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光鑫
“回家了”,随着研究人员一声口令,12条扬子鳄被逐一放入水塘中,经过短时间“发呆”后,开始缓慢游“回家”。5月29日,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精挑细选12条人工繁殖的扬子鳄,在郎溪县高井庙扬子鳄野外放归区放归自然。这是我国实施的第10次扬子鳄扩大野外种群放归自然活动,也是单次放归数量最多的一次。
野外放归扬子鳄添丁兴旺
享有动物界“活化石”之称的扬子鳄,被联合国濒危野生动植物贸易公约组织列入濒危动物保护名录。扬子鳄原广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因自然环境变迁和人类活动干扰,其分布范围渐缩,种群数量锐减。加上野外栖息地遭受人为破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环境污染以及自然死亡和人为捕杀等原因,导致扬子鳄野生种群走向衰落。目前,扬子鳄野生种群分布范围已缩减至皖、浙交界的狭小地带,正处于灭绝的边缘。
扬子鳄保护与放归自然工程,是国家15个野生动植物重点拯救项目之一。2000年起,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依据“放归工程”计划,在郎溪县高井庙林区开展扬子鳄野外栖息地重建工作,以恢复和扩大扬子鳄野生种群数量,早日实现扬子鳄重返大自然。在郎溪县高井庙林区,保护区先后恢复湿地50公顷,培植了水生植物,投放了大量的水生动物。目前,郎溪县高井庙扬子鳄野外放归区成为我国唯一的扬子鳄野外放归地。
2003年开始,保护区在该栖息地实施扬子鳄野外放归工作。持续监测显示,野外放归扬子鳄生活状况良好,逐步适应野外生活环境,融入了野生扬子鳄种群。2008年,野外放归的扬子鳄产下一窝卵,计19枚。这是安徽省实施人工繁育扬子鳄野外放归以来的首次发现,也是我国扬子鳄野外放归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经过不懈探索,安徽省扬子鳄野外放归取得阶段性成果。2003年以来,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连续10年实施扬子鳄野外放归活动,累计放归人工繁育扬子鳄66条。据野外调查显示,此前放归的扬子鳄已基本适应放归地生活环境,并开始繁育后代。截至目前,累计产卵6窝112枚,自然孵出幼鳄78条,呈现出野外放归扬子鳄添丁兴旺的喜人态势。
扬子鳄“回家”之路依然漫长
安徽扬子鳄保护区管理局调研员王朝林告诉我们,尽管此前该省野外放归的扬子鳄已经成功产卵孵化,保护区人工养殖的扬子鳄甚至“鳄满为患”,但扬子鳄这种我国现存唯一一种鳄鱼依然难逃“极度濒危”的噩运。
在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人工繁育技术日臻完善,扬子鳄家族添丁兴旺,以每年数千条速度递增。目前,扬子鳄人工种群数量已由当初的不足200条繁殖到如今的上万条,并且具备了年产幼鳄1500条左右的繁育能力。但目前由于保护区条件有限,“家族兴旺”的扬子鳄只能“蜗居”在繁殖中心的水塘里,另有500条生活在郎溪县高井庙野外放归区。作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组织唯一批准的一家扬子鳄仔二代进入国际市场与贸易的机构,安徽省扬子鳄人工繁育中心由于其“产量”远达不到产业化的水平和要求,所以导致人工养殖扬子鳄没有市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野生扬子鳄数量仅121至152条之间,仅相当于大熊猫野生总数的十分之一,依然处于“极度濒危”状态。这也是野生动物濒危级别中的‘最危级。”王朝林说,衡量一个物种的生存状态最重要的标准是其野外种群数量。一个物种要恢复到能够自然繁衍的状态,必须达到野生数量5000只以上。依据这个标准,扬子鳄的“回家”之路依然很漫长。未来保护区的计划是,到2018年实现野生扬子鳄种群数量达到400条。但王朝林坦言,实现这一目标任重而道远。
据王朝林介绍,在历史上,扬子鳄曾经“随处可见”,在东起吴淞口西至西洞庭的长江中下游水域中广泛存在,也因此得名“扬子鳄”。保护区正计划实施一项“扬子鳄回归扬子江”工程,希望选择一个更为适合扬子鳄生存的野外环境,对扬子鳄实行数量较大的野外放归。目前,科研人员已经对长江中下游10个保护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上报国家林业局。未来,有望在扬子鳄“迁地保护”方面拓展新的尝试。
(责编:高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