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娟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在羽毛球竞赛中,发球是在不受对方干扰,发球者可以根据规则随心所欲地以任何方式将球发到对方接球区的任何一点。善于利用多变的发球技术,能先发制人,取得主动。因此,发球在比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双打由四人同场竞技,球速较单打更快,对发球的要求更高。如果发球质量不好,竞赛开始就会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故发球是争取开局主动的关键[2]。混合双打发球是一项战术意识很强的技术,发球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能否取得主动和得分[3]。由此可见,运动员具备全面的发球技战术,是获取比赛主动的先决条件。
发球的成功率和变化率是反映发球质量的两项可靠指标,发球的成功率通过发球直接得分和失误率来体现,发球的变化率则主要由发球区域的变化来体现[4]。实施新赛制后,发球失误就等于直接失分,每球得分制使运动员在发球时不可掉以轻心;且双打受后发球线的限制,对运动员的发球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通过对中外混双运动员发球技术对比研究,了解中外混双发球差异,为提高我国混双发球技术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以近四年世界羽毛球混合双打优秀运动员(纳西尔/维迪安托、李孝贞/李龙大、克拉克/克洛格、尼尔森/佩德森、郑波/马晋、何汉斌/于洋、张楠/赵芸蕾)在世锦赛、苏迪曼杯、超级系列赛、奥运会中的决赛、半决赛及1∕4决赛的18场比赛录像资料为研究对象。
1.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图书馆检索和搜集技战术定量研究及比较研究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学习研究方法和统计方法的运用条件,着重阅读羽毛球混双发球技战术研究方面的资料并进行归纳和整理,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参考。
1.2.2 录像观察统计法
(1)统计内容:
对世界羽毛球混合双打优秀运动员(纳西尔/维迪安托、李孝贞/李龙大、克拉克/克洛格、尼尔森/佩德森、郑波/马晋、何汉斌/于洋、张楠/赵芸蕾)在世锦赛、苏迪曼杯、超级系列赛、奥运会中的决赛、半决赛及1∕4决赛的18场比赛录像进行统计。
(2)统计中对发球落点区域的划分
统计过程中根据混合双打发球的特点,将混双发球区域划分为6个区,如图1所示:接近前场中线区为1号区,接近前场边线区为2号区,在1号区和2号区之间为5号区,这三个区域称之为前场区;接近后场中线区为3号区,接近后场边线区为4号区,在3号区与4号区之间为6号区,这三个区域称之为后场区。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及SPSS统计软件工具,对论文所需的18场比赛录像进行数据处理,把原始统计数据录入Excel中,建立数据库,根据研究需要进行筛选和排序,在进行比较分析的过程中,运用SPSS软件对提取数据进行常规统计检验和分析,获取研究所需数据。
1.2.4 比较分析法
通过数据分析和统计描述,对中外羽毛球混双选手的发球技术特征进行横向对比研究,比较分析中外混双选手在发球中的技战术特征和得失分特征。
混双是由一男一女队员组成,在发球问题上和男双与女双有着共同点,但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当女队员发球时,若接发球者是女队员则比女双较容易;若接发球者是男队员则比女双困难。当男队员发球时,因要顾及发球后网前封网和后场控制,站位要比较靠后,以致发球过网时间较长,有利于接发球者回击来球,故比男双困难很多。在混双比赛中,发球者应根据接发球对象的不同将球发至有利于得分或获得主动的发球区域。
表1 中外羽毛球混双运动员发球区域统计对比一览表
新赛制对运动员的发球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优秀选手在1号区域发球率最高,场均发球为32.93个,占总数的71%;其次是5号区域,场均发球为8.06个,占总发球的17.3%。而国外优秀选手发球率最高也是1号区域,场均发球为27,占发球总数63.9%;其次是2号区域,场均发球为4.61,占发球总数的10.9%。可见,中外羽毛球混双优秀选手发球主要集中在前场区域,通过对中外混双运动员在前场发球区域变化进行T检验发现,在2号区域上存在显著差异。在1号、5号区域,中国优秀选手发球率高于外国优秀选手;在2号区域,外国优秀选手发球率高于中国优秀选手。1号区域发球线路最短,发球较稳定,能有效地减少失误,且球在空中飞行的时间少,给予对手判断反应的时间段从而有效减少接发球队员进行扑杀抢攻的机会,故中国羽毛球混双队员在比赛中以“稳”为主;2号区域发球线路较长,落点偏,接发球回球路线单一,若能与1号区域有效结合能创造出其不意的发球效果,故国外羽毛球混双队员在比赛中求“稳”外,还注重“变”。
在一个计算机信息技术爆炸式增长的社会,知乎校园是指可以应对大量数据的智能化体系,大量的数据在大数据时代产生,并且推动了各行各业的迅猛发展。建设智慧校园的过程中,以数据和信息的形式可以记录高校的活动和其他每个方面的内容。智慧校园时代,可以充分发挥大数据和计算机的功能,把人们带进一个智能化的体系。在怎样建设智慧校园的背景下,怎样可以更加有效地建设高校体育信息平台,是首要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树立一个意识,这个意识就是大数据时代。通过充分增强本身运用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可以发挥大数据更大的价值。
2.1.1 中外混双男运动员发球区域变化的对比分析
