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富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030-01
合作学习是指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将传统学习中的师生单向交流变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项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体验了知识获取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里品质的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也存在形式化的问题,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屡有发生,有的就是对对答案,有的则是走秀表演……要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让合作学习成为学生的主动需求。那么,如何让合作学习成为学生的主动需求呢?
一、恰当把握时机
合作学习首先是为了解决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而采取的学习方式,因此,老师在课堂上需要在学生个人学习过程中遇到一时难以解决的较复杂、综合性的问题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提出一些适当的、带有挑战性的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太过简单、缺少思维空间、难以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则不适合让学生进行讨论。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探究》一节中,老师在介绍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时,把当初柳树的重量、种植几年后柳树的重量等一系列数据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去讨论“柳树重量增加了没有”“增加了多少”等问题。这样的问题很容易解决,根本没有思维的空间和讨论的必要,自然也就难以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有时需要讨论才可以解决的问题,老师又不放手合作讨论。比如在《鉴定骨的成分》这一节,学生刚接触比较难,需要实验讨论交流才能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从而获取正确的结果。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对自己的答案还不能确定,渴求讨论交流。实际上,学生彼此私下已经开始交流、相互讨论,但老师就是不允许,强调了好几次“不允许讲话”。这样不仅白白错过了学生自查自纠,主动获取知识的机会,也抑制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兴趣,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进行科学分组
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到小组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的分组,有的是按学生座位自然形成的,如四排分成四大组,有的把学生临时拉开围成圆圈。如果按照按照班级座位分组,因人数太多、前后距离太大,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实际上在课堂教学中,这么多人组成一组,讨论交流只能是一相情愿了。围成圆圈的做法,在日常教学中也有很多限制。因此,人数过少则难以形成讨论的氛围,使小组合作讨论不了了之。因此,人数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合作讨论的效果,一般4~6人为宜。二是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性格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的分工应是动态的,小组中记录员、资料员、审核员、汇报员轮流担当,避免小组内部分工不同而影响学习效果。这种轮流制度也可以在组间进行,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控制或从属地位,确保能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三、给予足够时间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让学生之间有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许多情况下的小组合作,不是学生讨论不出结果,而是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思考。往往是问题刚提出来,老师就不停的引导、启发,这样做反而干扰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在合作学习之前,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时经过独立思考仍然难以解决,这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必要、才有成效。
四、进行全面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评价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要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老师要精心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的合作学习氛围,可能老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是一个眼神,都会对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中起到鼓励作用。在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时应避免诸如“你的见解很好”“你很会动脑筋”之类的语言。因为这样的评价方式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特别是容易忽视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另一方面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在听取各小组完成对知识的总结、提炼时,老师更应该像是个引导者,引导学生逐步走向事实的真相,进而走向科学、规范。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等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奖励。
(责任编辑 易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