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彬俊
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要求严格,学校又过于重视分数,而学生的心理往往成为教育的盲区。所以很多学生的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疾患。这不能不引起教师们的注意。
学生的心理不健康,跟教育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据相关资料显示语文这门课程,其教学过程较为繁琐、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语文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形象性,其教学目的包括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因此中学语文教学是心理教育的重要阵地。魏书生说:“目前我们的教育理念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语文知识,同样也不能单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书的能力。”要在教书的同时将育人这一核心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是我国教育的需要,同样是学生自身利益的一种保障。显然,因为语文本身所具有显著的人文性与感召力,所以其具备塑造人的思想、感情、情操、意志、品性、以及性格的优点,学习语文可以让人们的身心得到发展。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优化心理结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通过自然美,完善学生心理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中,有松涛林海的翻涌恕号,有深广无垠的宇宙太空;有皑皑白雪、莽莽草原,……举不胜举。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都是对大自然的描写。比如《长江三峡》,《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等等,蜜蜂营营,粉蝶翩翩,百花争艳,万物竞秀。……这一切对人的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的影响,何止一点一滴?选文中这么多文质兼美的散文,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从而升华出对祖国山川的无限热爱之情,体验出以物喜以己悲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格魅力。当然,这些就要依靠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我们就要紧扣这些内容向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学生在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受到美的享受,品德上受到美的熏陶,心灵上受到净化。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随着学生年龄的提高,他们对一些事物予以分析的能力也随之提高,可以从具象事物中感知到其发展情况;而且,此年龄段的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已经获得的认识渗透到实际生活中。不过,学生在认识事物的环节与思维的逻辑上还不够成熟,他们无法通过事物的表象去完全掌握事物的实质性内容,对一些事物还无法予以精准的推理及思考。通常看问题都趋于表面化。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通过文章的表象去感知文章的实质意义,引导学生对感性的东西进行理性的思考,长此以往就可以持续优化学生的心理结构。
二、利用形象美,优化心理结构
所谓形象美,指的是教材中描绘出的自然景物美、人物形象美、事物形状美的篇章段落,它们的共同点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描绘,给人以直观、具体、形象的美感。一些优秀文章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去探究、去感知。举个例子,课文《驿路梨花》中的哈尼姑娘、梨花、瑶族老人、解放军叔叔以及“我”,都是主人,都在为其他人做一些自己需要做的事情,这些任务形象体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一种无私精神;魏巍的《我的老师》,文中的蔡芸芝先生是一位具有爱心、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好教师,她身上凝聚着人格美、人性美,是一个美的化身;冰心的《小桔灯》就可以进行乐观向上、充满自信、力戒忧郁颓废的自尊教育。此年龄段学生心理是正趋于成熟,不过此阶段这些学生还存在着一些困惑,对于这些困惑,他们无法去合理地进行分析及处理,同时又因他们自控能力与鉴别能力偏低,很容易被外界的环境所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强调表面文字的理解,要重视人物形象的分析,使学生与人物形象同喜同悲。通过对选文中人物形象的审视可以扬善弃恶,让学生明确为人之道,加强修养,培养美德,明辨是非。鼓励或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社会和人生。使学生在体会艺术的时候,思想得到升华,进而从根本完善其心理素质。
三、利用情感美,优化心理结构
思想性与艺术性是语文特有的一个特性。其不同于政治课那样以实质的思想训导而引起学生的厌倦,而是将思想教育无形地渗透到语文教材的作品中,在一些体现友情、亲情的文章,它们好像一丝丝和煦的春风轻抚着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可以切实的感受尽善尽美的真情,从根本深化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若教师在教学过程里,从学生心理素质的层面去予以引导,那么就会使学生在体会艺术美的同时,思想得到深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会逐渐得到完善。举个例子,在课文《这不是一颗流星》中,阿婆“最爱”浩波,浩波“最喜欢”阿婆。阿婆虽然“不在了”,不过在浩波心里阿婆并没有死,浩波不忘让阿婆戴上熊皮手套。鉴于上述,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引导学生:孩子为什么对熊皮手套念念不忘?作者为什么说孩子那纯朴至真的念头,绝不是一颗流星?从这个孩子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阅读此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真诚纯洁的爱,那种温馨的赤忱的情谊就会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让学生感受到人间真情。这些情感美都非常容易被青年学生所接受,同样这些都是青年学生健康心灵的催化剂,不仅能让学生充满爱心,同时会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全面深化。
语文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学是必要的,但我们不能把它当作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只能利用机会或创设情境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