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峰
摘 要:教师对课堂提问的功能认识不够,问题设计不科学,提问技巧不高超,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怎样才能最大化地提高提问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有效地组织教学、完成学习目标,使课堂达到高效,以下是我在教学中有关课堂有效提问方面的一些感受。
关键词:历史课堂;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6-057-1
一、历史课堂的提问应难易适中,体现教学的启发性
如何把握住问颐的难易程度呢?一方面,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教师要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从而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不致偏难或偏易。
1.巧设问题坡度,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提问时可以在问题的难易程度上做文章,利用问题的系统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设计阶梯式的问题,这样不仅使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当堂能积极思考,而且能给他们指出攀登的途径,激励他们攀登的勇气和探究的欲望。如教《秦朝》一课时,可设计五个阶梯式问题:(1)灭六国,统一中国的王朝是什么?(2)秦始皇为维护国家统一和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3)如何评价这些措施?(4)轰轰烈烈的秦王朝仅仅过了15年就很快灭亡了,这是什么原因?(5)如何评价秦始皇?另外,课堂提问要注意辐射面,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同学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差的学生发言,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2.变一人提问为人人参与提问。教师提问、学生作答是课堂提问的一贯模式,学生没有学会“问”,而是只学会“答”,久而久之,学生丧失了“问”的权利和能力,陷入被动状态。只有当问题从学生心中自发冒出来时,才能真正实现提问的目的。让学生人人参与,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功能,让他们在主动质疑、释疑中增长知识、发展思维。
3.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就是从社会热点与生活热点入手,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设计问题,提高学习效率。比如针对台湾问题.教师可提供当前的重要材料,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加深对台湾问题的认识。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有助于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从历史的高度来把握问题。
二、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问点
1.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由此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引起其反应,吸弓其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教师根据学习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设计成由浅入深的问题链,进行诱导式提问,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及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
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历史教材的每一节内容就是学习的一个大主题,其下的每一个子目就是一个小主题。这些主题是教学的主体内容,是学习的重点。学习主题时,提问的有效性往往决定着一节课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设疑启智、联系实际、以旧促新等,科学地设计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鼓励每一个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将思维方式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改变以往课堂提问中生从师问的被动局面。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沿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
三、要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
1.表述问题的技巧。课堂提问时,学生多是要根据教师的口头提问作答,因此问题表述得是否清楚至关重要。提问的问题要准确,不能含糊。如讲到秦末农民战争时,导入新课时可以提问“秦灭六国在哪一年完成的?先后灭掉了哪六个诸侯国?”这样问,问题范围明确。若问:“秦灭六国在哪一年?灭了哪些国家?”此问在时间、空间概念上含糊不清,学生就难以回答。表述问题的语速还应适中,提问的语速,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来决定。另外,口头提问不宜句子太长,太长会使学生记不清题意,很难找到问题的核心,丧失学习的信心。
2.变换角度提问的技巧。要使学生思路广阔,提问就不能局限于一个角度,而应当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适当变换角度。按照常规思路,正面直接发问,问点显露,问题明确,学生容易回答。但如果绕道迂回,旁敲侧击,问在此而意在彼,这样含蓄生动、饶有情趣,留有思考的余地。
3.提问后的评价技巧。评价应以正面肯定为主。即使学生回答不正确,也要肯定其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精神,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如果对答错或不会答的学生进行讽刺挖苦,则只会产生负效应,损伤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影响学习积极性和师生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一定要给出明确的答案,因为学生回答可能是不完整的、分散的。学生回答是否正确,他们自己并不清楚,如果不给出明确答案,学生得到的是一种模糊的、片面的认识。因此必须结合学生的发言,明确答案,完善认识,以使学生头脑清晰,是非明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