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光,牛秀云
平衡的教育理念与策略
李 光,牛秀云
目前,我国家庭和学校教育理念存在一些误区和偏差。对此,笔者从哲学、心理学和国学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多年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工作经验,提出平衡的教育理念与策略。教育理念:在孩子的培养目标上,人格最理想的状态是平衡,“中和”是各种优良品质的最佳状态;教育策略:“5G”平衡教育策略方程式。
教育;平衡;策略
李光,牛秀云/吉林大学副教授(吉林长春130017)。
社会在迅速发展,如何适应时代对未来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回答的重大历史课题。面临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我们不断地在探寻,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赏识教育还是棍棒教育?倡导民主还是严格管束?孩子是按照家长的意愿发展,还是按照孩子固有的天性发展?孩子的独立性和合作性哪个更重要……
如今,80后、90后都长大成人了,他们独立、聪明、崇尚个性、追求民主、敢于创新。但是也必须看到,在一些独生子女身上存在如心理脆弱、缺乏抗挫折能力,不肯吃苦,没有挑战困难的勇气;不负责任,不懂得担当;胸无大志,得过且过;自我膨胀、贪得无厌,目无法纪等许多问题。一些负面案例,让人触目惊心!
其实,孩子的问题根子在家长、学校和社会,主要是教育目的、策略和方法的极端化。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不解决,有问题的孩子就会越来越多,如此发展下去,他们能够肩负起振兴民族,实现中国梦的大任吗?确实令人忧虑!因此,针对以上列举的问题,我们提出平衡的教育理念与策略。
一
事物的理想状态是平衡。所谓平衡就是指事物同外界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互相适应、互相协调的关系,保持相对稳定的恰当比例。比例关系只要保持在一定幅度内,事物就平衡,不足或超出这一幅度,就失去平衡。
世界是运动的,矛盾永远存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从平衡的角度看,物质世界的“对立统一”运动,也就是“平衡与不平衡”的运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在活的机体中我们看到一切最小的部分和较大的器官的继续不断的运动,这种运动在正常的生活时期是以整个机体的持续平衡为其结果,然而又经常处在运动之中,这是运动和平衡的活的统一。”推而广之,事物都是运动和平衡的统一。生物链是物种间天然的数量平衡;人类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就要维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人格需要自我、本我和超我的平衡;整个自然界、人类社会,就是一个融合的、不断趋向自我平衡的整体。 如果一个事物失衡超出它的必要限度,就会出现问题,甚至毁灭。生理不平衡就会生病;心理不平衡就会闹情绪;家庭不平衡就会有矛盾;单位不平衡就会有意见;社会不平衡就会有怨恨;生态不平衡就会有灾难……
社会和谐,始终是人们所追求的状态,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紧密围绕着两条基础主线来展开的: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其二,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或平衡。 人格最理想的状态是平衡。一切都是相对的,这中间有一个中和的道理。[6]306平衡就是“中和”,即适中和谐,“中和”是儒家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每一事物的发展都会呈现出多种状态,要尽量避免偏于一端的情况,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6]282他反复强调在各种对立中,把握好适中的状态。因此,在确立孩子人格品质的目标时,必须注意“中和”这种最佳状态。因为,正确的东西都位于两极之间,好的东西过了头,其性质就变了。如,自卑—自信—自大;厌学—热爱—只顾学习,缺乏业余兴趣,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懒惰—勤奋—过劳死;焦虑—乐观—盲目乐观,缺乏忧患意识;软弱—坚强—粗鲁凶暴……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是中庸之道,过度和不足乃是恶行的特征,人为善只有一途,为恶的道路则有多条。[2]20因此,“中和”是各种优良品质的最佳状态。如果我们一味地赏识、赏识,那么对于容易骄傲的孩子来说,自信就会发展为自大;如果我们迫使孩子不停地学习、学习,没有情绪的舒缓,那么孩子就很可能走向勤奋的反面,变成厌学。 当然,我们所寻求的平衡并不是和稀泥,而是有原则的,要服从教育目的,同时,“要成全人的生命,让每个人能够完整实现自我的潜能。”[5]11
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活动结果规定出的总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1]269然而,从实践层面来看,社会各方面实施教育的目的不尽相同,需要一种力的平衡,正如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顾明远教授所言:今天,我们的教育受到三种拉力的影响:一是国家要培养合格的公民,希望他们成为国家发展、社会发展的人才。二是家长把教育看成是敲门砖,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望子成龙,个个都成拔尖人才。三是市场把教育作为逐利的工具。媒体则对这三股拉力推波助澜,有时会误导民众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这几种力量之间难以取得平衡,因此教育上的很多问题也难以解决(2011年顾明远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教育学科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在实践中,教育目的也是在诸多力量平衡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而国家利益在其中应成为主导,这也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在确定教育目标和任务时不要走极端,如,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不是完全对立的,应试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是人良好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组织在强调国家利益时要兼顾学生家庭和学生自身的利益;同样,家长和孩子在决策时,也要考虑到他人和国家的利益。
