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在这片星空

2014-09-16 11:58
教育 2014年25期
关键词:夫妻学校老师

农村教师收入低、保障差,生活质量多年没有明显提升。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选择坚守在乡村学校,用燃烧的生命,为一代又一代山村儿童传递文化的火炬。2001年开始撤点并校统计显示:当时中国有800万乡村教师。到2013年,撤并了30多万所小学,减少农村教师上百万人。

星空下的灿烂

2001年,古井村村小唯一的教师李宝库,教村里4个调皮的学生。因贫病交加,猝死在教师岗位上。临死前,他提前给4个孩子讲了牛顿三大定律。此时两个跨越河系的宇宙文明正在进行年深日久的星际战争。他们决定,把银河系地球一端的边缘地带作为他们之间战争的缓冲带,在这一区域中,只有那些发展出5级文明的星球不会被摧毁。为了评定地球生命的发展程度,4个孩子被带上了飞碟。在失重条件下,孩子们领悟了老师教的牛顿三大定律,从而连续答出了碳基外星人出的三道物理测试题。终于,碳基人考官做出了结论:在进化到记忆遗传阶段的宇宙文明中,教师这个职业已经消失了上万银河年,而地球人类仍然保有这个伟大的职业,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文明,应当予以保留……

以上内容是当代中国科幻大师刘慈欣唯一的软科幻作品《乡村教师》的故事梗概。

一向以“硬科幻”著称的刘慈欣,把自己唯一的“软科幻”作品献给了坚守乡村的教师。这篇小说《乡村教师》发表在2001年1月号的《科幻世界》杂志,并被《2001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收录。同年,中国开始撤点并校,大批乡村教师被分流。撤点并校的后果之一,就是增加了偏远乡村孩子上学的难度,原本致力于提升义务教育整体质量的政策走偏了。在2012年,这一政策被正式叫停。这使得今天仍然坚守在岗位上的乡村教师,尤其值得敬佩。

提到这篇小说,是因为,忽左忽右、时进时退的官方文件,终将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这篇肯定坚守乡村教师的作用和地位的科幻小说,则在今后的每一年,仍能被众多青少年阅读。 “我以前总觉得工作就是为了赚钱,但经历了这么多事情,我觉得给孩子们教授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比我自己赚钱更有意义。我留下来,是为了让他们能走出大山。”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马尔洋乡寄宿小学校长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这样说。

“我留在茶寨,孩子们就快乐,以后他们也会幸福。没有运动场所,没有电,没有讲台,我们依然唱歌,用笑声、歌声表达我们的快乐。”湖南省凤凰县禾库学区茶寨小学80后教师吴金成想到自己一走,茶寨的40多个孩子就可能失学,最终还是放弃了外出赚钱的机会。他说:“有人不理解,我却很快乐。山村孩子有好前程,山村有好面貌,山民过上好日子,自己能当个好老师。付出有回报,所有的忙碌和艰辛都值。”

正是这赤子般的爱,让他们选择了坚守,不为其他诱惑所动。正是他们的存在,保证了华夏文明在这片广阔疆域存续和发展。

黑龙江省同江市乐业镇中心校教师高艳萍认为:“死人与活人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一口气。而活人与活人的差别在于有没有精神,有没有激情,有没有理想。”一个乡村教师,如果不是因为有教育理想,是不可能多年坚守岗位的。在一线从事教育工作的大多数是普通教师,在工作和生活当中,总会被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困扰。刚毕业时,多数人对工作、事业都激情满怀,但天长日久,经历了太多的无奈之后,现实无时无刻不告诉每位乡村教师:这只是谋生的一种手段,把工作当成事业的理想就会渐渐淡薄。对此,高艳萍有着亲身感受。她经常思索:我的目标在哪里?我往哪个方向努力?每天重复地生活、工作,又有什么意义呢?工作状态,有多种:沉重地工作、麻木地工作、平庸地工作、快乐地工作。无论选择哪种工作态度都直接反映自己的教育理想。一个真正拥有教育理想的教师,才能有一颗博爱、善良的心,才能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在艰苦、平淡的乡村教师岗位上,多年坚守不动摇。

在成就事业中实现价值

为什么这种爱在城市的喧嚣中不大凸显,却在众多平凡的乡村老师身上绽放?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告诉我们:只因他们放下了自我,用自己整个人生成就了教育事业的他们以自身的一言一行,向学生献出无私的爱。在这爱的给予中,他们显现了自我的价值。

