引路,从而实现推动森工经济社会全面实现科技转型、科学发展。
一、用科技文化建设打牢林区社会爱科技、学科技的思想基础
当前森工林区要把科技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心组织,大力弘扬。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科技创新活跃时代,都无一例外伴随着科技创新文化的引导。比如,在中国历史上有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才有了两汉农业文明的科学发展;有了唐宋时代的思想解放,才有了宋元时代的科技高峰。这是古代中国科技史上令世界仰视的两次科技发明和经济繁荣盛世,都是由进步的科技文化而推动引发的。目前森工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距离建设现代大森工,新森工还有差距。为此作为森工系统内的5家科技研发部门,要通过科企对接、科技特派员、科技大集、印发科技手册、建立科技推广网站等多做一些科技推广工作。但是在工作中我们也看到,目前中小企业和林下经济大户是实现森工科技创新的主体,激发这部分人爱科技、学科技的热情是森工科技创新的关键。因此森工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利用好文化对人们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在职工群体中打造科技文化氛围,通过它的强有力的传播力、感染力、渗透力,引导职工群众建立尊重科技人才、传播科学知识、崇尚科技致富的精神理念,打牢森工林区155万职工群众爱科技、学科技的思想基础。
二、用科技文化建设提升林区职工讲科技、用科技的劳动素质
文化的广义概念就是一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的特定生活方式。比如,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我们称为美国文化;原始人的生活方式,我们称为原始文化。森工林区科技文化的含义是森工企业利用党群宣传优势,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推广、科技宣传活动,形成强大的科技舆论氛围,培养出全民热爱科学技术、利用科学技术致富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森工林区科技文化的建设需要科技部门和林业企业两个轮子一齐转,才能取得好的成效。比如,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在十二五规划提出,每年为森工企业培养科技实用人才一千人以上,科技下乡调研50次,并通过科技推广、科企对接、科技特派员活动,对森工所有企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咨询、科技解难全覆盖。上述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意愿是好的,但是没有森工企业支持也是实现不了的。这就要求森工企业也要以提高职工科技素质为重点,积极与科技部门对接,共同开展科技、科普教育活动。只有这样林业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接地气,才能形成科技文化植根于职工群众之间,才能提高劳动者素质,最大限度地释放森工科技创新生产能力。
三、用科技文化建设创新森工科技转型、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今后森工科技发展的态势将是上下联动、科企联动。森工总局作为森工林区40个国营林业局的主管部门,对下要求各国营林业局都要制定科技创新型林业局发展规划,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基层企业科技发展的积极性。林业科技部门要强化森工科技研发中心主体意识,主动深入基层企业用科学技术解决生产生活技术问题。要利用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这个新兴载体,在总结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技术战略联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继续建立黑龙江省野生动物人工驯化养殖、山副特产驯化养殖产业技术战略联盟,把更多的森工企业组合起来,共同参与科技研发,共同实现科技致富。利用黑龙江碳汇基金会和黑龙江碳汇造林技术管理部门为技术支撑,在森工企业率先探索发展碳汇造林经济。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作为黑龙江省森工的科技研发中心,要担当起推进森工科技创新、科技服务、科技文化发展的重任,利用国家级东北地区食用菌(黑木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吸纳更多的森工企业合作,形成一种紧密型的龙头加用户的运营模式。利用现有的 11个林产品检测、监测中心和3个专业标准化委员会,定期发布产品质量技术标准信息,加强行业质量技术培训,推动森工林产品整体达标升值。森工内部要集合优势科研资源,与条件成熟企业合作建立林业科技园区。
参考文献:
[1] 吴增强.论学校科研文化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 2006(1).
[2] 杨琳,吴磊.高校科研团队文化建设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2).
[3] 魏运岭.努力构建高品质的科研文化[J].政工学刊, 2009(1).
[4] 施一公,饶毅.中国的科研文化 [J].科技导报,2010(18).
[5] 丛丽,宋舜尧,张建平.科研文化促科研发展[J].中国石油企业,2008(12).
[6] 张宜霞.科研院所文化建设浅谈[J].科技创新导报, 2010(35).
[责任编辑:金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