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山之谜

2014-09-18 02:54阿莹
美文 2014年13期
关键词:石鼓宝鸡青铜器

阿莹

阿 莹

陕西耀县人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供职于陕西省政府部门有《俄罗斯日记》《旅途慌忙》《中国9910行动》等多种著作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获国家『文华奖』优秀编剧奖等曾获第三届冰心散文奖

唐人刘禹锡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沿巍巍秦岭山脉向西走,到了宝鸡城外,会遇见一座突兀的山丘,远远迎上来。小小山丘,圆圆的,鼓鼓的,就像一面硕大的鼓,敦敦实实地安放在塬坡下,一半露出来,向四面八方的过客坦诚着憨厚的笑脸,一半埋在泥土里,竭力想将山里的秘密隐藏起来。唯有那旁边滔滔不绝的渭河水在默默地向东流去,滋润着八百里桑田,又悄悄把难堪的蹉跎带往悠远。这座远看近看毫无特色的黄土小山,似乎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发神奇,愈发让人向往了。

这座山丘,有一个令人鞠躬再三的名字:石鼓山。

小小石鼓山之所以英名遐迩,实在是这座其貌不扬的山丘隐藏着中华文明绕不过去的典故,也驱使着各个朝代的文人墨客,跋山涉水来到山前洒酒祭拜,以了却涌动的探幽之情。似乎许多来山上寻觅的人,侧耳细声细语的流水,便会大呼小叫惊人发现,又随手记到笔记里,期盼哪一天妙笔生花,写出惊世文章来。还有些文人喜欢取山上一掬黄土,烧成一尊土陶放在案几上,满屋便书香四溢了;如若找到山上一星半点的碎石,放置画家多宝阁,便会生发莫大的灵气,笔下便涓涓不息畅游起来,从此线条形象美不胜收。也有好书法者到这山上悠悠踱步,回到陋室提笔悬腕,便有如高人点化,墨迹所至竟透出仙风道骨来。

当然,这石鼓山不仅貌似石鼓,更因出土石鼓而名。那是初唐一个雨霁日开的上午,几个到渭河边踏青的学子,顺着牧羊老人的指引,发现了农人耕作时出土的几枚圆石头,倾力扶正上下端详,顿时呼吸急促起来。由于久埋田野的缘故,那石鼓粘满厚厚泥土,恰逢春雨冲洗,石鼓上竟然凹现出行行籀文。细细辨识,尽透远古的信息,字字隽永,笔笔苍劲,竟是秦人歌颂先祖的古文。于是大家仔细收拢,竟有整整十面石鼓,人们雀跃着搬进了渭河边的凤翔孔庙。谁也没想到,这竟是一个惊世之举,后来这种字体也被称为“大篆”。长安的文人墨客闻讯奔走相告,称之发现了“石鼓文”,为一睹石鼓而举杯相贺。也许那《陋室铭》就是阅读石鼓后的启发呢。更有白髯绅士认为石鼓写满天书乃是神物,需请仙神坐堂佑护,于是乡民们集资修建了一座石鼓寺,一时间香火旺盛,附田三千多亩。随后李氏王朝攀达荣华,国富民强,开疆拓土,留传颂诗就达五万余首,盛唐神话由此演绎开来。然而唐末战乱,十面石鼓流落民间,有好金石者从外地赶来想抛钱收藏,却使尽解数不知所终。

这个重大的变故终于在北宋时传到了汴京,喜好书法的宋徽宗看到昔日的十张拓片夜不能寐,急令陕西知府逐户收寻送进宫来,于是那散落乡野的石鼓被运到开封。真是妙趣横生,当时费尽周折只找到九面,知府便依拓片新做一面充数,却被朝廷一眼识破,后来终在一屠夫家发现了第十面石鼓,可怜已被掏了窠臼作了磨刀石,却也只好就此上贡。从此,那石鼓在宫里一字排开,古风荡漾,煞是儒雅。宋徽宗更是爱不释手,天天要到石鼓前徘徊,令人惊异的是他的书法从此神助一般,更加遒劲秀丽,潇洒流畅,形成了被后人称道的“瘦金体”,这让宋皇颇为欣慰,敕命为石鼓凹字填金装饰。

