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超声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

2014-09-17 07:11蒋柏枫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24期
关键词:诊断

蒋柏枫

[摘要] 目的 通过颈动脉超声和冠脉造影对粥样板块和颈动脉硬化级别对比,探讨颈动脉超声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且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患者108例,另选3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研究。收集冠脉造影检查数据,并对所有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粥样斑块数量、颈动脉硬化级别、IMT。 结果 两种检查粥样斑块数量、颈动脉硬化级别同组间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组别同种检查粥样斑块数量、颈动脉硬化级别对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冠脉造影检查为金标准,颈动脉超声诊断IMT敏感度为86.58%,特异性为61.54%,诊断符合率为80.56%;颈动脉超声诊断粥样斑块敏感度为89.66%,特异性为57.14%,诊断符合率为83.33%。 结论 颈动脉超声可作为临床预测冠心病检查,缺乏数据依据,应加强两者间数据关系研究,以提高确诊率,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定可作为无创、准确的冠心病检查方法。

[关键词] 颈动脉超声;冠脉造影;诊断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4-0137-03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一种,临床诊断“金标准”为冠状动脉造影,此检查具有一定局限性,在有创、随访中不能重复使用,对冠状动脉血管壁评估差等。动脉粥样硬化为全身性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后颈总动脉也可发生硬化,且病理基础相同,为区分冠心病和非冠心病奠定基础[1]。超声检查具有操作简便、无创、可反复检查等,成为临床常用检查方法。为预测颈动脉超声检查在预测冠心病中的价值,本文特对我院收治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间住院且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108例,男60例,女48例,年龄43~80岁,平均(60.14±6.33)岁。排除心肌梗死、冠脉支架、搭桥术术后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等患者。另选择来院体检健康且年龄相仿者30例进行对比研究。经院方同意进行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经研究说明,均愿意参加本研究。两组年龄、性别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冠脉造影数据获取 收集所有患者病例,取冠脉造影报告单进行统计,记录患者是否存在粥样板块及斑块数量。

1.2.2 颈总动脉超声检查 所有患者均均以美国GE公司生产的VIVID 7 Dimension型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受检者仰卧于诊断床上,头部向检查区对侧扭转,以充分保留检查区,检查医师立于患者右侧,以10~12 MHz探头从锁骨内侧端查找颈动脉起始部。明确后顺颈总动脉走向向上逐节观察是否存在粥样硬化斑块、斑块数量,并详细记录。于颈动脉窦下1 cm处或颈动脉近端距分叉4 cm处动脉后壁进行定位,测量颈动脉内膜面前缘至中膜-外膜面前缘垂直距离,即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如此处恰有粥样板块,应以粥样板块边缘平整处测量。

1.3 判断标准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以IMT厚度评定,IMT≥1.0 mm为异常,具体评分为:IMT厚度1.0 mm~1.2 mm为1分,局部突出颈动脉管腔,未影响血液流动;IMT厚度达1.3 mm以上,局部突出颈动脉管腔,未影响血液流动为2分;IMT厚度达1.3 mm以上,伴有颈动脉狭窄50%以下为3分;IMT厚度达1.3 mm以上,伴有颈动脉狭窄50%以上为4分;完全闭塞为5分[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8.0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两两对比采用Ridit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检查方法结果对比

经资料分析发现,颈动脉超声与动脉造影在不同组别及项目方面对比,均存在差异显著(P<0.05);均以多支病变颈动脉硬化得分及斑块数量最高。两种不同检查同组同项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颈总动脉超声检查效果

以冠脉造影检查为金标准,颈动脉超声IMT及斑块中阳性冠脉造影证实阳性、阴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性冠脉造影证实阳性、阴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颈动脉超声诊断IMT敏感度为86.58%,特异性为61.54%,诊断符合率为80.56%;颈动脉超声诊断粥样斑块敏感度为89.66%,特异性为57.14%,诊断符合率为83.33%。

3讨论

冠心病发病基础为冠状动脉内膜-中膜大量脂质及泡沫细胞积聚,致使胶原细胞、平滑肌细胞过度增生等一系列病理变化,最终形成粥样斑块,使冠脉管壁增厚、管径狭窄、弹性降低、阻力增大[3,4]。典型临床表现早期仅以3~5 min胸前区疼痛或不适等为主,逐渐加重可导致心肌梗死,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相关统计显示[5],无任何症状冠心病事件约为冠心病总发生率1/3,且冠脉狭窄程度≥70%发生冠心病事件发生率仅为1/6以下。故于亚临床冠心病状态下识别意义重大。

