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 孙守增 赵跃峰
[摘要]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新世纪的蓬勃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界限,多种媒体形态相互交融,全球进入媒介融合时代。高校学报作为进行学术交流、传播最新研究成果的传统媒介,在传播策略上明显存在不足,传播影响力有限。高校学报加快体制改革,提升期刊品牌竞争力,整合资源、拓展与其他媒介的融合,强化编辑策划意识,打造数字传播平台,加强宣传和营销,是提升高校学报传播力的理想策略。
[关键词]媒介融合;高校学报;传播力;提升策略
[作者简介]张维,孙守增,赵跃峰,长安大学杂志社,长安大学出版科学研究所。
当前以数字技术为主的新媒体逐渐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的主流。与传统媒体相比,它融合了原有的各种传播形态和传播渠道,使信息充分流动和自由表达,多种媒介(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融合在一起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即媒介融合[1]。高校学报是传播学术成果的出版机构,内容形式单一、受众面窄,加上技术和制度等方面的原因,传播力低下和传播效果不佳成为当前讨论的热点。高校学报的本质是为了学术交流,传播专业领域最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如果不能进行很好的传播,其作用就难以发挥。
媒介融合为高校学报开辟了新的传播空间,将高校学报与其他媒体放在同一个平台上展示,为其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如何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提升高校学报的传播力,促进学术交流,是高校学报从业者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传播力的研究
媒介融合是当今传媒领域最深刻的变革之一,它带来的影响是多层次的。显在的影响包括社会信息传播秩序的调整、社会结构的变迁等,深层次的影响发生在思想文化和知识传承、创新领域。自美国学者普尔首次提出“媒介融合”这一概念,不乏对其概念、功能、模式的理论研究和相关实践研究,而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三网融合”背景下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终端形态融合。针对媒介融合背景下新旧媒体传播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众媒体,如媒介融合背景下广电、科技新闻传播力的提升路径,媒介融合环境下微博对新闻传播的影响等,而对于高校学报这样的小众传媒研究甚少。为此,本文从目前中国高校学报传播力现状和存在问题出发,探讨如何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拓展其传播途径,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学报的学术传播作用,提升我国学术的影响力。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学报传播力现状
媒介融合给当今中国传媒带来了发展机遇。高校学报作为发布先进科研和学术信息的媒体,以反映学校科研和教学成果等学术理论为己任,传播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但是,审视当前我国的高校学报,并没有借助媒介融合这一机遇获得很好的发展,反而处于逐渐边缘化的境地。
1.体制与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
进入21世纪,我国学术研究的大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国家加大对学术研究的投入力度,重视培养科研人才,学术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体制也发生深刻变化。近30年来,国家将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各领域逐渐走向国际化,与世界接轨,对学术研究也提出更高的期望和要求。我国学术期刊水平开始以国际学术期刊作为参照,但是高校学报的体制、定位变化少,仅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与学报数量剧增相伴的是刊发数量急剧下降,出现传播障碍。从体制上看,高校学报固守传统落后的观念,缺乏主动性和服务意识。目前中国高校学报编辑部大部隶属于所在大学,属于国家财政拨款,没有参与市场竞争,不考虑发行量和盈利能力,因此,无需顾及传播途径和传播效果。有的高校学报编辑部服务意识欠缺,学报僵化的体制、封闭的“自留地”式办刊模式成为高校学报提升传播力的障碍。
2.传播地位逐渐丧失
高校学报作为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术传播中具有较高的地位。但进入信息时代,数字化传播逐渐替代纸质媒介传播,学术传播发生革命性变化,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学报将数字传播权拱手让给诸如中国知网、万方、维普这样的大型期刊数据库。不可否认,这些数据库为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多家数据库资源的存在引起竞争。为了提升竞争力,一些数据库制作商与相当数量的高校学报签订独家出版协议,垄断数据资源,以保证论文只能在签订协议的学术资源数据库上独家发布。独家授权协议不仅限制了高校学报的良性、可持续发展,而且使得高校学报从主动变为被动,原本的传播地位逐渐丧失。对于高校学报来说,失去了在传播中的地位,意味着传播功能的缺失。如果不改变这种现状,当纸质媒体逐渐被数字化出版所取代,高校学报如何安身立命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3.传播途径有限
