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外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差异

2014-09-18 06:12:40符永利,蒋九菊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37期
关键词:途径

符永利,蒋九菊

摘要:中国博物馆学专业教育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科属性、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国内博物馆学学科属性的不合理以及理论博物馆学的滞后,因此,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取长补短,是探索自身博物馆学教育发展道路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博物馆学教育;中外差异;原因;途径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096-03

中国博物馆学专业教育从初创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八十多年的历程①。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博物馆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在博物馆学专业教育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旧存在着巨大差距。目前,我国博物馆学专业教育所出现的诸如办学模式类同、办学层次单一、课程结构不全面、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该学科教育的发展和专业人才的供给。因此,通过中外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比较,分析原因,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不失为一条改进的有效途径。

下面分别从开设博物馆学专业的高校、学科从属、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教学模式等方面,试对中外情况做比较。

一、开设博物馆学专业的高校

1.国内状况。根据招生简章提供的信息可知,近年来开设博物馆学相关专业的高校数量有了大幅度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现已达近50所。其中不仅有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老牌大学,而且还有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师范院校,还有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民族类院校,同时也不乏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等为代表的科研机构,以及一些艺术类院校,如广州美术学院等。如果按中国博物馆的数量、规模、从业人员以及国土面积、人口等因素全盘考虑,国内开设博物馆学专业的数量还未能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

2.国外状况。美国的博物馆学教育十分发达,各州都有多所高校开设了博物馆学相关专业,总数达100余所。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阿肯色大学、旧金山大学、丹佛大学、西北大学、北伊利诺斯大学等高校,均开设有博物馆学相关专业。当然,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葡萄牙、日本、印度等国家也都开设有博物馆学专业,此处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欧美国家开设博物馆学专业的高校在数量上是比较多的,这与其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发展情况、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水平是基本相适应的。

二、学科从属

1.國内状况。在我国博物馆学专业一般隶属于历史或其他人文社科类院系,属于历史学或其他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专业名称一般为“考古学及博物馆学”或“博物馆学”,学科重点绝大部分都侧重于考古学。据调查,除了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和西北大学等15所高校之外,大部分高校的博物馆学专业均隶属于历史类院系。即使是这15个不属于历史类院系的博物馆学专业,也仅仅有三四所开设了专门的文博类院系,很少见到设有专门的“博物馆学学院”或者“博物馆学系”的。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博物馆学教育还没有建立真正属于该学科的龙头教育院校,在这种环境下,“博物馆学”只能在“历史学”和“考古学”的夹缝中求生存。

2.国外状况。欧美及澳洲的博物馆学专业大都属于人文艺术类院系,也有少量属于信息学院或人类环境和规划学院。如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英国利兹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博物馆学专业均属于艺术学院,而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则将博物馆学专业划归信息学院,新西兰的梅西大学却属于人类、环境和规划学院。与国内不同,除了极少数学校在提供“博物馆学方向历史硕士”专业学位时要与历史系联合培养之外,很少有将博物馆学专业从属于历史类院系的。

3.学科从属的差异。由上可见,国内的博物馆学专业一直在历史、考古专业和文物学的夹缝中艰难发展,造成本学科特色的丧失,没有自身的独立地位和发展空间。而国外的博物馆学专业大都属于人类学、艺术类院系,甚至属于交流、信息类专业,很少有属于历史院系的。

历史、考古和博物馆学虽有很密切的关系,但从学科划分而言,不宜简单地将之与考古学并为一科,甚至视作历史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作为一门交叉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博物馆学专业在设置上应该独立。只有改革博物馆学专业隶属于历史系这种不合理的管理体制,博物馆专业才能健康发展。

三、培养目标

1.国内状况。国内高校普遍重视的是文博考古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目标是能培养出既懂得博物馆方面专业技能、又能从事博物馆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如复旦大学的目标是:培养能在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和陈列展览单位、考古部门、文物与艺术品经营单位、旅游部门、新闻出版和教育单位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中国科技大学则重点培养文物保护、文物修复、文物科技鉴定、文物法规、陈列设计、文物保藏环境、农业考古等方面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看得出中科大更为重视文物保护技术方面,这与其学科优势有关。

