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记叙散文阅读之提要钩玄

2014-09-18 10:24王寿波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4年29期
关键词:子产诸侯治国

王寿波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产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意,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四有封洫,庐井有伍。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选自《左传》)

1.下列八句话编为四组,分别表现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一项是( )

①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 ②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 ③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④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⑤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⑥德,国家之基也 ⑦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⑧夫令名,德之舆也

A.⑧② B.⑥⑤ C.①③ D.⑦④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要点的能力。解答该题同学们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意,要注意所选语句必须符合“表现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内容。然后把选项加以对照,再使用排除法,就可以得出答案了。句①和③都符合要求,故选C。句②写子产能区别对待卿大夫,不属于以民为本,故排除A;句④写乡校的作用,故排除D;句⑤写怎样“爱人”的问题,故排除B;句⑥直接表现治国以德的思想;句⑦写子产从谏如流;句⑧用比喻说明好名声的重要。

答案:C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他认为乡校是民众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如果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

B.子产认为政事是关乎国家民生的大事。他反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

C.子产认为治国应该重德轻财,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使国家根基稳固,人民快乐安逸。

D.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解析:本题考查同学们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筛选文中的相关信息,仔细核对原文,认真推敲,因为是文言文,所以要注意按照古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去思考。A项“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错。

答案:A

【技法指津】

古人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应懂得概括,把文章所讲的内容总结、概括出来。只有这样,我们所学的知识才能得以拓展、延伸。

这种方法运用到古代记叙散文的阅读中,表现为抓其要点,探其妙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边读边思,认真读原文,避免浮光掠影

1.借助注释,粗读文章。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意,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文章,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结构。

2.质疑解难,了解大意。通过细读,要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所以应结合语境去揣摩。要注意把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和文言虚词等。有的可以联系课内学过的文言文知识,通过比较来确定词的含义。

二、要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概括能力

1.深入领会,把握内容。在掌握了字面意思后,要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了解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记叙了什么事件,描写了几个人物,分几层意思等。

2.理清情节,弄清结构。古代记叙散文在情节结构上很注重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甚至有时,作者就像是一位故事讲述者,把事件叙述得颇具戏剧性。可见,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是我们阅读古代记叙散文首先要做的。如《烛之武退秦师》,文章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可是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总体来说,其情节结构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抑三扬的情节美”。

三、掌握技巧,鉴赏形象

阅读古代记叙散文时,要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技巧去分析鉴赏人物的形象。人物形象塑造技巧可分为: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细节等描写;侧面烘托、正面烘托;人物经历、身份、修养等。如《荆轲刺秦王》的人物形象刻画就非常成功。写荆轲,写得沉雄悲壮,塑造了荆轲忠义、刚直、果敢、机智的人物形象。还有太子丹焦虑仁慈,樊於期豪爽慷慨,秦武阳外勇内怯等。另外,人物的性格特征还要放在一定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中去分析。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齐桓公伐楚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隶。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选自《左传》)

1.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子使与师言曰(使者)

B.不虞君之涉吾地也(料想)

C.王祭不共(同“供”,供给)

D.师退,次于召陵(临时驻扎)

2.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夹辅周室/君若以力

B.王祭不共,无以缩酒/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师进,次于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D.岂不谷是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3.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

B.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

C.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

D.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为取得霸权,率领诸侯联军先击溃楚的盟国蔡国,又借口伐楚。齐国恃联军势众,对楚国威胁恫吓,气焰嚣张。

B.楚国使者虽然有些胆怯,但凭借楚国的实力,针锋相对,对齐国所指责的罪名,有理有节地进行了反驳。

C.齐国既不能在军事上取胜,又不能在外交上占上风,于是两国达成妥协,齐桓公许和退兵。

D.通篇由外交辞令构成,其中楚使的外交辞令,不亢不卑,软中有硬,尤为出色。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译文:

(2)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译文:

(3)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译文:

6.本文作为记叙外交斗争的一段记叙散文,在语言的运用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尤其是楚国两位使者的语言,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为楚王特命全权代表的屈完,在这场外交斗争中表现怎样?请简要概括。

答:

猜你喜欢
子产诸侯治国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五张羊皮
宽容的力量
烽火戏诸侯
春秋那棵繁茂的树
子产受骗皮皮猪卡通
露胎印花罐
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