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月考题》
一、1.B(A项中“我们已不必讳言物质创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是“‘小了时代”的特征。C项是西方社会的共识和做法,不在题干的讨论范围内。D项表现的是“大时代”的境界。) 2.A(强加因果。)3.D(A项中“文艺作品对物质和人的关系进行探索”没有成为“已经摆脱了贫困的知识分子对于财富的炫耀和追求”。B项中把主观看法当成了客观事实。C项中“就在于”说法过于绝对。)
二、(一)4.C(令:美好的,贤明的。) 5.D(A项中,连词,表目的/介词,因为。B项中,介词,因为/介词,表被动。C项中,副词,暂且/连词,尚且。D项中,都是介词,表比较。)6.C(苻融只是认为鲜卑、羌、羯族是心腹之患,并没有提及攻打;而且他也不赞同攻打东晋。) 7.(1)陛下使(逃难到南方去的)中原民众回到他们的家乡,然后调转车驾东巡,在泰山祭告天地庆祝大功告成,这是千载难逢的时机啊。(2)如今凭借我众多的士兵,向长江投去马鞭,足以使它断流,他们又能够依仗什么天险呢!(二)8.看似惬意悠然,却暗含悲凉孤独。作者泛舟水上,人影相照,如同闲云野鹤,确有几分悠闲适意。然而,水含秋意,兴发萧瑟悲凉之感;作者贬谪中独自泛舟,失意苦闷却无人可向之诉说,足见孤独。9.梦中与朋友煮茶共饮是虚景,醒来在岩下听见的石泉呜咽、松间冷风吹过是实景。梦里梦外发出的声响极为相似,然而梦里欢乐愉悦,梦外凄凉孤单,对比鲜明,虚实相生,更显作者的被贬之苦和思友之情。(三)10.甲:①若合一契②未尝不临文嗟悼③不能喻之于怀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⑤齐彭殇为妄作⑥后之视今 乙:①虽九死其犹未悔②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③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④慨当以慷
三、11.(1)《瓦尔登湖》记录了梭罗在湖边木屋的生活和思考,由阅读体验引出实地寻访,行文自然且真实可信。(2)《瓦尔登湖》所表现出的怪谲异常的思路,执拗的不愿苟同性,认真而非矫情的实验精神给予作者动人的体验,丰富了文章的内涵。(3)为后文通过梭罗木屋来诠释梭罗的精神世界作铺垫。12.(1)梭罗搭建小木屋,在瓦尔登湖畔生活,这并没有多少物质的艰苦;他的苦更多的是一个知识分子自愿对文明世界叛逆的精神之苦。(2)梭罗以一种勇敢的实践精神深入自然,来到瓦尔登湖畔生活和探索;我们要评价梭罗,也就必须以一个实践者的身份走进自然,去了解和感受他。13.表达了作者对梭罗的思想精神在后世渐渐消失的忧虑和痛心;体现了作者对现代社会人们精神世界一种深沉的反思和批判。14.(1)小木屋临近瓦尔登湖,环境优美,亲近自然,具有自然之美。(2)小木屋简单朴素,体现了主人回归自然、一切从简的理念之美。(3)小木屋真实本色,也是梭罗探索真理之地,呈现一种精神之美。(4)小木屋曾向着世界开放,启发了无数人,展示着一种价值之美。
四、15.A(B项,“自惭行秽”应为“自惭形秽”。C项,“德高望众”应为“德高望重”。D项,“势力眼”应为“势利眼”。) 16.C(A项中“以致”多指不好的结果。B项中“执牛耳”指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居最有权威的地位,用于形容票房不正确。D项中“微不足道”是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一提。) 17.D
18.① 在“发行”后加“计划” ②把“其中就有黄梅戏特种邮票”改为“黄梅戏特种邮票位列其中”,或在“计划”前加“黄梅戏特种邮票” ④把“发行过”调到“京剧和昆曲”前 ⑤在“内容”后加“的单调” ⑥把“围绕”改为“以” 19.太阳出来再开窗 不适宜外出晨练 外出带棉质口罩 饮食应清淡健康 20.示例:“不坠青云之志” 做到志存高远 “天生我材必有用” 做到自信满满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做到从容淡定
五、21.略
《现代诗歌阅读训练》
一、1.这首诗表现青春主题。其一,有着旺盛的生命活力,富于朝气;其二,充满了无尽的渴望和追求;其三,对“禁锢感”显示出强烈的反叛意识;其四,在“被燃烧”后“无处归依”而陷于迷惘。作者生动地展现了青春生理和心理特征。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草的欲望——洋溢着的春意写成一片绿色的火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小草的勃勃生机。3.诗的第一节主要写客观的春意,第二节主要写主观的感受,全诗将感性的感知与理性的思维交织成为生命的交响乐章,使读者能感到一种强烈的美。
