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介孚
生本教育理念最初是郭思乐教授率先提出并主持开展的。生本教育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化教学相对立,生本教育的本质是帮助人学习。静待花开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学习管理者,向知识的促进者、学习的引导者转变;而学生也由传统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课棠的倾听者,向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转变。这与新课程教学理念是不相违背的。
那就意味着教学过程不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这样老师和学生的角色转换就是必然的。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主要由课堂的主导者转换为教学方向的引导者、知识的传播者和实践能力的训练者,以及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者和良好心理品质的营造者。本文的重点是学生的角色变化和老师在课堂上如何帮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
一
在生本課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处在主体地位,是课堂的主角。所以,积极推动学生主体扮演,教师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潜能的开发营造氛围、搭建舞台、提供机会,同时应该积极参与其中,为学生引领前进的方向并与学生共同成长。
(一)学生扮演主体的必要性。从国内外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理论的发展动向看,教学的中心正逐步由“教”向“学”转移。“教”的目的是“学”,“学”是“教”的发端、根据和归宿,应为“学”而“教”。因此,要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变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地位,使学生真正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扮演主体角色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客观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杜威也将教育看做学习者自身经验的改造和改组,是教学活动的活力所在、意义所在、希望所在。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没有教育的发展,教育就会是一潭死水。学生扮演主体角色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要求。教育心理学指出:人的主体性是学生身心成长和发展的原动力,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主体,教师只有调动学生主体的能动性,才能获得成功。因此,科学的教学就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理解掌握新知识、技能,并进行系统、科学的内化,达到“最近发展区”。
(二)如何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1.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使每位学生都有被尊重的感觉,有与他人平等的地位,每个人的学习和思维方式都能得到肯定,他们才能克服畏惧和羞涩的心理缺陷为自己的发展而努力。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也会因受到认可和尊重而得到发展,这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思维,使学生由教学对象变成学习主体。2.开展有效的活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活动是主体存在和发展的方式,人的主体性不是主观自生的,不是主观精神的固有属性,而是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的,活动是学生主体发展的依托。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注意活动方式和手段的多样性、内容的综合性与渗透性,尽量与生活实际贴近,采取最易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形式。3.设计有再生意义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有再生意义的教学内容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真实面貌,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对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提出以下几点要求:(1)由精深走向广博,实际要求的学习量要减少,让学生有自主空间,做到全面发展;(2)由只重理论转向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由重结果转向重结果与重过程相结合,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检验、探索和接受知识;(4)由学科独立走向学科综合、渗透,由文理分科转向文理综合。4.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保障学生主体顺利发展。考试、升学一直被人看做决定学生命运的关键,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知识掌握而不重视能力发展和人格发展的结果。虽然我们一直强调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但事实上,对学生的评价仍以分数为标准,这便养成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惰性。因此,必须建立开放的可发展的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评价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的功能,才能为学生主体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
那么,以上这些理论又是怎样在课堂上具体操作呢?我多次听取生本科示范课、公开课和亲身实践,发现为促进学生角色转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及措施。
(一)创建学习小组。小组建立的好坏与课上的展示有直接关系。如果小组建立完善,那么这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小组就能够发挥最大作用。相反,小组交流与展示就没有价值、没有意义。所以首先要创建学习小组。
(二)高度关注师生、生生互动,关注交流与展示成效。让学生经历知识建构过程。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交流、积极展示。展示的主要形式有:A.个人展示;B.小组展示;C.小组与个人展示相结合。
(三)研究设计“前置性作业”,探究生本教育课堂一般流程。课前精心设计前置性作业。课上采用“独学—对学—组学—群学”的教学流程,关注学生的质疑能力。课后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恰当呈现并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科学设计前置性作业还有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设计才能体现简单、开放、根本?开展小组学习还有许多课题有待破解,如自主学习途径与方法,合作交流的有效性的提高,质疑答疑能力的培养,多元评价的建立,等等。新课改才刚刚起步,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关系与定位需要我们继续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