2.国外状况。在博物馆学的办学理念和目的上,西方国家注重创新、批判性思维和领导才能的培养,同时为符合博物馆学跨学科的专业特点,以及满足日益多元化的行业需求,校方会设置多种方向,以学生为焦点,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模式,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考能力及专业实践技能,使他们成为有创新能力及卓越才干的博物馆或美术馆专业人才。

3.培养目标的差异。国内培养目标中所谓的复合型专门人才,绝大多数指的是具有考古、历史专业背景的人才。这种理念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的目标应该着眼于如何把握现实社会发展对博物馆形成的挑战和机遇,紧跟国际博物馆学发展趋势,不仅要深入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博物馆主要业务工作的指导思想、规范、技术和发展热点,而且要探讨博物馆为社会发展服务的途径和手段,掌握适应当代博物馆状况和发展条件的博物馆学理论和工作方法,这样方能有机会弥补与西方博物馆学专业教育之间的差距。

四、课程设置

1.国内状况。课程设置是检验学科专业理论水平的重要标尺。我国博物馆学课程设置,首先表现在设置的阶段上,据初步统计,本科阶段设置博物馆学相关专业的高校,在数量上明显少于硕士阶段,故研究生阶段的博物馆学教育,是我国博物馆学教育的中坚力量。其次,受一些重点高校模式的影响,我国博物馆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具有一定的趋同性,一般包括考古学、历史学、文物学②、博物馆学③及博物馆实习等几个方面。前四个方面同时也是考古学、文物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可见考古学、历史学的课程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而博物馆学课程比重明显不足。

2.国外状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国外博物馆学教育的重点主要在硕士阶段,本科教育几乎没有,博士阶段教育很少。(2)课程内容主要围绕博物馆各方面的具体工作展开。开设的选修课十分广泛,如艺术类、商科类、专业写作、广告与交流等学科。这些对博物馆、美术馆实际工作非常有用的课程,在国内博物馆学专业中则很少开设。(3)常见博物馆学与艺术史、人类学等学科联合教学的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4)非常重视实践学习,必须要完成固定时段的实习任务。(5)有着非常严格的远程教育,对在职人员的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3.课程设置上的差异。西方的博物馆学教育注重博物馆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和大量博物馆实习相结合,并开设门类众多的与博物馆相关的选修课,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其成为跨学科的博物馆专家。而我国很少能提供学生在校期间所需要的大量实践机会,课程种类相对单一化,内容不新颖,且不能与博物馆或美术馆紧密相联。

五、其他方面的差异

1.实践教学。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重视创新和学以致用,这是西方博物馆学专业的两大特色。相比之下,我国的博物馆学专业学生,缺乏系统正规的专业教育,尤其缺乏充分的实践培训,其知识体系又与历史、考古、文物类学生趋同,因此,在就业市场上,他们既不不具备与历史考古类学生同等的竞争力,又不具备在博物馆和美术馆实际工作的动手能力,处境尴尬。

2.师资力量。我国大多数“考古与博物馆学”专业其侧重点实为考古学,真正“博物馆学”专业数量并不多,究其原因,当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师资力量匮乏有着莫大关系。教师的专业方向多向历史学、考古学靠拢,而能为学生开设社会科学、文化政策研究、人类学、艺术史、遗产数字化、策展实践、博物馆财政及人事管理、博物馆教育和市场营销等课程的,即使是在国内顶尖的博物馆学院系内,也是凤毛麟角。不少高校老师完全没有博物馆工作实践经验,与博物馆的沟通也很不充分,使得有针对性的博物馆学专业教育和为博物馆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难有作为。而在国外博物馆学专业的教师队伍中,很多人都曾在博物馆界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校方会聘请大量博物馆专家为客座教授,最大限度地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教学。

3.教学模式。西方国家博物馆学专业的授课方式灵活多样,考核形式也多元化。如采用演说、课堂讨论、专家讲座、学术会议、个案研究、博物馆实习以及个别辅导等教学方式,即使是远程教育,也会精心编制整套的网络课程计划,导师通过电子邮件、信件、电话、定期研讨会及当面辅导等方式,按照计划完成课程任务。学生在学习某项课程时,都需按要求完成若干份书面作业,这些作业内容各异、形式多样,可以是论文、报告、评论、活动概述,也可以是项目书或项目评估等。而国内的博物馆学教学模式,仍旧遵从历史学、考古学和文物学的研究范式,至今也未见发展出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

