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课堂教学导入

2014-09-18 01:54张江波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36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文情感

张江波

(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镇初级中学,河南 灵宝 472501)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导入

张江波

(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镇初级中学,河南 灵宝 472501)

导入是引导学生登上知识宫殿的台阶,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成功的导入,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且还能够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作者从导入语的概念、特征,导入的必要性,导入语的类型和方法并结合一些实际案例对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导入语进行了分析。

语文;教学语言;导入语

一、导入语概述

导入,也叫“引入”,是课堂教学伊始教师和学生所有教学活动的总称。导,就是“引路”的意思,是指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用有效的手段巧妙地激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1]。入,进入学习之门,也是将学生从课间玩耍的状态进入到本课堂内容的学习上来,让学生从教师的课堂导入中捕捉到自身教学内容切合点的,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动因,明确学习目的,从而积极地接受教师的启发诱导,促成愉悦的师生双边交流活动。导入语是教师讲授新课的开场白,又称为开讲。导入是指教师在讲解新知识,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进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能力或一系列行为方式的总称,其是课堂教学的启动环节。“导”就是引,“入”就是进,导入是指教师以教学目标为根据,以教学内容为依据,结合具体的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在课堂教学活动伊始,用有效的手段,达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所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上来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语文课堂导入的意义

教学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首先应该为课堂教学服务。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注意是引起学习的先决条件,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大多都是教师引起的有意注意。只有对某一知识引起注意,才能进一步使该知识由短时记忆进入到长时记忆中,从而更好地巩固新知识。注意力不仅需要“引起”,也需要“维持”。现代教育心理学和统计学研究表明:学生思维活动的水平是随时间而变化的,一般在课堂开始前10分钟,学生思维开始逐渐集中,在中间20分钟。思维水平处于最佳活动状态。而在最后10分钟,思维水平逐渐下降。因此,良好的导入对维持学生的注意力、融合新旧知识、活跃思维活动有重要的作用。好的导入语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提取贮存的已有信息。奥苏泊尔认为:在新知识的学习中,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起决定作用,有意义学习就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的相互作用,导致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将新知识的意义纳入到认知结构中,同时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2]。因此,设计好的导入语,就像一块磁石,能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语文课堂导入教学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许多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导入教学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匠心独运的导入设计会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无穷趣味、无限魅力。李如密说:教学导课,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导课艺术讲求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铁把学生吸引住[3]。课堂导入方法从大的层面可分为直接导入法和间接导入法两个。

(一)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方法是一种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不拖泥带水,而且为有限的课堂节约时间。对于学习内容很简单,或者学生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识,就没必要拐弯抹角。按导入的内容直接导入法可分为:教学目标导入法、课文标题导入法、课文内容导入法、作者介绍导入法及写作背景导入法等具体方法。

1.教学目标导入法。教学目标也称为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达到何种状态的一种具体的、明确的表述,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课堂教学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上课伊始,教师清楚地告诉学生学习的任务目标,能引起学生注意,做到心中有数,迅速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内容上来。

2.课文标题导入法。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相对一篇语文课文,标题则可能是一篇课文的“眼睛”,题目是课文内容和中心主旨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从课文的题目进行导入教学,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学生快速把握课文内容和中心主旨。课文标题导入法又可分为分析标题导入法和更换标题导入法。

3.课文内容导入法。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情节,利用学生的猎奇心理的一种导入方法。这种导入方法较适合故事性、情节性较强,贴近学生生活方面的课文。在引导学生阅读、分析、理解课文之前,教师如果能用简洁生动的语言给学生一个初步的印象和整体把握,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找到自己学习的兴趣点,便于刺激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4.人物介绍导入法。人物介绍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对人物的介绍引出教学内容的一种导入方法。在这里人物导入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介绍课文作者导入法,一是介绍文中人物导入法。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生活态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容。

课文中的人物常常是作者表达情感的主要载体,对课文中主要人物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正确把握文章内容结构和思想主旨。因此,利用课文中人物进行课堂导入教学也是教师常用的导入方法。

5.写作背景导入法。在讲授新的课文前,适当介绍一些与之有关的写作背景,可以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接下来再讲课文,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就会容易得多。那么究竟哪些课文适合背景介绍导入法呢?首先,课文本身就是记述或者反应重大的历史事件,这样介绍背景,就相当于介绍课文内容,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然后,课文涉及特定的文化背景,要想学生理解课文,就需要做些有特点的文化背景介绍,如《陈情表》,很多学生对作者李密拒不做官的做法不甚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之前,向学生介绍中国“忠臣不事二主”的儒家传统文化,使学生完成思想过度,理解作者的心理轨迹。

总之,通过介绍背景进行导入,能够帮助学生设身处地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吸收课文知识精华,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间接导入法

间接导入,就是不涉及新课内容,而从外围引入,或营设环境,或旁征博引,或拉近感情等方法,其目的就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快速进入学习境界[4]。