高校学报作为学术交流的媒介,传播周期过长,影响了科研成果的及时传播。一方面,学报失去了一部分优秀作者,继而失去优秀稿源; 另一方面,学报也将失去一些读者,传播效果每况愈下。高校学报大多是其母体单位各学科、各专业学术论文简单、生硬的拼凑,传播的信息不集中、不突出,加上其专业性较强的特点,读者面相对狭窄,传播形式比较单一,检索阅读比浏览阅读要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新媒体出现后,高校学报的传播途径突破了传统纸质期刊的传播交流,目前形成了以下三种交流渠道:(1)纸质期刊寄送交流。主要为高校学报编辑部之间的刊物交换、高校图书馆以及相关部门赠刊、本刊作者及一些审稿专家的赠刊,但是这些纸质出版物发行量普遍不大,一般为几百份,大多为免费交流,也包括少量的订阅读者用户。(2)加入大型数据库,提供读者检索阅读。经过近20年的数字化发展,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取得了丰硕成果,我国涌现出多家数字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如中国国家知识基础工程(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网、龙源数据等。考虑到可以提高论文的时效性,我国大部分高校学报加入不同的大型数据库。加入大型数据库后,学报内容与目录、封面被硬生生地割裂,论文成为一篇篇单独的论文信息,高校学报的办刊宗旨、栏目特色、编排风格等不复存在。由过去的读“刊”发展到如今的读“库”,这种信息内容传播模式使高校学报自身的影响力变小。(3)高校学报编辑部自建网站,提供免费阅读。虽然目前大部分高校学报已自建网站,但网站内容普遍简单、功能单一,有的仅停留在公告栏的功能阶段。网站内容陈旧,缺乏更新维护,而且作者、编辑和读者之间的互动性少,高校学报缺乏活力[2]。
通过以上几点可以看出,高校学报在当前环境下处于弱势地位,传播地位逐渐丧失,传播功能缺失,效果不佳。面对媒介融合的大趋势,高校学报并没有很好地把握这一机遇,众多高校学报仍然各自为战,联系和融合的较少。因此,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如何提升高校学报传播力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学报传播力的提升策略
1.加快高校学报编辑部体制改革,完善管理机制
媒介融合时代,期刊业迅猛发展,而高校学报的机制体制却相对滞后,应进一步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加快高校学报体制改革的步伐。原新闻出版总署在《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中提出了三种实施办法,明确了改革思路,即入企或者转企。在改革过程中,高校学报要结合时代背景,考虑联合办刊、集约办刊、整合办刊,要走内容专业化、办刊特色化、管理制度化的总体路线,这样高校学报在提升自身传播力时才能有良好的制度基础。
2.强化学报特色,打造专业性期刊
媒介融合时代,期刊实现品牌发展的策略之一就是期刊特色。高校学报可将常见栏目特色化,从而吸引稳定、忠实的读者。如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与陕西省文史研究馆合作的“长安学研究”栏目,创造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媒介融合背景下,学科分化越来越细,市场细分也越来越深入,媒介内容由综合性向专业性转变,而专业性媒介的传播优势日趋明显。在我国科技期刊中,专业性学术期刊更容易受到重视,而高校学报大多属于综合类期刊,很难反映出某专业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传播力必然受到限制。因此,对于有实力、有强势学科的高校,可以大力培育某一强势专业的期刊。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以长安大学具有雄厚实力的“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为主,全面反映长安大学科研实力,于2013年正式被EI数据库收录,这说明专业化是提升高校学报传播力的有利策略之一[3]。
3. 拓展传播途径,深化高校学报的网络融合度
拓展高校学报传播途径是当前提升传播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媒介融合时代,期刊网络化以高速、便捷、信息容量大等特点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传统媒介的网络延伸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大多数高校以广告型、电子版、借助数据平台型、互动网站型的形式参与到上网的行列,表面上看与网络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高校学报当务之急是网络媒介融合度的提升。首先,大力提升高校学报网站的互动性,建设互动性网站。高校学报可通过设置论坛、社区、开通微博等,在编辑、读者、作者之间建立互动平台,网站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得以提高,学报的传播力得到提升。其次,高校学报可以采取开放存取和在线优先出版的方式,这样既可以及时有效地传播学术最新成果,也可以提高作者投稿的积极性。最后,整合资源,建构高校学报数字联盟。比如组建以各省为单位的高校学报出版集团,组建专家审稿数据库,让分散的高校学报网站组合成为一个系统,使碎片化知识呈现整体化,体现集群化的优势。
在媒介融合大趋势下,高校学报要以新的眼界和姿态来迎接挑战和变革,以打造融合多种媒介形态的一体化采编和运营平台为目标,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相结合,提升高校学报的传播力,为更多的读者提供学术成果。
[1]刘结玲.媒介融合研究新进展综述[J].中国传媒科技,2013(2):1-2.
[2]米丽娟.数字时代高校学报低效传播的原因及对策[J].新闻知识,2013(6):73-75.
[3]向飒.论媒介融合下期刊品牌影响力的网络传播策略[J].出版广角,2012(8):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