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城市建设的审美误区

2014-09-17 23:59曲树元
世纪桥 2014年8期
关键词:审美意识误区

曲树元

摘要:中国的城市建设在很多方面走入误区。如果不尽快走出误区,势必在今后的大规模城市规划建设中严重影响到我国城市建设质量。我国城市建设的主要误区蔑视自然蔑视历史蔑视美。如果不去制止这种运动,那么中国的土地将受到极大地浪费和糟蹋,大有不可逆转之势。根深蒂固的“几种意识”是城建走入误区的主要原因。小农意识,赶超意识,错误的审美意识。

关键词:误区;小农意识;赶超意识;审美意识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正面临着更快更大规模的发展。但是纵观中国城市建设过程,在肯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城市建设在很多方面走入误区。如果不尽快走出误区,势必在今后的大规模城市规划建设中严重影响到我国城市建设质量。

一、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的主要误区

(一)蔑视自然

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的第一原则应该是尊重自然。而现在城市设计不尊重自然的现象很多,本来美丽的山林,却被无知地平掉了;本来非常动人的河流,却被残忍地裁弯取直,水泥灌底护衬,变成了人工河渠;好端端的粮田,一夜之间就被大笔一挥地划为开发区,然后又被撂荒。南方的城市非要建设极地馆,北方的城市非要建一个南国风情园。这实际上就是违背了天地和自然,天地给你的东西你没有好好利用起来,所以城市就没有特色。

(二)蔑视历史

任何一个城市,从形成到发展,都有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伴随这一过程的必定会有大量的文化遗迹。但是在现阶段的旧城改造过程中,蕴涵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大量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历史文化街等遭到了严重破坏。这种破坏包括两种情况,其一是实体上的破坏即扒倒毁掉。其二是保护性破坏即把残破的古迹建筑修旧如新,使之变成了假古董,这种破坏更为普遍,如北京正阳门的修复。

近些年来,国人对发展如饥似渴,中国几乎所有城市的景观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难以计数的有价值以及尚未来得及认识其价值的街区、建筑构成的独特的城市景观几乎是转眼之间就土崩瓦解了。对于每一座城市,我们都坚信它有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灵魂所在。这个灵魂,是当地人和自然共处千百年后沉淀出来的精神。要停一停拆迁和建设的脚步,让历史在城市中延续。

(三)蔑视美

“千城一面”。城市规划在我国属于新兴行业,可是这些行业出现以后,并没有阻止“千城一面”的继续疯狂。几十年来,城市慢慢向周围扩张,旧城改造得轰轰烈烈,制造出崭新的城市,特色只有一个——千城一面。引进各种西方建筑元素的、说不清流派道不清风格的建筑被嫁接在中国大地上,再冠以洋名,什么“英伦三岛”、“塞纳花园”。南方北方的城市一样,东部西部的城市也一样。这样城市也就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罗列,“千楼一面、整齐划一”。不少城市街道两侧的建筑整齐划一,建筑群是一座建筑复制品的组合。不少城市要求商业街上的广告牌要统一尺寸,统一颜色,统一字体。

二、出现以上情况的主要原因

新的造城运动是一种粗暴而丑陋的态度,并没有把自然放在眼里,没有把历史放在眼里,忽视城市的审美诉求。如果不去制止这种运动,那么中国的土地将受到极大地浪费和糟蹋,大有不可逆转之势。笔者认为,根深蒂固的“几种意识”是城建走入误区的主要原因。

(一)小农意识

作为小农经济背景下产生的和适应于小农经济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小农意识本身并不应被褒贬,但小农意识支配下的城市建设却祸害非浅。一是庄稼意识:只种庄稼、不种杂草;只有奇花异木是应栽培和维护的,对外国引进的草种视为“庄稼”(非自然非本土的),而对当地最具有特色的物种视为“杂草”(自然的本土的),其实这些当地草种是最具有适应能力和繁衍能力,因而最具有生态价值。二是好农人意识:勤于除草施肥,精耕细作,刻意于农艺之美。用花草堆成龙凤宝塔等形状在特定场合,为特定目的限量做做本无可非议,但在大街上、广场上大行其道,未免令人啼笑皆非。三是泥土意识:追求光亮和铺装的广场,摆脱与农作、农民紧密相联的“泥土”。瓷砖的泛滥使中国地域文化景观的多样性消失殆尽。而“土”恰恰是最具有生机和最为人所需要的。

原来是这样的杂草丛生(小农意识看不得杂草丛生),茂密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河流现在就变成了虚假的河道。原来是这样的杂草杂灌丛生的,那是真正美的生态的,我们现在都失去了。这是个非常悲惨的改变。我们的后代出不了诗人,出不了画家,为什么?他没有诗的源流,没有画的源流。这河流都变成水泥渠道了。长江、钱塘江,二十米高的水泥防洪堤岸,哪有诗情画意。好端端的一条钱塘江、汉江、松花江、长江、甚至海南省的大小江河,做了拦水坝已是大错特错,为什么两岸还非得要用水泥把它们捆绑起来?