从此那石鼓便在皇宫里供奉起来,而坎坷的命运也随之又起。不久金国攻入开封,将汴京宝贝洗劫一空,见到十面石鼓,虽不识籀文,却知价值连城,便遣扈装车北上,押往黑龙江畔的上京阿城。可谁也没想到,那石鼓个个重逾千斤,压得车辕吱吱作响,一遇颠簸就需一群人推拽,行走几月才到古燕赵交界,也不知谁出的主意,楞将那石鼓上的金泥抠下,扔掉了沉重的石鼓,携金轻车赶路,也省去了将士们鞍马劳苦。

可怜那十面石鼓东倒西歪丢遗荒野,经历着风霜雨雪,可能从此就再难见天日了。然而世间奇巧,一位喜好金石的宝鸡人路遇此物,知是稀世珍宝,便将那些石鼓悉数运到燕京孔庙暂住,期待有朝一日运回宝鸡镇山佑民。可这一住就是一百多年,元代仁宗帝闻听石鼓是为神物,便遣人运进京城国子监供奉。后来清代乾隆帝,喜爱石鼓成癖,又担心宝贝损毁散失,便复制了一套放置热河文庙,以方便自己观赏。可惜的是十面石鼓经历了颠沛流离,文人敲拓,已是字迹斑驳了,当初的718个字,只依稀可辨386字了。然而石鼓命运依旧多舛,抗日期间石鼓为避战乱,曾一度装车出城,迂回折返在长江两岸,临近解放又差点上船运往台湾,那一路上风雨飘摇令人瞠目。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石鼓成了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从此十面石鼓再不准拓印。待时间跨进21世纪,为呼唤石鼓山的神佑,也隐含宝鸡人护宝有功,国家特许宝鸡拓造了十面石鼓,置放于石鼓山之上。为此宝鸡人专门修造了一座石鼓阁,那古色古香的六角塔楼飞檐斗拱,仪态万方,巍然耸立于石鼓山上,抚慰沧海桑田,静观世间万象,那气势之伟岸,令所有瞻仰者不禁垂手肃然,也把坎坷的历史风卷残云般收入阁楼珍藏。

从此国泰民安,丰衣足食矣。

然而,当地百姓对整日厮守的石鼓山尚缺敬畏,只对山上黄土一往情深。若是括眼张望,梯田垄垄,麦菽层层,即使天象再旱,地里庄稼依旧长势茂盛,即使天降暴雨,山上麦菽依然不会倒伏。所以把日子在石鼓山演绎下去,是当地人最朴素的愿望。人们耕作,人们垒房,人们砌灶,终于在2012年深秋,一群乡民想在山腰平出小块空地盖间瓦房,锄头铁锨刚刚挥舞片刻,只听“咕咚”一声,面前豁然惊现一眼洞口,人们哗啦一下拥上去,惊心窥探,土龛里叠叠绿光忽隐忽现,有人猛地一声呼喊,出宝贝了!于是十里八乡的人都赶过来,石鼓山又热闹得像赶集一般,为的就是能一睹宝贝风采。

仔细清理方看清楚,这次重现天日的一窝青铜器,是陪葬在一座西周墓里。这里的人都知道“盛世吉金”的道理,青铜器古时称金,历朝都将出土青铜器视为祥瑞之兆。那年汉武帝发现了一件青铜大鼎,就执意将年号改为“元鼎”,可见发现青铜器对世人的影响了。待考古队把龛里的青铜礼器一一取出来,居然有39件,件件可称国之重器。最为震惊的是,发现了一尊长方形的铜“禁”。这个禁有些像乡下的小炕桌,是把酒推盏摆放饮具的,而取名为“禁”也有节制饮酒之意。传说商纣王酗酒成瘾丢了社稷,周人吸取教训,便把喝酒的桌几称为禁了,意在提醒少饮不失风度。然而周人把这方铜禁做得精美绝伦,上下左右,满是流畅的纹饰,饕餮率领瑞兽,夔龙游戏云端,精巧图形汇聚在斯,烘托着远古的神秘。专家马上搜索查证,自有记载以来出土的铜禁只有四件,此为最也!第二天,这件惊世国宝便把全世界的眼光都吸引过来了,人们对曾出土过石鼓的山丘,还藏有这么多的青铜重器感到莫大的欣慰,石鼓山的百姓更是心里自得,一鼓作气栽了上千棵松柏安神。这也许就是警示,半年之后国家颁行禁奢八项,神州大地糜瘴廓清。

