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对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路径、内涵、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激励机制、运行机制、监督机制、保障机制的配套制度,探讨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构建。立足中小学学校教育层面,转化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引领的榜样作用,结合校园文化和体育特色,落实常态化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关键词学校体育教育 阳光体育运动 影响因素 长效机制
一、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内涵
阳光体育运动是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为主要目的,广泛开展课外活动,结合体育课教学活动,积极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一项体育工作。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内涵概括为:第一,激励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形成科学长期锻炼方式,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第二,维持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第三,长期运行具有实效的制度体系。构建阳光体育运动机制,倡导实事求是、科学有序、“常态化”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倡导青少年走到阳光下,走进大自然,走到操场上,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二、制约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的因素
1.应试教育的束缚
应试教育的束缚是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的最大因素。在中国教育制度中,教育考核与评价的方式是通过“唯学习成绩论英雄”来体现的。尽管初中阶段的中考体育成绩在国内部分省份已加入中考总成绩,但所占的比例很少(30~60分,广州市中考体育成绩相对高一些,即达到60分)。高中阶段目前仍然是文化成绩决定升学录取率,这使家长们和学校不得不围绕高考的指挥棒团团转,学生因繁重的学习负担,没有更多的精力参与体育运动。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查显示,有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小时,其中24.8%的学生每天基本不锻炼,这成为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直接原因[1]。国际上中小学生每天课外运动时间的均值为:小学1.5小时,初中1.4小时。本研究对广州市24所中小学(包括8所高中、8所初中、8所小学,学校层次包含省一级、市一级、区一级学校,于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进行调查)的调查结果显示:小学0.39小时,初中一、二年级0.21小时,初三年级0.42小时,高中0.19小时。可见,广州市中小学学生每天锻炼的时间严重不足,尤其是高中阶段锻炼时间更少,这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利影响,制约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
2.学校领导、班主任、教师、家长参与体育锻炼的榜样引领不强
学校领导、班主任、教师、家长参与锻炼的榜样作用有待加强。作为一线中小学体育教师,应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为学生作出榜样。然而,仅有体育教师的榜样作用是不够的。笔者采访了广州市多间中小学学校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体育老师,得知他们在师生中起到一定的榜样作用,对体育课堂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所在学校师生在课外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人数并不多。事实上,学校领导、班主任、家长的榜样作用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影响更大,更能带动学生参与运动。比如,有一位班主任每天下午放学后带着学生在田径场跑1000米,该班渐渐养成了跑步的习惯。有时这位班主任有事不能参与时,该班学生自发到田径场跑完1000米才回家,一年坚持下来,该班请病假人数是全校最少的,该班学习成绩也在年级组提高两名,获得了模范班称号,后来全校推广了这一做法。校长是阳光体育运动的第一责任人,是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播撒“阳光”的带头人。可是,一些校长考虑到体育运动的风险或者工作太忙,并没有带头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一些中层干部们“见风使舵”,也不带头参与,甚至还流传“怕上级领导认为自己很清闲,所以有时间参与体育运动”的怪论。一些班主任也以事务繁忙为由,没有起到体育锻炼的榜样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家长的体育锻炼榜样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
3.体育经费、体育设施的不足
体育经费问题是阳光体育开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学生人数达2亿多,国家把教育资金分摊到各省各级各类学校就很少了,学校把资金投入到阳光体育的经费就更少了。数据表明:目前世界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平均水平为7%左右,其中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也达到4.1%,而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从2002年以来分别占3.41%、3.28%、2.79%、2.82%[2]。国家投入的教育经费不足,没有保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经费的不足,导致不能完善体育设施和购买体育用品满足学生参与锻炼的需求。在体育竞赛、体育训练以及体育教师酬劳等方面,因缺乏经济支持,一定程度上影响体育老师的积极性。
4.体育法规制度的贯彻不到位和监督不力
阳光体育运动监管机制有待完善。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体育法》的法律保障与监督,但一些学校为了保证升学率,没有执行中小学课程每周三节体育课的规定。有的学校在课程表上显示有三节体育课程,但有一节体育课是用来上自习,如有其他老师需要临时调课或加课,这节“体育课”就用来上文化课了。虽然有文件要求学校配套阳光体育资金,但实际上一些学校没有执行这一文件要求,在原有的法律法规上存在滞后性和不全面性。如《体育法》中多处出现了“鼓励”、“应当”等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立法的权威性。
三、构建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
1.激励机制
(1)转变教育观念,以积极的心态参与阳光体育运动
2013年1月7日,教育部召开加强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会上教育家们对体育作了新的要求和认识。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建议:未来要实行公示和问责制度,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认为,高校学生体质下降有高校怕担责任、要求不严的原因,也有中小学阶段“欠债”,缺乏体育锻炼习惯的原因。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体育有关的)做了解释,认为身体健康应该是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的必然要求,体育是教育的基石,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3]。现代教育专家们审视了体育作用的重要性,也正视体育现状的严峻和对未来目标的紧迫感。因此,我们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转变教育观念,重视体育运动,为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立评价标准,纳入考核体系