二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8]50孩子上小学,开始不适应,慢慢地适应了,孩子成长了;孩子上初中,开始不适应,慢慢地适应了,孩子成长了;孩子上高中,开始不适应,慢慢地适应了,孩子又成长了;孩子上大学,开始不适应,慢慢地适应了,孩子又成长了;直到孩子工作,开始不适应,慢慢地适应了,孩子渐渐成熟起来。
平衡是基础,运动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在一定幅度内),事物就会发展,达到更高水平的平衡。孩子适应小学阶段,是低水平的平衡;刚到中学的时候有些不平衡,之后其能力、品质向上发展,等到适应中学阶段时,就达到较高水平的平衡了,再到适应工作阶段时,是更高水平的平衡了。
世间万物无不处在动态的平衡与不平衡之中,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由于事物都具有“趋向自身平衡的本性”,所以,它们在趋向自身平衡的过程中,必然会与“相关事物趋向自身平衡的运动”发生分歧、摩擦、对峙、冲撞、甚至是对抗,直至双方达成一个相对的“动态平衡”。人的成长也是如此,在相互作用中促使两方面的改变,“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8]51
平衡是在一定幅度内的,也就是说平衡中包括了适度的非平衡状态。而非平衡的阶段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人的素质进入到更高平衡状态的必经之路。
首先,非平衡的阶段会使人得到磨练。激发正能量固然可贵,但负能量也是人的成长所必需的,痛悔、害怕、焦虑、发火使我们学会忍受和坚强,一直没有负能量体验的人就很难坚韧起来,逆境是锻造人意志品质的熔炉。 其次,非平衡阶段会使人的幸福感增加。这里涉及到幸福心理学,人的自尊和快乐程度与“基础水平线”密切相关,当一个人饱受风霜后,他的“基础水平线”就会提高,幸福感也随之提升。一个经历过大风大浪考验的人,面对同样的挫折,与温室里长大的人比较起来,他的幸福感会更高。 所以,我们设计一些挫折训练,让孩子适当地经历负面情绪的体验,对于他的成长是有益处的。当然,要在“中和”的范围内。
三
平衡不仅是人格最理想的状态,也代表了一种思想方法,平衡的教育策略是一种教育智慧,也体现了平衡的思想方法,它是研究和运用各种教育方法的指导思想。
说到平衡,我们试从数学方程式谈起。数学方程式就是给人一种平衡观,解方程的关键是找到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等量关系,找到问题中的平衡点,才能求得方程的解 。
设函数 y=f(G)
Y:实现平衡的人格状态;G:各种教育方式,则
其中,G1沟通、爱与规则;G2固有与养成;G3鼓动与纠偏;G4感情、认知与行为;G5个体与环境。以上共有5个G,所以我们称其为“5G”平衡教育策略方程式。方程式的内涵,一是方程式遵循辩证法的原则,既要鼓动其正能量,又要纠正偏差,限制负能量;既要有规则,严格要求,又要宽松自由,注重感情。二是方程式遵循系统论的原则,空间方面,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又有个体的自我教育、自主成长;时间方面,既对固有的先天智能开发,又有后天的蕴育养成。三是方程式中概括了说服教育的5种最主要的诉求方式:理性诉求—沟通、认知;感性诉求—慈爱、感情;价值观诉求—蕴育养成;行为诉求—行为体验;环境诉求—构建环境。
教育方式有许多种,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没有十全十美的方法,也没有一定有害的方法,要看全部的情势而定。[8]250凡事都有纲与目,纲举目张,要抓住最基本的东西,就要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把所有的教育方式进行高度概括,在此基础上加以变通和运用。列宁提出,辩证法就是一切概念的毫无例外的相互依赖,概念之间对立面的同一,一切概念的毫无例外的转化。[10]153,因此,从辩证的角度审视下列 5组教育方式,既是一个有机整体,又是对立统一体,我们可根据具体问题,按照“适中和谐”的要求选择应用,要求做到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第一,沟通、爱与规则。不能歧视孩子,阻塞沟通的渠道,造成心灵伤害;不能过度地爱,警惕溺爱,爱要有原则和底线;不能过度管束、训导,要给孩子留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第二,固有与养成。不能不顾孩子的天赋潜质,按照成人的意志安排孩子的人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注重后天培养,抓立命、立学、立德和立身的根本,对孩子的价值观进行有计划地培育。第三,鼓动与纠偏。不能过度地挑孩子的毛病,因为人无完人;决不能无限制地忍让、放纵孩子的不良行为。第四,感情、认知与行为。教育影响孩子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不能光注意孩子的学习,要给孩子愉悦身心的时间和排解不良情绪的渠道;不能只是注重口头要求,要注意行为训练,尤其是对小学生。 第五,个体与环境。不能只是灌输,要突出自我教育、自主构建[9]223、自主成长;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家长要以身作则,致力于自身的提高;不能只是要求孩子,家长要构建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外部环境。
所有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都是有条件和前提的,我们应该根据平衡的理念来选择使用,才能防止物极必反,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
:
[1]柳海民.教育原理[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任宝祥.外国教育家论德育[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
[3]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4]周冠生.素质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傅佩荣.心灵的旅程[M].东方出版社,2012
[6]南怀瑾.论语别裁[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7]黄希庭.心理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9]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0]孙正聿.哲学通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G44
B
1671-6531(2014)24-0078-02
责任编辑:丁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