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卓然
前一天刚下过雨,地上还残留着小水坑,一阵风刮来让人感到丝丝凉意。公寓内,几位老人坐在院子里,眼神紧紧地盯着我们,似乎有些笑意,又似乎在怕着什么……
一位老奶奶,花白的头发有些凌乱,一手抓着扶手,一手拄着拐杖,正颤颤巍巍地下楼,她的一条腿似乎不大灵活,总要费半天劲才能挪动。工作人员走上前去,“您这要干什么啊?腿脚不方便就不要下楼了。”老奶奶抬起头,笑着,“来了好些人,我想看看有没有我娃,他好像来看我了!”说着话,脚底下加快了速度,眼睛在我们几个人身上搜寻着。“您女儿昨天才来过!”“啊?”老人吃了一惊,“那我怎么不知道?”“您那时候在睡觉,我没让她叫醒您,他们临走时说今天还会来看您的。您就上楼好好地呆着,安心等他们吧!”老人站在原地想了一会儿,便顺从地跟工作人员往楼上走。她的神情明显放松了,我们也紧跟着她上楼。她边走边向我们讲起她的女儿,她的儿子,她的家。“我两个娃从小就听话,学习好,工作也好,我的孙子也大了,就是忙,他们一会儿就来了……”她不时向楼梯外张望着,似乎孩子们马上就会出现。我注意到,她的脸上一直带着挥之不去的微笑。
后来我才知道,这位老人的儿女已经很久没有来过了。她每天都在盼着儿女们。公寓的工作人员心疼她,便想法编出各种理由来哄她。
终于到了她的房间,刚刚扶她坐下,她却突然起身,像是想起了什么,却欲言又止,只是眼睛紧盯着窗外。同行的一个叔叔从我们身后走了进来,冲着老奶奶喊妈,说儿子来看您了。老奶奶看着眼前的儿子,一下子没反应过来,眯着眼睛发愣。许久,她慢慢地转过头去,看着扶她进来的公寓工作人员,似乎在询问。工作人员会意地笑着向她点头。老奶奶便回过头来看那位叔叔,突然,她眼睛亮了一下,露出了欣喜的神情,“儿呀,我的儿子——”
我的鼻子微微发酸。我明白,这是一出双簧,一个善意的谎言。我忽然特别想对这位老奶奶的儿女说:“你们快来吧,接妈妈回家吧,至少多来看看她,她想你们!”
这是一位会剪窗花的奶奶,矮矮的,胖胖的,头发整齐地梳向脑后,用一个发卡固定,露出宽宽的额头。我们一走进她的房间,她就热情地招呼我们。当我们拿出自己剪得窗花送给她时,她便跃跃欲试地也要剪一些送我们,终因没有工具而作罢。但这并没有影响她的兴致,拉着我们讲起了当年的故事。
从她的言语中,我了解到她曾经历了抗日战争,还做过小八路……“我们有专门报信的,听说鬼子要来,我们赶紧抓起包袱往腰里一裹,大家一起跑进山里躲起来。那些鬼子太可恨了,抢我们的粮食,杀了我们养的猪,养的鸡,还烧了我们家的房子,那是11月18号,我到现在都记着。”她的眼里充满了泪水,反复重复“鬼子太可恶了”。然而,她很快抹去眼泪,又笑着说 “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只有你们有能力了,强大了,我们的国家也就强大了,就没人敢欺负我们了!”类似的话我已听过许多遍,但从这位老奶奶口中,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那段历史给中华民族的每个人带来的伤害和痛楚,历经几代,依然难以磨灭,已成了民族记忆里最痛苦的一部分。
说到激动处,她站了起来,要给我们说一些当年宣传革命的快板。她的右手打着节拍,语速很快,声音响亮,有着浓郁的山东口音。虽然并不能听清每一个字,但我们都被她的热情所感染,和她一起打着节拍。从革命说到爱国爱家,说到养老敬老,甚至说到感谢我们的到来,明显是现场编词,我们不由得为老人的机敏睿智而鼓掌。
老人说自己有两个孩子,“他们都太忙了,没有时间照顾我,现在也没有时间来看我。我呆在这儿挺好的,他们忙他们的,不来便不来吧。”唉,能有这样想法的老人并不多,也许这样想着,就不会觉得孤单了吧?
从楼上,透过玻璃窗我们可以看见院子里那些老人,他们一直看着我们,眼神没有离开过……
风携着种子拂过,苍翠了一整季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