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红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116-01
游戏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载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潜在的心理教育因素,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目前的家庭中,独生子女较多,他们大多娇生惯养,不能与他人合作;这样容易使他们形成性格上的孤僻和不合群,多开展游戏活动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克服孤僻、不合群的缺陷,这是因为游戏大都是以集体进行的,为了集体的荣誉,在游戏过程中,学生要根据游戏的需要,随时调整自己和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而做到默契配合、彼此沟通。如在“攻守堡垒、钻城门、集体登岛”等游戏中,他们受角色的支配,在集体气氛的感染下,自觉地把自己的言行与集体的利益和荣誉相联系,从而服从集体需要,维护集体利益,努力克服困难,不断提高集体主义观念。这种直接、随意、友好的气氛能使学生消除紧张的心理,学会合作,产生友爱的心理倾向,对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性格有积极的作用。
二、培养组织纪律性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持久,特别是很难控制自己的动作,课堂教学只有通过饶有兴趣的活动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而游戏正是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的有效手段。在游戏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使他们受到游戏角色的限制,自觉地遵守纪律。如在“一切行动听指挥、红绿灯、快快集合”等游戏中,教师可以按照游戏的目的和要求,给学生所扮演的角色赋予一定的意义,使他们在体验角色的过程中认识到,要取得胜利,必须遵守纪律和规则,否则就会失败:从而使他们逐步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对于游戏中学生出现的不良行为,教师要及时提出要求,给予指导和纠正,防止其蔓延。
三、培养竞争意识
小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强烈,争强好胜,渴望成功,非常喜欢竞赛性强的体育活动;而体育游戏大都具有很强竞争因素,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采用“接力比赛、跳远比赛、投准比赛”等游戏,并积极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在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输了从自身找问题,赢了也要及时地总结,使他们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从而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使他们争强好胜的欲望和平时被压抑的情绪得到积极、健康的释放,以培养他们克服困难、拼搏进取的意志品质。
四、培养创新精神
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目的是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如果长时间受教师的支配,他们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学生在主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他们的想象力会更丰富,应变能力更灵活,思维能力更活跃,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如在“造型比赛、组画接力”,等游戏中,受游戏情节的吸引,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积极地创造。而对于那些胆小怕事的学生,通过游戏可以培养他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五、陶冶情操
在游戏教学中配以音乐,通过外部表现反映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小骑兵、拍皮球”等韵律性活动中,学生能体验游戏趣味性和娱乐性,得到美的享受。此外,通过游戏还可以加强交流,协调人际关系,改变他们对周围人和事物的态度和认识,陶冶他们的情操。因此教师在组织游戏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美、鉴赏美,并在游戏的过程中分清丑与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从小养成懂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
六、治疗心理疾病
研究证明:体育游戏不仅能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增强体质;而且对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对胆小、怕事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参加障碍赛跑、跳高升级赛、跨栏跑等游戏活动,帮助他们克服各种胆怯、害怕的心理,消除心理疾病;对性格内向、孤独、怪僻的学生,则要让他们经常参加球类、拔河、接力比赛等集体性强的游戏活动,帮助他们逐渐改掉孤独、怪僻的习性;对那些遇事紧张、情绪失常的学生,要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田径等公开、激烈的游戏活动,使他们在紧张、激烈的气氛中接受考验、得到锻炼,以减小遇事紧张的毛病;对性情暴躁、感情易冲动的学生,要让他们经常参加郊游、球类、棋类等缓慢、持久的游戏活动,以调节神经系统的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使他们易燥、易冲动的缺点逐步得以改善;对情绪悲观、意志消沉、做事缺乏信心的学生,要鼓励他们经常参加简单、易学的游戏活动,帮助他们恢复勇气,树立信心。
总之,游戏教学只有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才更具生命力,课堂教学才能更完美,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炼的目的。
(责任编辑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