2014年,《教育部关于评选2014年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的通知》要求,评选推荐要坚持向基层和教学一线教师倾斜,尤其要向条件艰苦的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倾斜,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倾斜,向中小学班主任、高校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倾斜。县镇以下(不含县镇)的乡村中小学教师应占本地区推荐总名额的35%以上(京津沪占本地区推荐总名额的15%左右)。

为了吸引大学毕业生从事乡村教师工作,也为了提升乡村教师的个人生命体验,教育部还在2010年发文规定:开展留任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项目。符合条件的特岗教师自愿报名,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并公示,由培养学校复试,择优录取。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培养任务由36所高等学校承担。这一举措,为广大乡村教师的学业深造、本领提升搭建了平台。

师德:永恒动力

对于乡村教师来说,坚守岗位,只是他们的行为底线。作为拥有教育理想的教师,他们时刻倾注在岗位上的,是全社会一致推崇的师德。

在当今价值多元的信息化时代,教育这片净土有时也会被龌龊玷污。少数教师利欲熏心,师德“红”线也荡然无存。乡村学校艰苦单调的生活,让一部分没有理想的教师堕落。部分品质恶劣的教师严重损坏师德师风的刑事案件,对一些家庭及学生造成的严重伤害,令全社会感到愤慨。2013年以来,众多坚守在乡村的教师集体呼吁,守住师德,以德育人,以德获“得”。

姚家山甫小学位于山东省高密市西北角,现有在校生50人左右,只开设了一二年级的课程。2012年前,校内的所有房屋都建在上世纪80年代初,冬天进风,夏天漏雨。周边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条件非常简陋。多年来,很多教师怀着一腔热情来到这里,但面对艰苦的条件都很难坚持长久,一个个相继离去。只有两位教师执著地坚持了下来,这就是刘相彪和他的妻子刘瑞梅。在近30年的时间里,学校里的教职工只有他们夫妻两个,因此,当地群众亲切地称这所小学为“夫妻学校”。endprint

这所小学只有4间教室,两间是小学,另外两间是幼儿园教室。学校距离高密市里大约70里地,是高密市的最西边,很偏远。二年级的吴越学习成绩优秀。说到自己的老师,他兴奋地说:“老师讲课可生动了,老师写的字也特别好。我们都喜欢听老师讲课。”吴越用稚嫩的童声骄傲地告诉记者:“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让老师失望。”家长徐学文表示,附近两个村子的人都很感谢刘相彪夫妻,“有一次我的孩子听说他们要调走,回家就哭,一个劲地让我去学校劝他们别走。”说起夫妻两人的教学,村里的家长都异口同声地说:“孩子交给他们,我们放心。”

上世纪80年代初,20多岁的刘相彪和刘瑞梅一起来到姚家山甫小学任教。“我们来的时候,学校的房子就塌了两间了。”当时的小学正面临对“黑屋子、土台子”的综合改造,他们既要忙着给学生上课,又要帮学校收购当地群众拉来的坟砖、棺材板等,利用这些便宜的物资,校内原有的“土打墙”房屋全部建成了砖瓦结构的新校舍。“坟砖便宜,很多村民都挖了坟砖卖给学校,这样才有了这间房子。”虽然办公室简陋,但刘校长不在乎,让他高兴的就是孩子们有了新教室。“2012年校舍改造前,我们一直很担心房子会塌。现在心踏实了。”1985年,刘相彪和刘瑞梅结婚后,看到学校里人手不够,为了更好地辅导学生,同时也便于帮学校干些杂活,就开始了吃住在学校,“以校为家”。

刘瑞梅表示:“没觉得苦,跟孩子一起久了,有了感情了,孩子们都很好,学习刻苦,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孩子差。我觉得很开心,也从来没觉得后悔。”

由于学校经费少,刘校长几乎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校园里的杂草是他除的,校园墙上的励志词是他写的,屋子坏了是他踩着梯子修的,厕所堵了他自己去掏粪坑……从到姚家山甫小学任教以来,刘相彪夫妇几乎没有休过假。为了照顾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常年在课后义务辅导,经常连节假日、星期天都搭进去。去过他们家的人经常看到感人的一幕:夫妻中有一个人正拉着风箱做饭,身子却转过来,耐心地为学生讲解着功课,火烧到了外面都没察觉。

夫妻二人的家,是校内唯一没有经过改造的危房。家里最高档的电器是一台电视机,室内天线挑在一根木杆上,只有一人多高,靠一个老式木橱的抽屉夹着才能不倾倒。收的节目只有4个频道。为了节省学校的电费,他们用普通农家的大锅做饭,厨房只有5平方米,里面连煤气灶盘都没有。平时,他们在办公室前的空地里种些蔬菜,采摘后经过简单的烹饪,就成了他们日常的美味佳肴。