1.故事典故导入法。中小学生一般都爱听故事,特别是些科学性、哲理性很强的故事更受中小学生的欢迎。教师可投其所好,巧妙地通过寓言、故事或典故、传说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课文中一些中长篇小说的节选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黛玉进贾府》等,教师可概说内容提要或承前启后地选取精彩的片段讲解,从而引起学生课内学习课文,课外阅读名著的兴趣。故事典故导入法,要对学生有吸引力,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这就要求教师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抑扬顿挫的讲述,生动丰富的表情都会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住学生,起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

2.巧设疑问导入法。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所谓设疑,就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设置疑问,也叫卖个关子,用来吊起学生探究欲、求知欲。古人曾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教师在运用设疑导入法时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巧妙设疑,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思维处于激活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思考中获得新知识。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笔者曾经听一位教师在讲授《最后一课》时,进行了这样的课堂导入教学:1976年,美籍华人丁肇中站在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奖典礼上,这位美籍华人不用英语发言而用中文发言。这一异常举动,引起世界强烈的反响,感动了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他的这一举动,为什么会引起人们强烈的反响?学习了《最后一课》这篇文章后,我们可以知晓其中缘由[5]。这样导入,毫无疑问会完完全全把学生的注意力、兴趣和思维吸引到所提的问题上来,并促使学生围绕问题去阅读课文、思考答案,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持久的注意力,从而保障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3.激发情感导入法。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内在心理状态,即情感心理状态[6]。情感对于人的认识和行为具有巨大的调节和推动作用,只有激起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才能产生强烈的欲望。在情感导入环节中学生的积极情感需要如果能得以启动并保持,就会形成“情感动力”,它能推动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从而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和精神境界。教师在课堂导入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制造适宜的刺激,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之向着利于感受课文、理解作者情感、利于学习心理形成的发展方向,课堂导入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音乐、语言、丰满的情绪感染等使教材的情境因素与学生的生活感受找到契合点,使学生擦出思维火花,激起学习的热情。一位教师在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时这样导入新课:“我国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著名的《过华清宫绝句》,描绘的是唐明皇为得杨贵妃一笑,不惜耗费巨资,千里迢迢,从南方往长安运送荔枝的事情。‘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解放后,我国南方经济飞速发展,一年四季鲜果不断。尤其是荔枝成熟时,远远望去是‘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摘一颗荔枝在手‘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这一段生动的导入语言,一下子就能唤起了学生对荔枝的神往之感,进入了“红云几万重”的如画境界。

4.创设情境导入法。创设情境导入法,就是运用形象的语言、生动的音乐或感人的视频画面来营造出某种契合学习氛围的境界,让学生由境生情,进而达到理解课文感悟课文获得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导入法如果运用得当,就可以起到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活动的主体,最终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语文教师从教学内容出发,精心组织,巧妙构思,利用一切尽可能利用的环境、条件创设良好的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5.温故知新导入法。温故知新导入法也叫知识性导入法、经验性导入法,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恢复已有的直觉,建立暂时的神经联系,即使曾经学过的知识得到不断巩固、保持,并进而引发对新知识的学习欲望,通过旧知识,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掌握和巩固知识的问题,为许多教育家所重视,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的母亲。温故知新导入法是一种最常见的课堂导入法:铺垫搭桥,激活学生已有的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网络,使其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这样可以自然地把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降低了学习新知识的难度,使学生对新知识不感到陌生,又能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轻松地将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中去。就语文学科来说,不少课文之间在题材、思想内容、表现方法等方面都有类似之处。同一作家的作品,有的在初中课本,有的在高中课本,甚至有的作品在小学课本里也能找得到。因此复习、联系旧课或已有的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课的开始,运用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使学生由已学知识触及新知识,让新旧知识相连,从而不断拓展学习的内容、健全自身知识体系。

以上笔者只是列举了语文课堂导入教学方法中较为常见的几种,除此之外还有讨论导入、游戏导入等,只要教师恰当地运用,紧扣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实际,做到因材施教,尽力展现课堂导入教学魅力,提高学生学习效果,那么无论是何种导入法,都是好的方法。

总之,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导入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导语设计也应求新、求异、求趣,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成功的导语就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闸门的金钥匙,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有趣。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精心设计,努力优化语文课堂导入环节,达到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拔动其思维之弦,促使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1]成进强.中学语文课堂导入教学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2]施丽娜.浅析语文教学中的导入话[J].教苑耕耘录,2013,(6):138-140.

[3]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4]蔡伟,纪勇.语文案例教学论:课堂导入与收束[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5]胡汉超.例谈语文课堂导入语的设计 [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14):70.

[6]王培柱.浅谈语文课的情感教育[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11):50.

G633.3

A

1674-9324(2014)36-0056-03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课文情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的小偷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