在羽毛球混双比赛中,当男队员发球时,男队员站在中线附近且在女队员后面,其发球路线比其他单项要长,故为了缩短发球路线,减少接发球队员的判断时间,中外混双男选手发球区域均主要集中在前场的1号区域。从表2中可见,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优秀男选手在1号区域发球率最高,场均发球为16.22个,占总数的61.36%;其次是5号区域,场均发球为8.06个,占总发球的29.58%。而国外优秀选手发球率最高也是1号区域,场均发球为13.33个,占发球总数62.26%;其次是5号、2号区域,场均发球分别为2.39个,分别占发球总数的11.35%。可见,中外混双男选手在发球区域的选择上存在着差异性,中国男选手发球至1号区域的比率较高于外国男选手,追求稳中求胜;外国男选手发球2号、5号区域的比率高于中国男选手,追求稳中求变。
表2 中外羽毛球混双男运动员发球区域统计对比一览表
2.1.2 中外混双女运动员发球区域变化的对比分析
表3 中外羽毛球混双男运动员发球区域统计对比一览表
在羽毛球混双比赛中,当女队员发球时,女队员站在男队员前面,有男队员在后面保护并在发球时已形成最佳的进攻站位,与男队员发球相比较容易些。从表3中可以看出,中国优秀女选手在1号区域发球率最高,场均发球为16.25个,占总数的67.93%;其次是5号区域,场均发球为5.25个,占总发球的21.94%。而国外优秀选手发球率最高也是1号区域,场均发球为13.33个,占发球总数49.79%;其次是4号、6号区域,场均发球均为4个,均占发球总数的14.94%。可见,中外混双女选手在发球区域的选择上存在着差异性,在1号、5号区域,中国女选手发球率高于外国女选手;在4号、6号区域,外国女选手发球率高于中国女选手。国外女队员具备较强的发球信心,多采用“以我为主”的发球战术,结合假动作(时间差)发后场4号区域,善于前后路线变化以打乱接发球者组织进攻。
发球是战术实施的开始,运动员可以有意识地通过不同种类的发球,如不同旋转、落点、速度与节奏的发球,与后续相应的战术行为相衔接,以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由于发球所具有的“主动性”、“进攻性”和“隐蔽性”的战术特征,使它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5-7]。运动员发球的得失分情况取决于运动员对发球技战术的掌握程度,直接反映着发球技战术运用的效果。
2.2.1 中外优秀混双选运动员发球得分对比分析
表4 中外羽毛球混双运动员发球得分统计对比一览表
通过统计中外优秀混双运动员的得分情况,如表4所示,中国混双选手得分率为1.07%,其中男选手得分率为0.26%,女选手得分率为0.8%;国外混双选手得分率为1.83%,其中男选手得分率为0.65%,女选手得分率为1.18%。从总体来看,羽毛球混双比赛中发球得分率偏低,男选手发球直接得分的总体低于女选手。如上数据表明中国混双选手不论男女发球直接得分均低于国外混双选手,原因是中国混双选手发球求“稳”缺“变”,而国外混双选手灵活运用“以我为主”、“发球时间的变化”、“发球线路的配合”等发球战术,采用软硬结合、长短结合、直线对角结合取得很好的发球效果。
表5 中外羽毛球混双运动员发球失分统计对比一览表
从表4与表5相比可知,羽毛球混双发球失分率高于得分率。混双由一男一女即一强一弱组成,当女选手发球男选手接发时,由于男选手上网接发能力和第四拍封网能力强,使女选手形成一种无形的心理障碍,加大了女选手的发球难度;当男选手发球时,不能像男双那样发球后立即上网封网而是兼顾控制后场,发球路线长,球飞行时间长,有利于对方接发球,若发球稍有不慎就会被对方扑压至被动状态,因此大大增加了男选手发球的难度。
通过统计中外优秀混双运动员的失分情况,如表5所示,中国混双选手失分率为4.45%,其中男选手失分率为3.10%,女选手失分率为1.34%;国外混双选手失分率为5.38%,其中男选手失分率为3.28%,女选手失分率为2.10%。中外失分率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从数据上看,外国混双选手失分率不论男女均高于中国混双选手。因为中国选手追求“稳”,故发球的失误机率小,失分率低。而外国选手突出“变”,多变的发球战术需要发球选手具备很好的心理素质和娴熟的发球技术。在国际赛事中尤其是最后决赛阶段,双方压力都很大,攻防节奏变化快,只要选手发球质量不高就会瞬间被动或失分。
1)中外混双发球区域主要集中在前场,在1、5号区域发球变化率上中国混双选手高于外国混双选手;在2号区域发球变化率上外国混双选手高于中国混双选手。在4号区域发球变化率上外国混双女选手高于中国混双女选手。可见,在发球上,中国混双选手以“稳”为主,威胁性小,外国混双选手更能突出以“我”为主、“稳”中求“变”。
2)中国混双得分率高于外国混双选手,失分率低于外国混双选手。可见中国混双选手发球稳定性高失误小,而外国混双善于追求变化,加大了发球的难度从而增加了失误率。
1)中国混双选手在发球上,要坚持以“稳”为主,加强以“我”为主,提高发球质量,利用长短结合、直线与对角结合增加发球的变化,加强突变意识。
2)国外发球变化较多,加强接发应变能力,以减少接发起高球后处于被动状态。
参考文献:
[1] 羽毛球教材编写组.少年儿童业余训练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197-201.
[2] 肖杰.羽毛球运动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117-121.
[3] 中国羽毛球教练岗位培训材料[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35-137.
[4] 程勇民.中国羽毛球男子双打技术诊断[J].中国体育科技,1995,35(6):41-43.
[5] 黄慧,周志辉.世界优秀羽毛球混合双打运动员发球技战术运用特征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3):47-48.
[6] 程丽.中外羽毛球混合双打技战术运用对比分析[D].四川:成都体育学院,2013.
[7] 黄慧. 世界优秀羽毛球混合双打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特征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学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