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练笔热”降降温

2014-09-18 03:38韩晓钰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随文课文文本

韩晓钰

随着语用意识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广大教师十分注重对教材文本可用资源的开掘与利用,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模仿练笔,有效地提升了学生言语表达能力。而在中年级学段,各种形式的虚伪练笔徒有其表。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需要降温。

一、审视中年级阅读教学中练笔的虚假现象

能够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规范经典之作,其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艺术值得学生细细探究品味和模仿借鉴,个别文章也有些问题,应该警惕。

1.脱离文本的虚练笔

课堂中随文练笔应该是连接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有效通道,学生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有了较为深入全面的理解、对文本的情感有了基本的体认之后,才能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冲动。如果练笔只能搭建起应有的框架,脱离了文本的情境,就只能逼迫学生机械地挤压语言,造成练笔假象。

例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时,教师安排了这样的练笔:描写人们在黑暗中生活可能出现的种种困难。学生兴趣高涨,但从学生的练笔内容来看与文本中描写的对象和基本情感并不在同一条主线上,陷入了机械主义的虚假之中,没有能够实现阅读写作的彼此交融,螺旋上升的效果。

2.口号呐喊的假练笔

课堂教学的小练笔具有目标明、耗时少、收效大的特点,但在具体文本情节和主题的制约下会形成千篇一律的现象,学生的练笔也成为“统一标语”的口号式呐喊,学生练笔停留于原始的水平,毫无提升的空间。

例如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后,教师以家人、同事、病人的不同身份引导学生对叶欣诉说心里话,但很多学生不约而同地说出了“叶欣你真了不起”的模式化语言,而源自自身内心的个性化体验语言并没有能够得以展示。

这样的练笔看似有效,实则僵硬刻板,即便能够闪现个别精彩语句也是原有水平的灵光一现,并非源自本课教学的提升。

3.丧失机遇的伪练笔

随文练笔应该准确把握练笔的时机,该出手就出手,在学生情感体验的高潮处点燃表达欲望的火花,在实践练笔中深化课文的解读,从而在水到渠成中提升学生的言语生命质量。例如在教学《第八次》一文时,教师设置了为布鲁斯王子撰写演讲词的随文练笔。这一练笔具有极高的教学效益,可以有效地将课文中布鲁斯的经历与蜘蛛织网的共性联系起来,为学生语言输出奠定基础。但教学中没有能够在课文中蜘蛛织网的感召下顺势而下,而是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要求学生撰写,时过境迁则意味全无,整个练笔成了“马后炮”,不免可惜。

二、探寻中年级阅读教学中练笔的有效策略

1.细化性练笔:在文本描写的细节处

课堂教学中的练笔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练笔内容的专题必须是依托文本内容,在文本教学过程中自然生发的,要确保学生内在情感的喷发,做到有言可表,有情可倾。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入开掘与提炼,将练笔的内容作用于文本的核心,设置在学生思维认知的关键节点。

例如《哪吒闹海》一文紧扣人物的动作将哪吒本领高强、嫉恶如仇的特点展示出来。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动作描写帮助学生感受人物的个性品质,相机进行练笔设置:为哪吒与夜叉、三太子搏斗的环节增加人物语言与动作的描写。这样的练笔设计建立在学生对文本内容,尤其是人物形象的个性化感知基础上,并相机创造性地进行人物细节的再度刻画,将自身独特的理解蕴含其中。

2.情感性练笔:在文本情感的高潮处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润滑,没有情感的浸润,课堂就会生硬机械,学生语言生命提升也将成为空谈。刘勰说得好:“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练笔环节应该让学生深受文本情感的浸润,产生认知的共鸣,从而产生欲望。如《第一次抱母亲》一文最后,当作者将母亲抱起时,母亲“两行热泪从眼角流了出来”。此时,学生与母子之间的情感彼此交融,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练笔的设计让学生想象此时母亲内心的感受,将对人物内心的体悟融入练笔过程。

3.比照性练笔:在文本认知的矛盾处

相同的文本由于阅读者认知能力、经验水平以及生活经历的不同,阅读的效果各不一样,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文本解读、体验认知结果的迥异正是学生矛盾的源头。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学生基于自身个性认知的不同体认,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个性化多元化感悟解读文本创设渠道。而练笔的设计一旦着力于学生认知的矛盾处必能引发学生思维意识的迸发,引发别样的练笔精彩。

如在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时,教师紧扣文本中对爱因斯坦外貌的描写以及其父亲对爱因斯坦的评价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爱因斯坦伟大吗?从而促使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并提出自己的理由。在此基础上,教师设置练笔,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细述理由。这样的练笔有助于学生将零碎的观念系统化,从而历练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内在的语言表达能力。

中年级学段是学生由字词向篇章过渡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习作起步的基础阶段。在阅读教学中练笔有助于学生从小处着手,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从文本特质和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深入有效的练笔环节,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endprint

猜你喜欢
随文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让随文练笔回归语言本位
随文仿写:由读到写的有效迁移
随文练写,汇滴成河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随文活色 练笔生香——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实践举隅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