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多数高校开始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学业规划,但存在规划内容缺少系统性、规划模式单一等不足。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学业规划的概念界定,分析了对大学生学业规划进行课程设计的意义,并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与经验总结。
关键字:学业规划;课程设计;学习方向;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8-0109-03
一、大学生学业规划的概念
关于大学生学业规划,普遍认为,是指学生个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大学环境等因素,为自己确立的大学在校四年的学习、生活以及择业、就业的计划和打算,它是人生规划的一部分[1]。本文所谈的学业规划,是大学生对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学习、生活、工作的整体规划,主要包括学生对开展学业规划的必要性的认识,通过对各类规章制度的深度解读,结合社会发展现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确立在大学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以增强其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和兴趣,为以后的就业奠定基础。
学者张恒亮认为学业规划是指为了提高求学者的人生职业(事业)发展效率,而对与之相关的学业所进行的筹划和安排。他是从职业发展与学业规划二者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界定学业规划的。大学生学业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具有重要联系。学业规划设计是做好职业生涯设计的前提和基础[2],为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打下基础。职业生涯规划是学业规划的目标,两者相辅相成,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立足于当今社会。
二、对大学生学业规划进行课程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不少大学生入学后很盲目,很少进行学业规划,即使有学业规划也很模糊,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多数学生仅根据本专业的教学指导计划和当学期的选课手册盲目地选课学习,对自我的专业定位、学习进度、学习状况、毕业风险等情况一知半解,甚至非常迷茫。根据笔者调查,存在较多这样的学生:有些学生到了最后一个学期还不知道自己到底缺了哪些课,以为能顺利毕业,还在到处找工作,最后却因为自己的不重视和不了解,缺少很少的学分,最终只能结业或者延期毕业,错失就业机会;有些学生没有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业,安排好学习计划,导致临毕业时,匆忙应付毕业课程,最终既不能有效地学习专业知识,也没有精力投入到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撰写中;有些学有余力的学生由于没有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业,不能在大学期间最大限度地学习专业知识。因此,在大学初始阶段,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学业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学业规划课程设计是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有效补充。当前多数高校已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该课程为公共必修课,共2学分,分四学年完成。目的在于让学生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并通过自我探索和职业环境探索,了解各类求职技巧与心理调试,丰富自己的职业通用技能,增强职业决策与行动力,提高职业素质,做好就业准备,并达到职业目标。但该课程着重点在于各类基础理论和求职方面的探讨,对于如何具体的对大学四年的学业进行规划却提的较少,学业规划课程设计恰恰成为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补充。大多数学校不开展学业规划教育,只开展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笔者认为,学业规划教育与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是超前教育,应先重点做好学业规划,学业规划得好,学生自然在就业中处于优势地位。
2.学业规划课程是学生寻求自身学业规划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自身也已认识到在大学生期间进行学业规划的重要性,但苦于没有合适的途径获取,或途径狭窄,不能满足需求。学校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培养目标、开设课程、学习目的等方面的辅导和教育,让大学生避免困惑和盲从,有的放矢地学好大学专业课程。各大学对开展学业规划教育普遍不是很重视,大一稍微重视,大二、大三基本不重视。因此,合理设计学业规划课程有利于学生更有效、合理的规划学业。
3.学业规划课程是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坚实平台。通过学业规划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正确处理课堂理论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在取得优异学习成绩的同时,培养和增强自身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团队协作与竞争精神,完善人格与修养品德,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学业,从而明确目标,健康全面地发展。
三、对大学生学业规划进行课程设计的实践
(一)课程设计
在大学高校的课程体系中,通识类课程包括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理论等课程;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大学语文、计算机、形式与政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基本已涵盖了大一、大二的四个学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更是涉及了四学年。现有的通识课课程基本45学分左右,大概占了毕业总学分的30%,按照现有的课程结构模式暂时不需要单独开课,而且单独开设一门新的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涉及到系统的开课问题,还涉及到教师的分配问题等,因此,大学生学业规划课程可以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者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附属内容,涵盖大学四年,并结合不同的学习阶段,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
(二)内容设计
一门课程是否好,关键在于课程内容,合理的内容设计是成功的一半。笔者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主要设计了八章内容,内容设计紧贴学生需要、学生急切,主要包括:
第一章《大学生学业规划课程介绍》,主要介绍学业规划的内涵、现状、意义、内容、步骤、种类等,以及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的关系、学业规划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等。让学生对学业规划有一个整体的概念,为更好地学习做好思想准备。本章节内容适合放大一阶段学习。
其中有四个章节分别解读和大学生学业息息相关的几个重要制度,包括《学籍管理规定》、《考试管理规定》、《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竞赛奖励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办法》、《大学生奖学金及荣誉称号的评定办法》等。所有的解读,结合个案分析、数据分析、层层剖析,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制度,了解学习的“游戏规则”,从而更有有针对性地学习,符合学校的学习导向。本部分内容适合大一阶段学习,便于全面了解,同时也可以在不同的阶段讲解不同的重点,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授课。
其中有三个章节主要讲解当前学生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主要解读有关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班、转专业与转学、第二专业课程证书、转本部、2+2项目、出国交换项目、学业预警、毕业与学位(受记过处分如何授予学士学位)、考取国内外研究生、公务员的现状、国内各类单证的考试(托福、GRE、注册会计师等)、大学生创业现状、毕业与学位等。本部分内容适合大二、大三、大四合适的阶段学习。
内容设计紧贴学生需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使学习的效果得到提升,同时,对管理人员来讲,相关工作更有利于顺利开展,得到学生的配合,工作开展的更深入。
(三)课程实践
通过一段时间、一定范围内的大学生学业规划课程内容的实践,学生反应基本良好。通过大一阶段的引导,使学生有了自己的规划想法,将设想与自己的学识、技能、智商、思维方式以及今后想从事的职业等内容进行自我评估,看看两者是否相符。接下来制定实施方案。随着对专业学习的深入,制定出大学不同时期的学习方向和目标。此时,通过适时的专题内容,让学生准确把握在大学期间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等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与各种能力锻炼中相互提高,使学生的人生目标更加明确。
四、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存在一个问题,课程设计时由于理论水平有限,而寻找理论支撑,是一个非常复杂、困难的工程,设计的课程内容较为通俗,系统性和理论性方面还有待加强。因此可以根据实践中的各类反馈,不断进行完善,同时,在相类似的课程内容中也可以寻找类似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李美贞.大学生如何规划学习与生活[J]长河杂志,2007,(12).
[2]郭鹏超,李珊山.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思考大学生学业规划问题[J].才智,2010:(21):271-272.
[3]张雁茹.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21):164-165.
作者简介:蒋芬君(1979-),女,浙江舟山人,现为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教务办副主任,现主要研究学生教务管理管理、学籍管理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