学校也曾经来过新教师,但因为条件太苦了,这些教师都陆续离开了,最短的只在学校待了3个月。自从2001年以后,这所偏僻的小学就再也没有老师愿意走进来了。从此,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夫妻学校”。

30年间,他们教出1000多名学生,其中考入大学的达300多人。如今,他们教过的学生很多都已为人父母,这些学生的孩子很多又在这里念书。这对夫妻教学能手,曾引起很多学校的关注 。2001年,一个镇小学的校长曾多次找到他,诚意邀请夫妻二人到自己的学校任教,同时许下诸多优惠条件。可是,考虑到自己走了后没有老师愿意来,夫妻二人最终婉言谢绝了。30年间,对这样的诱惑,他们不知回绝了多少次。想到自己如果走了,两个村的孩子就要到5里以外的学校上学,将给他们的父母带来很大的不便,而且坐校车每年一千多,费用太高。“如果我们走了,孩子谁来管呢?”他们说:只要身体允许,愿意在这里一直教下去。endprint

这所小学只有4间教室,两间是小学,另外两间是幼儿园教室。学校距离高密市里大约70里地,是高密市的最西边,很偏远。二年级的吴越学习成绩优秀。说到自己的老师,他兴奋地说:“老师讲课可生动了,老师写的字也特别好。我们都喜欢听老师讲课。”吴越用稚嫩的童声骄傲地告诉记者:“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让老师失望。”家长徐学文表示,附近两个村子的人都很感谢刘相彪夫妻,“有一次我的孩子听说他们要调走,回家就哭,一个劲地让我去学校劝他们别走。”说起夫妻两人的教学,村里的家长都异口同声地说:“孩子交给他们,我们放心。”

上世纪80年代初,20多岁的刘相彪和刘瑞梅一起来到姚家山甫小学任教。“我们来的时候,学校的房子就塌了两间了。”当时的小学正面临对“黑屋子、土台子”的综合改造,他们既要忙着给学生上课,又要帮学校收购当地群众拉来的坟砖、棺材板等,利用这些便宜的物资,校内原有的“土打墙”房屋全部建成了砖瓦结构的新校舍。“坟砖便宜,很多村民都挖了坟砖卖给学校,这样才有了这间房子。”虽然办公室简陋,但刘校长不在乎,让他高兴的就是孩子们有了新教室。“2012年校舍改造前,我们一直很担心房子会塌。现在心踏实了。”1985年,刘相彪和刘瑞梅结婚后,看到学校里人手不够,为了更好地辅导学生,同时也便于帮学校干些杂活,就开始了吃住在学校,“以校为家”。

刘瑞梅表示:“没觉得苦,跟孩子一起久了,有了感情了,孩子们都很好,学习刻苦,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孩子差。我觉得很开心,也从来没觉得后悔。”

由于学校经费少,刘校长几乎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校园里的杂草是他除的,校园墙上的励志词是他写的,屋子坏了是他踩着梯子修的,厕所堵了他自己去掏粪坑……从到姚家山甫小学任教以来,刘相彪夫妇几乎没有休过假。为了照顾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常年在课后义务辅导,经常连节假日、星期天都搭进去。去过他们家的人经常看到感人的一幕:夫妻中有一个人正拉着风箱做饭,身子却转过来,耐心地为学生讲解着功课,火烧到了外面都没察觉。

夫妻二人的家,是校内唯一没有经过改造的危房。家里最高档的电器是一台电视机,室内天线挑在一根木杆上,只有一人多高,靠一个老式木橱的抽屉夹着才能不倾倒。收的节目只有4个频道。为了节省学校的电费,他们用普通农家的大锅做饭,厨房只有5平方米,里面连煤气灶盘都没有。平时,他们在办公室前的空地里种些蔬菜,采摘后经过简单的烹饪,就成了他们日常的美味佳肴。

学校也曾经来过新教师,但因为条件太苦了,这些教师都陆续离开了,最短的只在学校待了3个月。自从2001年以后,这所偏僻的小学就再也没有老师愿意走进来了。从此,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夫妻学校”。