二、1.天国尽管有白云、彩虹、晴空,十分美好,但作者却更爱土地,不愿离开土地,不愿失掉母亲一样的土地。这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土地的挚爱深情。2.比喻和顶真。3.本文与《我爱这土地》都表达了对土地(祖国、母亲)的挚爱深情,但在写法上却有同有异:比喻手法的运用为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我爱这土地》借助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本文则直抒胸臆。
三、1.杜鹃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示凄婉哀怨的情调。同样,作者这里用这个具有传统文化意蕴的咯血的杜鹃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不能回归故乡的哀怨悲苦之情。白鹭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现对安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作者在这里则借白鹭来表明自己自由飞到故国的渴望。而“又猛然折了回来”写出了作者亲吻故国土地无望的黯然神伤的感情。鹧鸪的叫声凄厉悲惨,似云“行不得也哥哥”。作者用“以火发音”发出“冒烟的啼声”的鹧鸪使自己“双目尽赤,血脉贲张”,抒发了自己回望故国时内心的急剧沸腾、摧肝裂肺、肝肠寸断。通过三个意象,作者将历史与现实交叉在一起,既抒发了乡愁情绪,又增加了这种情怀的历史纵深感。2.一是反衬。望乡时,作者由“心跳加速”到“撞成内伤”,从“手掌生汗”“伸手可及”故国乡土,到“抓回一掌冷雾”,形象地显示出自己由看到故国时的激动、喜悦到最后偿愿无望的沉痛悲苦,以喜衬悲,更显其悲。二是联想。在诗的第三节,作者由杜鹃联想到杜鹃鸟,再到杜鹃啼血的典故,三次联想飞跃,使意象叠合,象趣意深,韵味无穷。三是想象。作者由望乡进而想象自己听到故国乡音(“惊蛰之后是春分/清明时节该不远了”),看到故国景色(“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伸手触及故国土地,最后由想象回到现实的偿愿无望,浸透了诗人浓浓的乡思。
3.作者把自己比成一朵在“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的凋残的杜鹃花,以一个具体的“咯血”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伤痛,伤痛的根源就在于“禁止越界”。历史的、人为的原因隔开了自己和故土,能望见,却不能走近,不能踏进,这给作者内心带来的哀怨悲苦就犹如咯血一般。
四、1.(1)《沁园春 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和英雄豪杰。《沁园春 长沙》中包括作者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2)《沁园春 长沙》的下阕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阕浑然一体。2.《沁园春 长沙》写南方秋景,《沁园春 雪》描绘北国冰雪,后者境界更开阔。《沁园春 长沙》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的豪情。《沁园春 雪》抒发了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坎昆之殇》
1.(1)先直接描绘,从大范围勾勒坎昆三面环林、一面临海的地理特征,从客观上展现了它的神奇美丽。(2)再变换视角,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其雍容华贵的气度,从主观上表达了观景感受。2.(1)历史悠久,距今已经三千多年。(2)以蛇作为自己的图腾崇拜。(3)历史文化灿烂辉煌。(4)其风格和特点未能被后人继承和发展。3.(1)“坎昆”就是蛇窝的意思,说明地名的含义,并以此点题。(2)追溯墨西哥国旗上蛇图案的由来,使读者明了其文化和文明的演变历程。4.(1)这段文字描绘的是在丽日晴空下伫立海边眺望加勒比海的美丽景象,采用了总—分—总的布局结构。(2)作者先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巨浪的姿势形态,再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浪花后面的蓝,突出其如梦如幻的美丽。(3)由此勾勒出一幅大海的迷人景象,表达了内心对大海的赞美和喜爱之情。5.(1)海滨大道名不副实,街旁的高楼挡住了坎昆的全部海景,单调乏味。(2)海滨大道不靠海,周边建筑没有玛雅味,成了坎昆城市建设的两大败笔。(3)当地政府的唯利是图导致玛雅文明的断层,不仅丢失了其风格特征和文化特质,而且未能继承其辉煌的文化传统,令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