(二)赶超意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古人没有实现的理想,由于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力增强而有了变为现实的可能。过去闭关锁国而今睁眼看世界之后才发现我们全面落后了,包括城市建设领域。于是急起直追。过去经济建设要赶英超美,如今城市建设虽然没有这类直白的口号,但不少城市也提出诸如建成什么什么现代化大都市的目标。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赶超就容易粗制滥造,出现短期行为而没有前瞻性;赶超就容易产生政绩意识和GDP 意识。

在城市建设中,缺乏前瞻性的事例很多。比如,2012年夏季出现在北京等地的城市内涝与地下排水设施规划与设计缺乏前瞻性和长远性有直接关系。目前交通拥挤几乎成为每个城市的通病,这除了与中国汽车业的迅速发展分不开,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在城市规划中缺乏前瞻性。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私家车的普及率提高,城市中道路的数量和宽度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行路难的现象突出显现出来。在许多旧城区中,人口密度大、公共设施缺乏、户外活动空间有限,公众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严重影响了城市居住生活质量。这一切都与在城市规划中缺乏前瞻性有关,没有在近期或是较长一段时期内给建设留有一定发展空间,导致了大量的拆迁现象。

在城建中,建设能带来GDP,拆迁也能带来GDP。用GDP一根指挥棒去考核官员,必然会催生不正确的政绩观。发展不一定就是建设,进步不一定就是增加GDP,现代化不一定是盖高楼大厦。目前以GDP论英雄是个通病, GDP是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和政绩,带来财富和升迁。但是,GDP首要的问题是质量重于数量。

(三)错误的审美意识

不接受残缺美。中国城建过程中拆迁大量的古建筑和旧街道,大量制造修复假古董,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人的观念中普遍不接受残缺美。

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当国人欧洲文明象征之一——古帕台农神庙遗迹时,许多人对这神庙为什么没有“修整一下”颇感不解。似乎这“残破”的景象与盛大隆重的奥运会不太相称。中国人“尊圆满,厌残缺”,喜欢“破旧立新”。城市中旧建筑旧街道看着碍眼,看着丑陋,于是必拆之而后快。这是一种传统的来自于中国文化根当中的不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一件古董,如果没有岁月留下的痕迹——残缺,反而减弱了历史感的魅力。如果是残缺的,总会给人“不完整”的“遗憾”,会激发起观赏者的联想和想象,揣摩那残缺的部分究竟是什么样,这就是残缺的独特魅力。

正因为中国人“尊圆满,厌残缺”,在城市改造、开发旅游资源方面,重修重建“古迹(假古迹)”的思维理念在中国人中还有很大市场。重修正阳门、重修岳阳楼、“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所以,要制止城市建设“破旧立新”,蔑视历史的现象,得改变审美观念和意识,提高审美水平。

不讲究形式美。在美学上,讲究形式美,有几条形式美法则,其中有一条叫做“多样统一”。 中国的城市新建设越来越千篇一律,再找不到那种地方的城市特色。建筑风格整体上因楼群的密集很壮观,但每一栋楼没有建筑艺术。中国浪费了制造世界建筑艺术奇迹百年一遇的良机。宏观层面上“千城一面”,微观层面“千楼一面整齐划一”都不符合形式美法则。城市建设要有特色,只有中国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本土的才是全球的。中国的城市要有中国特色。为什么世人一看到凯旋门就知道是法国、一看到悉尼歌剧院就知道是澳大利亚、一看到白宫就知道是美国呢?因为这就是他们这些国度的建筑的特色标志和文化符号。500多年来,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宫殿所构成的独特景观连同红墙、四合院、胡同……,几乎让所有目睹它的人一辈子也忘不了,这就是特色,也叫地域性。它是和当地的风土、历史紧密相连的。城市建筑也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在城市建设中应该努力发掘与继承民族化的传统,需要在借鉴外国城市建设的长处的同时,守住当地的风土和民族历史的根,建构具有个性的城市景观。“千楼一面整齐划一”,造成单调呆板死气沉沉的景观。城市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试想如果乐曲当中只一个音调还叫乐曲吗?

在发达国家,艺术家在城市建设中是代表民意审美的重要一环,艺术家手中握着投票权和否决权。但在中国,也讨论过“艺术家批准机制”,现在基本上没有进展。因为公共审美启蒙没有什么进展。

世界加快了全球化的步伐,中国社会也加快了城市化的脚步,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历史观和自然观。城市建设必须稳妥切实,必须有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有科学指导和专家意见,要有民众参与。在城市建设中,要反对一味以整齐为美以欧化为美以新为美的审美追求,提倡注重城市建设的本土化和个性化;反对一味破旧立新的建设思路,提倡文物保护、善待历史善待自然的意识。城市建设不是匆忙赶火车而是画画,要慢下来或者暂时停下来,欣赏,品味,反思。

[责任编辑:胡 悦]

猜你喜欢
审美意识误区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浅谈情感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及表达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于坚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识价值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