早期确诊并给予治疗,可有效降低心绞痛发生频率、减慢粥样斑块发展速度、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及病死率。目前,可用于确诊冠心病的临床检查有冠脉造影和心导管检查,但均为介入性操作,具有费用高、有创、辐射损伤等多方面弊端,对重复性检查影响严重,对检测治疗效果能力不足,且设备及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均限制了其在基层的发展[6]。随着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寻找可重复、无创、准确预测或判定冠心病检查方法是各学者关注焦点。

粥样斑块为动脉粥样硬化标志物,一旦出现,则表明全身中、大动脉均有粥样硬化。颈总动脉是人体最浅表动脉,易于检测,称为动脉硬化检查“窗口”[7,8]。超声检查是临床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从20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已由以往的灰阶超声发展为彩色高频超声,从单一解剖关系辨别发展为结构、层次检测,具有形象直观、实时成像等优点,最大优点为无创、安全、操作简单及重复性好,为基层广泛开展奠定基础。

本组研究显示,颈动脉超声检查与冠脉造影检查对同组别受检者粥样斑块检出数及硬化级别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不同组别粥样斑块检出数及硬化级别对比,差异显著(P<0.05)。可见,两种检查均可有效评定动脉硬化程度,检出粥样斑块,但仅能预测,不能确定冠脉粥样硬化程度及风险。同时也可以证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脉粥样硬化具有相关性,呈正相关。张义红等[9]研究结果显示,98例冠心病患者经颈动脉超声检查,57例提示粥样斑块形成患者中11例冠脉造影检查正常;41例无粥样斑块形成患者中5例提示冠脉粥样硬化,17例为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与本研究结果相符。同时本组以冠脉造影检查为金标准,颈动脉超声诊断IMT敏感度为86.58%,特异性为61.54%,诊断符合率为80.56%;颈动脉超声诊断粥样斑块敏感度为89.66%,特异性为57.14%,诊断符合率为83.33%,再次说明颈动脉超声检查不能完全确诊冠心病。朱思平等[10]以超声检查颈动脉IMT及粥样斑块面积、最长径、最大厚度等与冠脉造影数据研究发现,斑块的最大长度及斑块的总长径、总面积均可作为预测冠心病指标,但仍不能准确评估冠心病。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颈动脉超声预测冠心病价值肯定,可依据颈动脉IMT、粥样斑块数量及粥样斑块具体数据进行预测。但到目前为止,尚无确切资料或最优组合数据准确判断冠心病程度及发病风险,仍应以介入性检查为诊断标准,对高危人群且IMT≥1.0 mm、粥样斑块形成患者,建议行介入性检查,同时应进一步研究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状动脉粥样板块间联系,特别是两者间数据关系,以更准确地判断或预测冠心病程度及发病风险,降低或避免冠心病不良结局的发生[11,12]。

综上所述,颈动脉超声可作为临床预测冠心病检查,缺乏数据依据,应加强两者间数据关系研究,以提高确诊率,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定可作为无创、准确的冠心病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琦武,钟继明,黄学成. 颈动脉中膜厚度及踝臂指数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2):2747-2749.

[2] 赵平,常培叶,刘喜,等. 颈动脉超声检查预测冠状动脉硬化的价值[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3,22(1):71-73.

[3] 卢艳明. 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与老年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3):3073-3074.

[4] 郑勇. 颈动脉超声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8): 4576-4577.

[5] 吴梓芳,许军丽. 超声检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相关性的研究[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4):148-149.

[6] 赵昶,冯妍,秦淮,等. 超声诊断对颈动脉硬化斑块及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预测价值[J]. 中国医药,2013,8(6): 756-757,760.

[7] 王生勇,邓又斌. 颈动脉超声在冠状动脉心脏病患者检查中的诊断价值[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2,14(6): 429-430.

[8] 岳双梅,原永利,赵承向. 146例冠状动脉造影与颈动脉超声相关性回顾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2013,42(17): 1010-1011.

[9] 张义红,田青. 颈动脉彩超预测冠心病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关系探讨[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1):156-157.

[10] 朱思平,林红军. 颈动脉超声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研究[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3(5):676-678.

[11] 杜宏伟,何耀颈.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2012,7(6): 782-784.

[12] 刘赟,汪宏. 颈动脉超声、血浆内脂素及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联合检测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2,23(5):350-352.

(收稿日期:2014-03-10)

猜你喜欢
诊断
智能变电站设备诊断与状态监测技术研究
针对代谢标志物的分子探针设计与合成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法医尸检中生前伤检验的研究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
PLC在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