六、差异的主要原因

与国外相比,国内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问题主要有专业化要求不高,与考古学、历史学的关系没有理顺,学科从属不尽合理,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实践教学方面较弱,师资不足等,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多,笔者认为,最主要的莫过于博物馆事业发展方面的现实因素和博物馆学理论方面的因素。

1.博物馆事业发展中出现的某些现实因素,制约着博物馆学教育的发展。①国内历史类博物馆数量最多,博物馆的从业者多为考古、历史专业出身。因为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物遗产,所以发展到今天,虽然博物馆的门类日益丰富,艺术类、自然类、科技类、产业类等多种类型博物馆发展迅速,但历史类博物馆的数目仍然是最多的。②博物馆事业发展背离科学主道,对人才多样性的硬性需求并不强烈。由于定位的不准确,国内出现“大馆小馆、千馆一面”的重复建设现象,直接照搬或者相互模仿的结果,使得博物馆界满足于旧有的人才结构,没有兴趣追求人才的多样性,这直接影响了博物馆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2.理论博物馆学发展的滞后状况,造成理念上的误区与封闭。长期以来,学界大都认为“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的内容都属历史科学范畴,同属社会科学,”所开设的课程,仅有很少一部分与博物馆学相关,更多的充斥着考古学、文物学和历史学方面的内容,且大部分是跟考古学、文物学联合开设,并隶属于历史类院系。这种不科学的设置,就是因为我们在理论上的落后,带来了认识上的误区而导致的结果。此外,国外还有很多普及的理念至今尚未被国内所理解、接受、实施,更不要说要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了。因此,理论博物馆学的发展不容忽视。

总之,经比较发现,我国博物馆学专业教育在学科从属、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和教学模式等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有着很大差异,但无论哪一方面,归根结底都源于博物馆学学科属性的模糊。因此,只有先解决了学科从属问题,其他问题才会随之迎刃而解。当务之急就是把博物馆学专业从历史学等专业中独立出来,设置独立的博物馆学研究院系,这样才能使之进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在国家的重视、支持与行业的协作、配合下,作为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主力,高校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注重博物馆理论研究,加强学科建设,振兴学科地位;其次,要优化教育模式。教学形式、评估手段讲求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最后,要创新教育理念,注重与国外高校及博物馆学界的联系与合作,关注国际间相关新理念的实践和发展动态,积极主动的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取长补短,兼容并蓄,发展创新,探索出一条最适合我国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发展道路。

注释:

①中国博物館学教育的最早起步,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北京京师大学堂的博物实习科。但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真正进入大学讲堂,则始于抗日时期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

②包括青铜器、陶瓷、书画、钱币、古建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及文物保护技术等。

③包括博物馆学通论、博物馆教育学、博物馆学史、文物政策法规、陈列设计、文化遗产管理与保护等。

参考文献:

[1]侯雁.中外博物馆学专业教育比较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5-20:13,49,68.

[2]黄春雨.博物馆学专业隶属历史系之弊端[J].中国博物馆,1987,(4).

[3]复旦大学官网[EB/OL].2011-03-20.

http://www.fudan.edu.cn/new-dep/wenbo.hun.

[4]中国科技大学官网[EB/OL].2011-03-20.

http://mchm.ustc.edu.cn/

[5]李伊萍.中外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比较研究[J].中国博物馆,2001,(4).

[6]高荣斌.试论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之间的关系[J].辽海文物学刊,1997,(2).

作者简介:符永利(1978-),男,陕西凤翔人,现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博士;蒋九菊(1985-),女,甘肃兰州人,现为西华师范大学2012级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途径
求解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成功的途径
医保基金“可持续”的三条途径
中国卫生(2016年3期)2016-11-12 13:23:26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分级诊疗有三个可行途径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52
BDNF/TrkB信号途径与抗肿瘤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