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慧变
(新疆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灾难性突发事件媒体报道研究
谢慧变
(新疆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突发事件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热点,纵观2013年至今,雅安地震、厦门公交纵火案、马航失联等一系列灾难性突发事件频发,面对这些事件,媒体该如何报道?本文通过分析这些灾难性突发事件的媒体报道,指出了媒体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
突发事件;媒体报道;应对策略
灾难性突发事件是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避免的,对灾难性突发事件的报道不仅是对媒体综合报道能力的考验,也能体现出它对公众和社会的责任感,更是它发挥其舆论导向作用的关键所在。然而,当灾难性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种种原因,媒体往往不能够准确报道,导致类似事件重复发生。
灾难性突发事件是指人们难以预测或未能预测而突然发生的某种具有灾难性的客观情况或事件。按其性质可将其分为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前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天灾”,主要包括:地震、暴风雪等。后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祸”,例如中石油青岛爆炸案、厦门公交纵火案、马航失联等。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分析媒体报道灾难性突发事件中存在的问题。
1.报道速度不及时,使得受众引爆信息。在“新媒体”跻身“信息发布主渠道”的今天,传统媒体时代受众“被动获取信息”已经变为“受众主动搜索、选择和发布信息”。但由于受众自身的专业局限性,进而导致信息发布碎片化,这就需要新闻媒体面对灾难性突发事件应当第一时间详细、专业化报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最大限度地降低受众恐慌心理,满足受众信息需求。在具体的新闻事件中,因媒体未及时报道导致受众引爆信息的案件不胜枚举。例如2014年2月27日发生的贵阳公交纵火案,最早披露该事件的就是网友通过微博发布的照片,事件发生12小时仅在贵阳市人民政府网站上看到了一则名为《通报》的93字消息,没有看到贵阳市相关媒体对该事件做出相关报道。我们不仅要问了,这么大一起灾难性突发事件为什么当地主流媒体未在第一时间进行及时报道?显然这则93字的消息并不能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
2.内容浅层次化,导致报道形式“同质化”。当前许多灾难性突发事件的报道多停留在“一事一报”的肤浅层面,只停留在事实的表象和细节上,而不能够对其背景、相关事件或现象、发展情况及未来影响等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大部分新闻媒体在等待和观望,等待通知,等待通稿;对于那些持续发酵的热点事件,很少有媒体跟进调查,最多只是对已有报道进行汇编综合,署上自己的名字。这就使得不同媒体对同一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千篇一律,缺乏独家视角、独家切入形式和独家表现形式等。例如,媒体在报道厦门公交纵火案时,未对那些或死或伤甚至是失踪的17名高考生进行追踪报道,受伤的高考生能否像政府说的那样顺利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些失踪的8名高考生究竟去哪儿了?大多数关于事故的报道千篇一律,均为“厦门公交爆炸,事故导致47死,34伤,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还有类似公交车纵火案早在08年成都就发生过,最近又发生了贵阳公交纵火案,如此高频率的灾难事件,如此大的伤亡人数,媒体是否应该总结最近几年类似的公交纵火案,并进行专题报道,分析事故原因,引起政府部门重视进而改善公共交通环境。
3.报道过分关注点击率,缺乏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我国报道,尤其是灾难突发事件报道中最欠缺的思想认识。因为灾难是相对于人而言的,灾难面前人是脆弱的,但同时又是强大的。在灾难面前人如何显示他理智沉稳的一面,如何显示他们的情感与关怀,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而在我国的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中,多数媒体为了引起受众注意,仅仅在死亡人数及灾难的破坏性上大做文章,很少从人、和受害者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报道。例如,关于2013年6月发生的厦门公交纵火案的报道,事故发生当天,共有12家媒体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但是文章标题大同小异,事故第二天,相关报道都是与事故原因有关……然而,众所周知事故发生在6月7号正值高考第一天,公交车上一共有17名高考生受到影响,然而却没有一家媒体从高考学生及家长的视觉进行报道,从而抚慰学生及家长绝望的内心,尤其是逝者家属的心。人文关怀被称为是“人类苦难的抚摸者”,死伤者固然值得关注,但关键是那些参加高考的学生,十几年寒窗苦读却因为一场事故瞬间化为乌有,媒体或许应该更多地关注他们,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
在新媒体环境下,对灾难性突发事件处理的首要原则是及时性原则。那么,灾难性突发事件来临时,媒体究竟应该如何报道,本文总结了如下几个方面。
1.第一时间主动引导舆论,避免受众引爆信息。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具体到新闻报道中来讲,新闻媒体如果能在第一时间公开透明发布信息,就会使得媒体、官方的权威信息深入内心,占领舆论高地,使得流言蜚语和小道消息毫无用武之地。新闻媒体如何才能第一时间主动引导舆论,本文总结了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第一时间接近信源,对于灾难性突发事件来讲,信源及事发现场,深入现场是获取真实信息的前提。二是第一时间报道,媒体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不仅能够消除受众恐慌心理,同时也是媒体责任的体现。三是第一时间跟进解读,灾难性突发事件一经报道立即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受众会关注事件发生的原因、事件的进展情况及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罚等。
2.重视灾难性突发事件的后续报道,注重报道的“思想性”。灾难性突发事件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后续报道就是对其进展情况的连续报道。如果说“第一时间”报道解决的是五个“W”中的四个:“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at”(事件)的话,那么在后续报道中除了要继续介绍新的情况外,还要解决“why”(原因)。然而我国媒体对灾难性突发事件的后续报道在范围上仍然缺乏延展性,报道的着眼点局限于对事件本身的纵深向的关注,但是对事件引发的连锁影响和变革却缺乏纵向发掘,缺乏有思想的报道。新闻媒体如果能够对相似的灾难性突发时间进行专题深入报道,纵向报道,深刻分析事故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应对事故再次发生的应急预案,相信一定会减少灾难性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提高受众应对灾难性突发事件的警惕性,避免重蹈覆辙。
3.树立责任意识,增强人文关怀。在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中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体现人文关怀是媒体的责任所在。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是新闻竞争的焦点之一,关注灾难中人的命运是突发事件报道的着力点,尤其是灾难性突发事件中的弱势群体,关注他们不仅是每一个新闻从业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往往是媒体最好的报道主题之一。媒体报道此类灾难事件的根本目的是给大众以警醒及引起对事件发生原因的思考,以达到“亡羊补牢未为晚也”的效果。然而,多数媒体为了赢得受众关注度,利用灾难性突发事件的特点,在进行报道时毫无顾忌地展示受害、受难者的遗体以及残酷、血腥的场景,给受害者及家人带来了更大的伤害。在突发事件中,媒体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还需要新闻工作者有很强的洞察力和敏感度。
总而言之,只有内化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才能赢得受众信任,从而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1]周建国.关于灾难性突发事件的报道[J].新闻爱好者,2002,(3).
[2]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M].中国电视出版社,2001.
[4]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5]苗蓉.论新闻谋体在突发事件中的社会责任 [J].新闻知识,2007,(6).
[6]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7]苻健.我国灾难性报道全媒体应急方案[M].江西日报社,2013.
[8]张爽.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的完善策略及发展趋势[J].传媒观察,2010,(5).
[9]金佳宝,奚立明.网络媒体,如何实现第一时间引导[J].新闻实践,2007,(3).
G212
A
1674-9324(2014)36-0006-03
谢慧变(1989-),女,河南南阳人,新疆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