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璐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孔子的“仁爱”,到墨子的“谦爱”,都说明了关爱教育的重要性。我园一直努力创建德育特色园,致力于对幼儿进行关爱教育,对如何科学、恰当地在关爱教育中对幼儿进行多元评价开展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健全关爱教育中多元评价机制,不仅能全面客观地对幼儿的关爱行为进行观察与评价,更是幼儿关爱意识建立、关爱情感培养、关爱行为形成的重要环节。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和促进关爱教育的有效开展,让幼儿在一系列活动中更好地体验爱、感受爱、给予爱。这无疑需要我们在日常教育工作中,逐步构建一套主体多元化、途径多维化、方法多样化的多元评价体系,使关爱教育中的评价更科学、简洁、有效。
幼儿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个幼儿都有各自的优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反映,而是多维度、综合能力的體现,因此,对幼儿的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借鉴幼儿发展评价的有关理论,我们根据幼儿认知、情感、行为的发展特点,具体开展以下研究: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各年龄段开展的活动研究实践中,我们发现评价主体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我们根据幼儿年龄、能力的不同,构建了“三结合”的评价网络,即教师、家长、幼儿三者相结合,围绕开展的各项关爱教育,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了评价。如在家长半日活动中,我们安排了“乘坐BRT”的情景游戏,幼儿在游戏中自主表现、形态各异,然后请教师、家长与幼儿共同针对游戏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最后通过对评价结果的汇总。我们发现小班幼儿的主观意识较强,作为评价主体,他们缺乏一定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因此在小班活动中,我们主要采用教师与家长评价的方式;而中大班幼儿客观分析及辨别是非的能力逐渐加强,因此我们采取教师、家长评价为主,幼儿评价为辅的方式开展各项评价工作。在运作过程中,三个不同的评价主体互为补充,同时并用,使评价结果更客观,评价方向一致。
二、评价途径多维化
1.在一日活动中进行评价。在每天的谈话活动、集体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中,老师应适时对孩子们的一举一动进行随机评价。在我园关爱特色的“每日一谈”活动中,孩子们积极性特别高,他们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捕捉到了许多关爱的精彩瞬间,“老师,今天我在公共汽车上,有个哥哥给我和奶奶让座的,我很感谢他!我也要向他学习”,“我觉得吕帅今天表现特别好,他一直教我搭坦克”,“老师,我昨天回家给爷爷捶背的,爸爸妈妈都表扬我了”。在每天的谈话中,孩子们对周围发生的一切都直观地发表着看法与评价,老师要在随机评价的基础上,或表扬肯定,或启发引导,鼓励幼儿大胆自评、互评,及时树立榜样。
2.在重大节日及大型主题活动中进行评价。在每年都开展的国庆节、劳动节、儿童节、重阳节、世界环境日、节水日等活动中,我们重点针对孩子的交流与交往、分享与合作等关爱行为,邀请教师与部分家长参与评价。母亲节感恩活动时,我们设计了一个小小的场景游戏,请孩子和妈妈一起参与比赛,奖品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的糖果,一个家庭只准备一颗糖,在最后享用奖品的环节中,孩子们的表现特别精彩。在类似的活动中,我们一次次地观察与评价,一次次地分析与比对,得到了不少真实准确的有效数据,看到了很多让我们感动或引发我们思考的瞬间,也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3.教师引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进行评价。通过对家长的调查问卷及与家长的沟通发现,大多数孩子“两面派”的现象非常严重,即嘴上一套做一套(能言不能行),在幼儿园是“爱心小天使”,回家就变“小皇帝”、“小公主”。因此,针对此种情况,我们设计了一张请家长参与的观察记录表,包括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热爱劳动、尊老爱幼等方面,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家庭背景差异,加强幼儿关爱行为养成教育,鼓励幼儿做个言行一致(在幼儿园、家里表现一致)的好孩子。家长对此做法非常赞同和肯定,在上学期末回收的评价表中,我们欣喜地发现80%的孩子在各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地成长与进步,更坚定了我们研究的信心。
三、评价方法多样化
在评价主体多元化与评价途径多维化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尝试运用了动态的、多样的、开放的、发展的立体评价方式,具体有量性评价(运用数学统计,收集、处理评价对象的资料,通过数量化分析和计算,对评价对象做出有价值判断评价)、随机评价(即日常活动评价,在某一具体活动常态过程中实施的评价)、全面评价(对研究对象在接受关爱教育过程中总体效果的检测与评定)、单项评价(对研究对象关爱品质的某一方面或在关爱活动中某一环节的表现的评价)、专题评价(对研究对象在参加某一具体关爱教育主题活动全过程中的表现与效果的评价)、内差评价(将关爱教育实施前后研究对象个体或群体品质表现及某一侧面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以确定其发展变化方向及程度等情况的评价)等,逐步为幼儿建立起各自的成长记录,形成档案袋评价,其中包括老师、父母、同伴和自我评价等,利用这种评价记录方法关注幼儿的发展过程,为我们研究提供了真实可信的数据和资料。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行动领域的不同,幼儿时期的关爱行为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外显性关爱行为,如扶起摔倒的小朋友,这种行为很容易观察与评价;第二类是内隐性关爱行为,如不打扰不开心的人,这种行为多以心理活动的形式予以表现,不易察觉,却体现了孩子心理的成长。在后续研究中,我们要以幼儿的发展性、多元性、差异性、过程性等原则为准则,以灵动智慧的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遵循知、情、意、行的发展规律,将关爱意识深深种入孩子们心中,这才是成功的关爱教育,我们所做的评价研究才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