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管仲列传》中的四个疑惑

2014-09-19 04:05黄玲玲
文理导航 2014年25期

黄玲玲

【摘 要】《<史记>选读》把《管仲列传》列入“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板块,“管鲍之交”是友谊的典范,管仲“弃小辱成大志”的品质也正是司马迁所追求的。司马迁为管仲立传似乎还有更深层更隐晦的用意,对比管仲,有齐桓公这样的明君器重,有鲍叔牙这样的知己知遇,使得司马迁为管仲立传时,不觉神往。

【关键词】管鲍之交;择生明志;管仲之才;写作意图

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因而被誉为“春秋第一相”。这篇文章篇幅虽短,但《<史记>选读》把《管仲列传》列入“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板块,编者的意图可见一斑。而笔者在教学该文时,遇到了四个方面的疑惑并形成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管鲍之交见其“真”

如果以世俗眼光看管仲前半生业绩单,会看到一个不成功的商人、一个不合格的士兵、一个不称职的官员、一个不仁义的辅臣。学生对管仲的第一印象是:自私、贪婪、不仁不义。对于这样一个“丑陋”的人,编者为何把他列入《史记》的理想人格板块?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开篇第2段,借助鲍叔牙的视角了解真正的管仲。在鲍叔牙眼中我们看到的管仲:孝顺、懂得感恩、重友情、富贵而不忘本。管鲍多年交往,相知最深。只有鲍叔牙了解管仲那时所处的贫困、时运不济的窘境,管仲“自私”、“贪婪”、“不仁不义”的行为也只是现实所迫。而鲍叔牙的举荐改变了管仲的人生道路,他对管仲有知己之情、知遇之恩。鲍叔牙的知贤、荐贤和让贤,可以说没有鲍叔牙就没有后来成功的管仲。《列子·力命》云:“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知人者智,管鲍之交成就了鲍叔牙的仁者风范,也让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春秋第一相”的真正品格!

二、管仲择生明其“志”

“公子纠败,召忽自杀殉主,吾幽囚受辱,经鲍叔推荐任政于齐。”古人信奉“忠臣不事二主”,而管仲先事公子纠,纠死又事桓公,似乎是一个不忠不义之人。该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他的选择呢?

文中有关键句:“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管仲的“苟活”,是为了名声能在天下显扬。表面看违背了忠义,实际上他是把自己的人生价值放在拯救国家匡扶社稷上。管仲择生是为民(使齐国富强),为君(助桓公成就霸业),为孝(赡养母亲),为己(施展抱负)。与肤浅的“死节”相比,“苟活”更能彰显其独立人格和人生价值。司马迁早就在《报任安书》中对“死”发表了精辟的见解:“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哉?”弃小辱成大志,管仲的这种品质也正是司马迁所追求的。《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也处处渗透了司马迁内心的痛苦挣扎和毅然选择。

可见,教学该文如果能结合司马迁的其他文章,结合司马迁的生死观,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管仲的选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管仲之才显其“仁”

司马光的《训俭示康》有一段孔子对管仲的评价:“管仲镂簋朱紘,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管仲使用诸侯一级才能使用的器具,孔子鄙视他气量狭小,难成大器。而孔子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言下之意,管仲使齐国富强,百姓到现在还受其恩惠,如果没有管仲,百姓将要被异族统治了。孔子对管仲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管仲生活奢侈,有时难免僭越。孔子为维护周礼而批评他。但作为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孔子看到了他的远见卓识。管仲提出“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的施政措施,“与俗好恶(张四维、顺民心)”、“贵轻重、慎权衡(知与之为取)”的执政理念。更为重要的是,管仲主张“以人为本”(也是他最早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主张富民为先;“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主张教民以礼;“顺民心”主张安民。而顺应民心,安民保民,正是儒家思想“仁”的核心。如果通过“仁”能实现“王道”,能“保民而王”更是儒家的终身追求。儒家没有出现象管仲这样贯彻“仁”而成功的突出的实践者,孔子辙环天下、接淅而行,可终其一生也未能实现这个理想,所以他高度赞美管仲也是情理之中了。

四、为其立传露己“情”

清代的李晚芳在其《读史管见》中有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多鲍叔之知人,情见乎辞矣。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由此观之,司马迁为管仲立传似乎还有更深层更隐晦的用意?

汉武帝任人唯亲、刚愎自用,司马迁为李陵辩护遭遇宫刑,汉朝当时有以钱赎命的规则,而面对深陷危难的司马迁,曾经的知己同僚,却漠然视之、冷眼旁观。司马迁为实现先辈遗愿,为达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只得以残身践志,而饱受无人知己的寂寞,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痛楚。对比管仲,有齐桓公这样的明君器重,有鲍叔牙这样的知己知遇,使得司马迁为管仲立传时,不觉神往。

总之,《管仲列传》一文篇幅虽短,但值得咀嚼的地方很多。《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如果执教者能勤于思考并教会学生思考,我们的语文课就会有趣得多。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