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燕
摘要:“异化”一词的基本意思就是一物变成另一物,并与自身相对立。异化通常是指,事物由于自己的活动产生反对和支配自己的异己力量,这个概念可以用来表述一些特定现象。
关键词:作文教学;学生;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86-02
“异化”一词的基本意思就是一物变成另一物,并与自身相对立。异化通常是指,事物由于自己的活动产生反对和支配自己的异己力量,这个概念可以用来表述一些特定现象。比如,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当中存在的违背语文教学宗旨和学生写作本位的现象,这些不良现象把高中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引入了歧途,使高中作文教学朝着一个畸形的轨道发展,笔者把这些现象统称为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异化”现象。
一、高中作文教学目标的模糊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总目标的第八条明确提出作文教学的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但是,这个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语境中被“文章立意”这个无形中的标准扭曲了,变成了“不准或不鼓励说真话、说实话,要求说好话、套话、假话”。许多一线教师在指导学生审题立意时反复叮嘱学生要表达“健康、积极”的观点,要弘扬社会的“真、善、美”。于是,在高中生的作文中,充斥着一些空洞的赞美、无力的褒扬、虚弱的呼吁。在日常的课堂写作中,学生尚且不敢畅所欲言,更何况是在掌握着他们生杀大权的考试作文中。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的发生本是为着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者要鸣出内心的高兴”。[1]所以,在课标和高考这两根“指挥棒”的指引下,高中作文教学与学生的写作都在背道而驰,与人们语言表达的初衷相违背,无怪乎作文教学成了无的之矢、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教师作文指导方法偏位
“一切以考试为中心”的思想导致作文指导方法的偏位。很多一线教师只看重实效性,把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归结到考试拿高分上,于是绞尽脑汁地研究高中生考场作文的写作套路、写作模式,甚至是写作公式,让学生读范文、讲范文、背范文。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应对考场作文,教师往往只注重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谋篇布局的技巧。为了让学生在考场写出一篇能吸引阅卷教师眼球的文章,甚至不惜教学生放弃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一味地去虚构情节。这些偏离中学生写作宗旨的作文指导思想和方法导致高中生习作中出现大量的套作,文章中感觉不到学生的真情,看不到学生的思想,也触不到学生的个性,大多学生在作文中丢失了“自我”。这些是以高考为“指挥棒”、以分数为目标造成的,所以要改变这样的现象必须从思想根源上下功夫。
三、写作教学缺乏有效、积极的“教”
在长期的高中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作文教学始终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这种“尴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考作文所占比例的巨大与实际作文教学所占比例的微小。二是大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上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计划,存在非常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的写作教学缺乏有效、积极的“教”,这样的作文教学现状使得高中作文教学陷入“两难”的境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始终处于从属地位,这与高考语文的考查存在严重矛盾。作文在语文高考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但是高中作文教学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当中的从属地位仍然没有改变,甚至有许多教师认为学生写作根本就不需要教师的过多引导,只要学生自己平时多阅读、多练笔自然就会写好。还有些教师认为,写作教学的症结就在于“教”。有位一线教师曾这样倡导:“改革作文教学现状,一要取消集中辅导和训练;二要取消内容、文体及字数的限制,仅作数量的要求。”[2]作文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作为一门在语文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课程,在现实的教学中,却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被孤立化、被边缘化到连“教学”的可能性、必要性和有效性都成为了一个问题,作文教学“异化”现象之严重由此可见一斑。高考的作文评分出现过相同的一篇作文不同的老师给出了差距很大的分数。这些因素造成许多一线教师觉得教作文没有确切的成效,因而将作文教学变成了语文教学的附属品,敷衍了事。一个学期选几个题目让学生写,完了以后挑几篇范文读一读、讲一讲,然后就算完成了本学期的作文教学任务,从而使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大大的缺失。
四、高中作文教学文体选择的局限性
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以三大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作为课程内容。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至于写作,最好在实用方面下工夫。说清楚一点,就是为适应生活上的需要而写作。”张志公先生说过:“要把‘文以致用的教学原则上升、提高为具有先决性和根本性的教学思想来指导教学。”[3]在此思想指导下,我国的写作按照功能被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用文写作,主要承担社会交际与服务功能;另一类是非实用的写作,也叫文学写作,主要承担社会认知与自我发现的功能,包括小说、诗歌、剧本和散文等四大文体写作。”[4]然而,在实用性取向下,许多一线语文教师观念上有一个误区,认为应用文仅限于启事、合同、简历、通知、电报、请假条等,对于这样一类文体只需要简单地掌握它们的格式就可以了。正是长期以来这种“三大文体包打天下”的错误观念使得“三大文体”成为我国百年来中小学写作教学的课程内容。“三大文体的写作训练,导致写作教学‘两头落空——学生在12年的写作训练后,既不能应付生活、工作中的实用写作,也不能应付文学创作。”[5]高中作文教學只训练学生写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可是,走出了校园,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文体几乎不会再涉及。所以,这样的写作课程内容造成作文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而这种脱节又导致教学的展开受到束缚。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怎样写作[M].中华书局,2007.
[2]周玉林.关于文体的思考[J].江苏教育,2001,(23):22-25.
[3]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A].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63.
[5]叶黎明,林婷婷.散文:写作教学的问题纽结[J].语文学习,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