30年间,他们教出1000多名学生,其中考入大学的达300多人。如今,他们教过的学生很多都已为人父母,这些学生的孩子很多又在这里念书。这对夫妻教学能手,曾引起很多学校的关注 。2001年,一个镇小学的校长曾多次找到他,诚意邀请夫妻二人到自己的学校任教,同时许下诸多优惠条件。可是,考虑到自己走了后没有老师愿意来,夫妻二人最终婉言谢绝了。30年间,对这样的诱惑,他们不知回绝了多少次。想到自己如果走了,两个村的孩子就要到5里以外的学校上学,将给他们的父母带来很大的不便,而且坐校车每年一千多,费用太高。“如果我们走了,孩子谁来管呢?”他们说:只要身体允许,愿意在这里一直教下去。endprint

这所小学只有4间教室,两间是小学,另外两间是幼儿园教室。学校距离高密市里大约70里地,是高密市的最西边,很偏远。二年级的吴越学习成绩优秀。说到自己的老师,他兴奋地说:“老师讲课可生动了,老师写的字也特别好。我们都喜欢听老师讲课。”吴越用稚嫩的童声骄傲地告诉记者:“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让老师失望。”家长徐学文表示,附近两个村子的人都很感谢刘相彪夫妻,“有一次我的孩子听说他们要调走,回家就哭,一个劲地让我去学校劝他们别走。”说起夫妻两人的教学,村里的家长都异口同声地说:“孩子交给他们,我们放心。”

上世纪80年代初,20多岁的刘相彪和刘瑞梅一起来到姚家山甫小学任教。“我们来的时候,学校的房子就塌了两间了。”当时的小学正面临对“黑屋子、土台子”的综合改造,他们既要忙着给学生上课,又要帮学校收购当地群众拉来的坟砖、棺材板等,利用这些便宜的物资,校内原有的“土打墙”房屋全部建成了砖瓦结构的新校舍。“坟砖便宜,很多村民都挖了坟砖卖给学校,这样才有了这间房子。”虽然办公室简陋,但刘校长不在乎,让他高兴的就是孩子们有了新教室。“2012年校舍改造前,我们一直很担心房子会塌。现在心踏实了。”1985年,刘相彪和刘瑞梅结婚后,看到学校里人手不够,为了更好地辅导学生,同时也便于帮学校干些杂活,就开始了吃住在学校,“以校为家”。

刘瑞梅表示:“没觉得苦,跟孩子一起久了,有了感情了,孩子们都很好,学习刻苦,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孩子差。我觉得很开心,也从来没觉得后悔。”

由于学校经费少,刘校长几乎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校园里的杂草是他除的,校园墙上的励志词是他写的,屋子坏了是他踩着梯子修的,厕所堵了他自己去掏粪坑……从到姚家山甫小学任教以来,刘相彪夫妇几乎没有休过假。为了照顾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常年在课后义务辅导,经常连节假日、星期天都搭进去。去过他们家的人经常看到感人的一幕:夫妻中有一个人正拉着风箱做饭,身子却转过来,耐心地为学生讲解着功课,火烧到了外面都没察觉。

夫妻二人的家,是校内唯一没有经过改造的危房。家里最高档的电器是一台电视机,室内天线挑在一根木杆上,只有一人多高,靠一个老式木橱的抽屉夹着才能不倾倒。收的节目只有4个频道。为了节省学校的电费,他们用普通农家的大锅做饭,厨房只有5平方米,里面连煤气灶盘都没有。平时,他们在办公室前的空地里种些蔬菜,采摘后经过简单的烹饪,就成了他们日常的美味佳肴。

学校也曾经来过新教师,但因为条件太苦了,这些教师都陆续离开了,最短的只在学校待了3个月。自从2001年以后,这所偏僻的小学就再也没有老师愿意走进来了。从此,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夫妻学校”。

30年间,他们教出1000多名学生,其中考入大学的达300多人。如今,他们教过的学生很多都已为人父母,这些学生的孩子很多又在这里念书。这对夫妻教学能手,曾引起很多学校的关注 。2001年,一个镇小学的校长曾多次找到他,诚意邀请夫妻二人到自己的学校任教,同时许下诸多优惠条件。可是,考虑到自己走了后没有老师愿意来,夫妻二人最终婉言谢绝了。30年间,对这样的诱惑,他们不知回绝了多少次。想到自己如果走了,两个村的孩子就要到5里以外的学校上学,将给他们的父母带来很大的不便,而且坐校车每年一千多,费用太高。“如果我们走了,孩子谁来管呢?”他们说:只要身体允许,愿意在这里一直教下去。endprint

猜你喜欢
夫妻学校老师
学校推介
六·一放假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