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唤醒学生的情感

2014-09-16 02:30辛娟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4年9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文本情境

辛娟

当我们提出并讨论这样一个话题的时候,我们似乎做了一种前提假设:学生的情感“沉睡”了,故而需要唤醒。这种现象当然不可绝对化或者整体化,但却是困扰着很多一线语文教师的问题。当我们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甚至声泪俱下的时候,总有些学生无动无衷,他们听到悲伤之处并不显得悲伤,听到喜悦之处并不显得喜悦。这固然有个别学生很“深沉”,不喜表露自己情感的原因,但当这样的面稍大的时候,我们就要开始反思:这究竟是怎么了?青年人本该如“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情感丰富啊,可是他们那冷漠的表情、没有温度的眼神让人不寒而栗。前一段时间读到一篇报纸时评,题目叫做《莫让青春染暮气》,文中写道:“似乎在一夜之间,80后一代集体变“老”了。……感觉不会再爱了……”文章虽然写的是80后,可我觉得我们现在的90后学生也似乎“未老先衰”了。我并不想去寻求这背后的原因,因为这背后一定有着许许多多复杂的、难以言说的社会的原因;我也不想站在整个教育的角度做分析,那似乎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我想做的,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之内,做一些探索和努力。

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因为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即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应该引导他去关注,孕育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致青年教师》,吴非著,教育科学出版社)。现在提出的“兴发教学”“情感教学”“体验教学”等等很多教育教学理念都为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唤醒学生的情感提供了理论支持。

唤醒学生的情感,可以放大到整个的教育,也可以扩大到所有的学科。但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类丰富的文化,所以“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做了这样的定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我看来,无论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是“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离不开情感的唤醒。

一、挖掘文本,披文入情

作为语文教师,文本鉴赏的任务如果只是让学生读懂文本,从而达到理解或记忆文本中的形象以及文本表达的社会意义的目的,是远远不够的。更有甚者,有的语文老师把语言文学课上成语言文字课。其实这涉及到在教学领域里存在的“知识学习”和“情志培养”之争。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这往往是传统教学忽略的。

每一篇课文都承载着作者和教材编写者的深情,许多文本都有着牵动学生灵魂的力量。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材的情感内涵,充分地张扬文本字里行间的情感,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与作家进行一唱歌时空的对话,让高贵与高贵相遇,让丰富的情感滋养学生的心灵,使之柔软而敏感,从而唤醒他们内心的美好情感。这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边城》中翠翠和傩送那纯净凄美的爱情,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离别笙箫的低唱,郁达夫对愿意拿生命的三分之一来换的故都的秋的深情,《苏武传》中主人公的忠贞守节、宁死不屈……在这些文本中,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了情感美的教育。无情不成文,面对一篇篇血肉俱丰的课文,教师要做的应该是让学生在整体感知中,把握贯穿于文本深层的情感体验和深厚内蕴,领略深藏在语言艺术背面的内质光辉。

二、创设情境,体悟生情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联系实际创设情境、音乐图画创设情境、背景故事创设情境等等。在这诸多方法之中,最重要的是教学语言的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尤其是对一个语文教师而言,要想很好地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去,首先自己必须具有较高的语言修养。文质兼美的教学语言,是一种很好的情境创设。一代史学宗师陈寅恪先生讲课的时候,总是能自己营造出一种境界来,带着你穿越数千年历史,置身于汉唐时期的繁华盛世中。他喜欢闭着眼睛讲课,让自己也沉浸在那种历史语境中。语言大师闻一多在教授《诗经·周南·芣苜》时以他诗化的语言极力铺陈道:“那是一个夏天,芣苜都结子了,满山谷是采芣苜的妇女,满山谷响着歌声。这边人群中有一个新嫁的少妇,正捻着那希望的玑珠出神,羞涩忽然潮上她的魇辅……”(《闻一多传》)短短几句,先生把它铺张扬厉成几百字的美丽篇章。古典著作由此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学生想象的骏马也开始飞驰起来。笔者曾经上过一次还算比较成功的公开课《边城》,为了把学生带入沈从文先生笔下的美得像梦一样的情景中,笔者精心设计了课堂语言,例如在做课堂小结的时候,就这样讲到:“这样一些可爱善良的人物,沈从文先生为什么给他们安排了一个悲剧的结局呢?这是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使然。正是因为他们太善良了,所以酿成了悲剧。试想一下,如果傩送觉得不用对哥哥的死负责任,不那么善良的话,那么他也许会和翠翠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如果是这样一个大团圆结局的话,读者的心理满足了,但作品的悲剧意味却全部失落了。翠翠日复一日在渡口守着渡船等待着傩送归来,作结的一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让无数读者心中留下了永远的痛,但又是略带希望的痛。”此外,配以根据小说《边城》作词的歌曲《等等等等》,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唯美的意境中,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听完这番总结之后,都似乎陷入了沉思之中。大约半分钟之后,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课堂在一个优美的意境中结束,让人意犹未尽。

三、营造氛围,自然露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在教学中还应不断调试自身的情感状态,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要善于营造互相倾听、互相理解、互相启发、互相促进的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以唤醒学生心中的“巨人”——自尊自信。简言之,你要让学生觉得,你是瞧得起他的,你是喜欢他的。教师要有耐心地“蹲下身子”聆听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听取他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宽容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敢于说真话,流露真情实感。请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眼智慧之泉,只要我们挖掘、发现到位,学生的智慧之泉就会迸发涌流,学生的自尊就会得到满足,自信得到增强。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除了老师的评价,学生与同伴的亲密程度、被同伴认可的程度也影响到学生的自尊水平,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尽量多的合作交流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在合作中得到群体归属感,满足社交需要,从而上升到满足尊重需要。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能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使他们的情感体验与文本、与他人达到相通共融的境界。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更多地做好一个倾听者、启发者。

教育就是用一颗心感动另一颗心的事业。而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承担起这个影响人、温暖人、感动人的责任,用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情感唤醒。这要求教师要时刻保持充沛的情感,要认真体悟课本,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并且能在课堂上恰当运用激发学生情感的方法,方能为培养出情真意切的人做出贡献。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文本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