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裳的千秋家国梦

2014-09-16 01:25:23姜一哲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6期

摘 要:本文将黄裳的散文分为四类:生活往事类、书评序跋类、戏剧品评类和山水文史类。文中结合相应的例证,有点有面地讨论了山水文史散文的主要特点。这类散文风格平淡自如,知识丰富渊博,语言精练生动,思考独到深刻,并富有深切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平淡自如;知识渊博;语言精练;思考深刻

一、作者概述

黄裳作为现当代著名的散文家、藏书家、记者、翻译家、剧评家,其散文种类丰富、题材广泛。经过阅读,笔者将黄裳的散文分为以下几类:生活往事类、书评序跋类、戏剧品评类和山水文史类。其中,生活往事类包含作者缅怀故人和抒发生活情趣的散文,是为老生代散文家们经常触碰的题材。后几种是黄裳散文独有的种类,书评序跋类散文多用文言文写成,收录在《来燕榭文存》等书中,体现了藏书家丰富的古典文献功底;戏剧品评类涉及的戏剧门类众多,有京剧、昆曲、评剧、黄梅戏等,这些源自于作者对戏剧的喜爱,和他童年看戏以及日后为报刊戏剧评论专栏撰稿的经历有关;山水文史类是将山水风物和人文知识融合而成的随笔,体现了作者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情怀。

二、黄裳山水文史散文的主要特点

(一)平淡自如

黃裳的山水文史散文有平淡自如的风格。这是老生代散文家文风的共同特点,是经历了世事沧桑后的宁静淡泊。黄裳散文的平淡自如和写同样题裁的余秋雨的文史随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此各截取一段对比。

同样写敦煌,余秋雨的《道士塔》这样写:“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遭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他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我好恨!”[1],而黄裳的《敦煌》以如下的话语作结:“月牙泉只是一湾浅浅的弱水。水边有卖吃食饮料的小店,但没有一棵大树,只剩下稀疏瘦弱的几株杨柳,点缀着寂寞的沙滩。听说过去的月牙泉不是这个样子,有树木,有楼台,水面也比现在浩瀚的多。”[2]、“匆匆离开了月牙泉,走回停车的地方。在一间挂满了画的休息室里喝了杯茶,打开窗帘,外面是一片耀眼的夕阳。”[3]。

(二)知识渊博

在《江村》的开头,黄裳这样写:“朋友即将远行,约我到他的乡居去盘桓两天。这地方是吴江震泽与南浔之间太湖之滨的一处江村,十年前他在这里造了三间平屋,用以奉亲娱老。我自己则是很久以前就想访问这一带几处有名的城镇,好为小说《鸳湖记》搜集一些感性的素材。这一带是晚明复社人物活动的中心。孙孟朴就是当地一位富有的士绅,他是复社领袖张天如的“总管”;有名的柳如是也是生于盛泽归家院的名妓;在同时和以后,写《南疆绎史》的温睿临,史学家施国祁、杨凤苞也都出生在这里;那位清初史狱的“主犯”庄廷鑨和写《西游补》的董若雨也都是南浔人……只要想到这些,就不难想见这一带地方有怎样的吸引力了。”[4]这短话蕴含了大量的文史知识,但是丝毫没有卖弄的嫌疑,娓娓道来,像是和朋友闲话家常。

(三)语言精练

这类散文的语言十分精练。虽然老生代作家群中的汪曾祺等人的语言也都十分精练,但黄裳的精练有其独到之处,这是受到文言文影响的结果。在黄裳的散文中,几乎全是短句子,却充满了画面感,读起来也很有节奏。

以下是《胥涛》中作者对于钱塘潮的描写:“记得等了好久,都几乎有些绝望了,才在‘来了,来了的人声中,盼来了那潮头。先是一排排的潮水波段,缓缓地推进过来,在人们面前依次拥过去,同时还夹杂着轻轻地吼声,好看是好看,但不免过于文雅,看了多少有些失望。正在这当口,第二次潮头又推进来了,这回是采取了与前次成九十度的方向,直向茶棚所在的堤岸拥来,拥到堤脚,看来已经消失了,却不知怎样一来,一声巨响,潮头凭空而上,跃上二三十丈高处,雪白的浪花挥洒时,一大片茶棚里正像落下了一阵疾雨。人们惊呼了,茶桌凳子都被打翻,我站在凳子高处裤脚也全部被打湿了。”[5]。

在该段话中,作者用到了很多精妙的字眼和词,如“缓缓”、“推进”、“直”、“拥来”、“凭空而上”、“跃”、“挥洒”、“疾雨”,将观潮的画面生动地勾勒出来。另外,这段话的风格和史传文学非常接近。这种精练的语言风格和文言文写成的史传文学以及白话章回小说十分接近,这是作者大量阅读作品的结果。

(四)思考深刻

这类散文显示了黄裳思考的深刻性。作为一名高级记者,黄裳对于国内外时局有非常好的把控能力,并且可以做出精彩的评论。在散文中,作者用客观的态度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起来,也将国内时局和国外时局连接起来,具有时空穿越感,而且还时常运用讽刺的艺术手法。

三、结语

以上就是黄裳山水文史散文的主要特点,看似都是老生代散文家文章的共性,但细细挖掘会发现黄裳的独特所在。品读这些散文,除了能发现以上特点外,还能感受到黄裳的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令人钦佩。

注释:

[1] 余秋雨:《文化苦旅》(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12月),第7-8页。

[2] 黄裳:《如梦记》(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8月),第112页。

[3] 同前注。

[4] 黄裳:《如梦记》(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8月),第180页。

[5] 黄裳:《如梦记》(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8月),第237页。

作者简介:姜一哲(1995.1-),女,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