“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是一些学校执行阳光体育运动不力的反映,就算“忙起来不要”,政府部门也没有强制性政策加以约束、管制。政府部门、上级主管部门要有规范性、科学性的具体评价方案出台,纳入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对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中考体育、各级各类体育竞赛、大课间评比活动等获奖或优胜的学校进行综合评比,对优秀的学校建议颁发“阳光体育示范单位”奖牌,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其它学校。在学校里组织评比“阳光体育模范班”、“阳光体育达人”、“阳光男生”、“阳光女生”等评比活动。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为这些评比活动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学校把“阳光体育模范班”荣誉称号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系,作为“先进班”、“德育模范班”、“优秀班主任”的考评依据,并占一定比例分值参评,以激励学生、班主任支持阳光体育运动工作,并积极参与阳光体育运动。
2.运行机制
(1)建立学校—社区—家庭三维一体的运行模式
建立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力量形成合力,进行体育资源整合和共享,共同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把“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一辈子”的口号深入人心,落到实处。学校协助社区开展活动,给予一定的器材共享,体育老师担任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社区体育活动、比赛和培训工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为学生制定假期体育作业,为体育困难生制定“运动式处方”作业;家长应配合学校的体育工作,监督学生完成假期体育作业,并与子女一起参与运动,起带头榜样的作用。学校借助学校、社区、家庭一体的运行模式,加大对社会的舆论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阳光体育运动,传达“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健康理念。
(2)建立应急运行模式
要保证阳光体育运动常态化、有实效地开展,应有应急运行模式。如雨天模式、雾霾天模式、台风模式、大课间评比(展示)模式等。雨天模式应安排在室内,分班分区域,结合时间错开进行体育运动。雾霾天模式根据雾霾天气污染指数大小而定,尽量安排在室内,雾霾天气严重时应停止体育运动。为迎接上级评比或示范展示活动时,须综合平时运行模式,选择最优化的整合模式,进行评比或示范展示活动。
(3)建立校园体育文化特色的运行模式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与校园文化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复合群体文化。在选择开展阳光体育项目上,尽量结合本校的体育文化和校本教材开展实效的体育活动,体现本校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特色。如有围棋传统项目的学校,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评比或展示活动时,学生的服装选择黑白的服装(一些学生穿白色服装,一些学生穿黑色服装),跑动时,“围棋”特征鲜明,很好体现该校的体育文化特色。篮球传统项目的学校,选择以篮球开展体育活动。以篮球内容开展大型的体育活动时要注意篮球的收发和停放,避免出现混乱的现象。停放时建议把球固定(用八宝粥盖固定,篮球放到八宝粥盖上不会因风吹而随意滚动),将球整齐放好形成“跑道”,这样学生可以在“跑道”上跑步,形成游龙前进,场面壮观,井然有序,给人美的享受。
3.建立监督机制
阳光体育运动监督机制是保障阳光体育运动正常开展,监督其运行机制的手段和方法。阳光体育运动监督机制包括三个环节:第一,政府纳入业绩评价和考核体系。第二,政府对学校教育实行体育绩效评价和监测机制。第三,学校管理组织对学校内部负责阳光体育各部门的监测。这三个环节流程上要具体落实到责任人,并有奖罚分明、规范化的制度来约束。在操作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改进需要,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定期进行督导,尤其执行监督上要下功夫,避免走形式。例如,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测试,为体现所测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可实行公开、公示,建立体质健康测量监控系统网,以便学生能上网查到自己的实际成绩,也有利于管理者监督管理。
4.建立保障机制
阳光体育运动保障机制是阳光体育各级各部门,通过合作解决矛盾和问题,保证正常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配套制度。它包括在校医疗保险制度,重大意外伤害制度,体育经费,体质健康监测,心理、生理、社会适应等。体育经费不仅支持阳光体育运动常态化开展,也是培养阳光体育运动人才的主要经费来源。除了各级政府拨专款支持外,学校也可依托社会力量办体育。比如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通过向民企、外企拉赞助等方式,来支持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和培养体育人才。体育教师要与班主任、学校心理咨询员共同探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辅导措施,使心理问题学生能更快向良好心理状况转变[4]。女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积极性相对男生要低一些,要从思想上帮助她们消除顾虑,让她们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来,感受身体运动带来的乐趣。以“青春”、“美丽”、“健康”、“活力”为标识的运动的身体形象,作为女生追求目标[5],并努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动力”保障。
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合作与支持,共同促进其配套制度的完善,构建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学校教育应注重体育文化精神的传承,树立正确的健身价值观,转化教育理念,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加强体育文化舆论宣传,营造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各级各类学校应建立规范的评价体系,校领导、教师应积极参与阳光体育,树立榜样,以榜样的力量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加强对各级各部门的监督与管理,合理分配体育经费的使用,确保阳光体育运动长期有效地开展。构建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时间,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阳光”普照下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秀红,苗艳丽.为何66%的学生锻炼不足.中国教育报,2006-09-19.
[2] 高冬炎.我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十几年从未达标.中国青年报,2007-01-15.
[3] 王登峰.学习十八大精神推进学校体育改革.体育学刊,2013(1).
[4] 黄宁波.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探索.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2).
[5] 熊欢.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运动身体理论.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7).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