但故事并没有完,考古队将出土青铜器铭文又做分析,判断石鼓山当时是跟周公纵横天下的姜姓武士封邑,因此山上应该还有西周遗存,便用洛阳铲将石鼓山齐齐探查。这次考古队的运气来了,刚好时隔一年,就在那群农民的“发现地”30多米远的地方,又发现几座西周古墓。探方已知这些墓葬均无墓道,官阶似乎较低,经验估计不会有太大价值。谁知当土层剥到周代,一墓两龛又惊现两堆拥挤的青铜器,连见多识广的考古人都惊叫起来。第二天北京、西安的专家又齐聚到石鼓山,小心翼翼地将宝贝一件一件取出来,真让人眼花缭乱啊。有一只四耳簋,上面布满密密的乳钉,称奇的是每个乳钉竟有半寸长,形态雍容地与28个牛头拥挤在一起,有人戏言执牛耳侧闻,仿佛能听到牛鼻呼呼的喘气声,这应是先人性崇拜的痕迹。

于是有考古人燃香烟三支祭拜山神,呼唤国之重器能够一现再现。果然,第二天又出土了两个牺尊可真叫绝,一大一小,式样一样。但绝不可用四不像来命名,羊的头,鹿的角,马的身,鸡的腿,腹部还伸一对小翅膀。更觉神妙的是,脊上纹饰还是龙凤呈祥,这种图案连考古专家也挠腮惊叹。我于是请教一位博学的国学大师,他提醒先人创造了龙形,周人崇拜凤雏,龙飞凤舞大吉也。我立刻想到宝鸡的凤翔与凤县的起源,想到凤鸣岐山的典故,心里便只剩下佩服了。但后来悬疑接踵而至,考古人竟然从这个墓葬出土了50件青铜礼器,令人费解的是竟然有15只铜鼎,不是天子方为九鼎之尊吗?怎么一介武夫敢用15鼎,那可是大逆不道啊。唯一的解释是,这些青铜器应是姜姓武士征伐的战利品,到了周代末期孔夫子都哀叹礼崩乐坏,远离朝廷的诸侯将相们都摆起谱来,一墓15鼎的怪事也就不足为奇了。联想今日中国整饬纲纪,扫敝图强,也不啻为一个恰当的铜鉴呢。

石鼓山金石齐聚,天下无双矣,而且每件重器都藏着一串故事,每方图案都隐喻一段传说,宝鸡人笃认这就是民族复兴的瑞兆。怪不得宝鸡人把藏有周原万件青铜器的博物馆要建到石鼓山上,那紫红的笑脸真就像一面铜镜,吸纳着太阳的光亮,映照着田野八荒。如今神佑的宝鸡人,对石鼓山那是一个崇拜呢,迎春花刚开就要到山上来植树。秋雨刚过,就要到山上去收获,也就是图个吉祥呢。不但那些胸怀鸿鹄之志的骚客喜欢到山上来搜罗灵感,就连那些孩子要考学的家长,也喜欢到山上烧一炷香,怎一个灵字了得。甚至深居五洲庙宇的高僧大德也感念不已,终于相约要在甲午年十月,齐聚到宝鸡石鼓阁下,为中华复兴祈福播祥。而今的石鼓山天下敬仰,而今的宝鸡人意气风发,正采撷秦岭石木,瓢取渭河清水,重修盛唐的石鼓寺,以期弘扬这里的金石文脉,传承厚重的历史交响。

小小石鼓山,多么神奇的山啊!

猜你喜欢
石鼓宝鸡青铜器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青铜器辨伪概论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石鼓书院
石鼓南迁北归记
陈仓石鼓:大秦帝国的《东方红》
宝鸡发布城市新形象整体建构与传播行动方案
An Analysis of Hemingway’s Suicide
秦腔里的宝鸡人最大的特色是“没有特色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