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晓慧,史金峰
(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教师观点】
浅谈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思考
姜晓慧,史金峰
(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自高校扩招以来,新校区建设蔚然成风,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大潮涌向各级各类高校,并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显现出来“资源稀释、管理难度加大”等一系列问题,针对现实问题,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改革势在必行。
教育社会生态;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高教结构的调整,许多高校都形成多校区格局。在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想校园文化的功能最大化发挥,必须抓住内涵,同时有机结合人文元素并注意创新。十八大之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学校文化”作为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方面,在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更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创新为视角,全方位解读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提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是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最新要求。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原来的校区无论土地面积还是教育教学资源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数量需求,因此高校“开辟”新的校区也就势在必行,甚至全国各地兴建了许多“大学城”。然而,在相对陌生的环境中建设校园,应如何传承和发扬原有的办学精神和校园文化传统,或者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构建并且创造有自身特色的整体校园文化,便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十分值得探索的重要问题。
在高校多校区建设的过程当中,新校区建设作为“重头戏”被各级各类高校演绎出不同效果,与此同时,在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显现出一些问题。
1.重继承,轻创新,致使校园文化建设意识不强。一些高校仅注重对传统校园文化简单的继承,并未在校园文化创新建设上花费心力。建设新校区后,很多学校管理人员都会考虑新校区未来发展战略和组织战略等,而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这样一种“软战略”。
2.重本部,轻分部,减速校园文化的整体推进。一些高校的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简单地以老校区校园文化为准绳,忽略新校区的地理环境特点和特殊情况,还有一些高校只注重对老校区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这些都是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整体推进之路上的障碍。
3.重整合,轻融合,导致校园文化认同感不强。校园文化是经过多年的办学积淀而成。但仍有一些高校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急于营造新的校园文化,简单地以行政管理方式对各种校园文化进行生硬的整合,忽视构建新的校园文化必须经历新老校园文化间融合阶段,导致新校区校园文化重构基础不牢固。
4.重结果,轻过程,使得校园文化有断层。不少高校新校区选址都远离城市或是在城市边缘地区,这使“世外桃源”般的新校区存在交通不便利、商业网点少等弊端。不仅如此,高校建设新校区时多数高校都选择在城郊划大片的土地面积进行建造,为日后学校的发展“留有余地”。但由于学校的资金有限,资金在新校区的建设当中消耗殆尽,“空地”现象使校新校区之中校园文化建设出现“断层”。
抓住中央文件的精神,着力于“高校内涵式发展”,立足校园文化建设全局角度,可以将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分为表层、中层和核心三个结构层次,分别对应校园文化当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在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进程中,只有根据国家政策导向结合当前实际,有机结合内外部力量,时刻不忘以创新思维为指导,定能使校园文化功能最大化。
1.优化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战场”——校园环境。校园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用于教学和行政管理的建筑群,如:教学楼、行政楼、学生公寓和校园绿地等。良好的校园环境既是校园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又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反映。因此,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设计,必须要统筹考虑建筑学、心理学、教育学方面对学生可能达到的积极影响,更需着眼学校长远发展,充分利用学校自然环境、人文条件、专业传统等优势做到传承经典又不失时代精神与教育意义。新校区建设需更多地体现本校的创新和文化精神意识,既能以图片、警言警句等方式展示校区建设发展历程,又能够让人步入校园后油然而生一种奋斗的热情。
2.规范校园文化运行的“主轨道”——管理机制。规范管理机制包含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三个方面。三个方面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有条不紊。在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中,应做到重视各级行政机构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统一制定规划,详细安排,周密部署。在校园建设规划制定过程当中主动让学校各种不同角色的担任者共同参与,以此来提高其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性、严谨性,壮大校园建设队伍,同时使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在教师、学生、后勤管理部门员工中的得到普遍认同。在制度建设方面,要贯彻依法制校理念,通过各个部门的倾力配合使学校多项管理工作走上科学、规范的轨道,从而达到保护师生合法权益的目的,对高校育人工作健康顺利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装点学生大学生活的“大舞台”——校园活动。多元多样的多校区校园文化格局越来越成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需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用学生参与的热度营造一种积极向上、青春无限的校园文化氛围不失为“一剂良方”。加强高校多校区校园网络阵地文化建设,扩大校园文化建设覆盖面,增强网络宣传的时代感和针对性。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学术活动,引导学生崇尚科学,提升文化艺术品位。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引导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积极开展并参与青年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倾全校师生之力打造集特色化、创造性、发展性于一身的特色校园文化。
4.抓住青年学生心灵的“秘诀”——不断创新。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最有兴趣和胆量接触新事物的时期,各类新鲜事物都能够抓住他们的眼球,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若能够抓住这一特点,在保证校园文化的整体性和传承性的同时,利用学生的活跃思维,使他们参与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一定能在全校掀起一股打造校园“新”文化的热潮。
校园文化环境与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当前形势之下的新校区建设“肩负”着许多的压力,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保持整个校园文化系统的和谐,加入足够的创新元素,才能使高校新校区校园建设达到真正的成功。
[1]童志勇.新校区大学文化融合的难点及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142-143.
[2]曾德生,黄志荣.新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及对策[J].黑河学刊,2007,(11):67-69.
[3]李俊杰,羞华青.新校区大学与校园文化建设[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67-69.
[4]刘新荣.新校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8,(5):39-43.
[5]王洪法.新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苏州大学为例 [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63-67.
G647
A
1674-9324(2014)36-0098-02
姜晓慧(1992-),女,河北沧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