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对《小仓百人一首》中所收录和歌的考察,采用与《唐诗三百首》进行对比,继而分析、总结的方法,就和歌中数词的使用,尤其是数词的虚化现象进行研究。旨在对日语中数词的使用规律有所把握。
关键词:和歌;唐诗;数词;虚化
一、引言
和歌是日本传统的韵文,通过5音和7音构成,与汉诗相同,有着严格的音数限制,是一种与汉诗相对的日本文学形式。作为一种可以与中国的古诗相对应的诗歌形式,和歌在日本有着特殊的文学地位及研究价值。而《小仓百人一首》是由藤原定家选撰的和歌集,收录了从飞鸟时代到镰仓时代100首有名和歌。因其跨越时间之长,收录和歌水平之高,为世人所喜爱,对后世影响巨大。作为和歌的对应文学形式,唐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为《唐诗三百首》。
二、《小仓百人一首》及《唐诗三百首》中数词使用情况考察
纵观《小仓百人一首》,可以发现在100首和歌中,出现数词的仅有九首。如下:
第7首:天の原、ふりさけ見れば、春日なる、三笠の山に、出でし月かも
意思:眺望天空,东方映着一轮。那是故乡奈良春日三笠山上的月亮啊。
第11首:和田の原、八十島かけて、こぎ出でぬと、人にはつげよ、あまの釣り船
意思:因罪奔赴流放的地方,乘舟绕过海原上众多的岛屿时,只能请求渔夫帮我转达给都城的爱人。
第23首:月みれば 千千に物こそ 悲しけれ わが身一つの 秋にはあらねと
意思:看着秋夜美丽的月亮,不由让人感到各种悲伤。虽然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感受到秋天。
第27首: 小倉山 峰のもみぢ葉 心あらば いま一度の みゆきまたなむ
意思:小仓山的美丽红叶啊,如果你通人心的话,应当为了主上的行幸而不要散落的等着我们。
第47首:八重むぐら しげれる宿の さびしきに 人こそ見えね 秋は来にけり
意思:杂草丛生的寂静的官邸,荒芜的如今没有任何人来访,但是秋天仍然来到这里。
第61首:いにしへの 奈良の都の 八重桜 けふ九重に 匂ひぬるかな
意思:以往绽放在奈良的八重樱啊,如今却绽放在九重的宫阙里。
与此相对,《唐诗三百首》中一至十的基数数字全都出现的同时,二位数、三位数、千、及万都有不同频率的出现。通过统计,《唐诗三百首》所收录的共计310首诗歌中,由于同一首乃可能出现两个至三个数字,使得出现数字的诗文总数达到485句,可以称得上是“首首有数词”。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和歌中数词使用频率较低。
三、对《小仓百人一首》与《唐诗三百首》中数词虚化现象的对比性考察
数词最基本及原始的作用是准确表达实际的数量。而随着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长期历史的演变与文化的发展,数词的虚指现象逐渐产生。数词的虚化是指数词不表达实际数量的多少,而根据不同的语境产生不同的含义,发挥不同的作用。
首先:从数词是否存在虚化的角度来分析《小仓百人一首》中的数词,可以发现表示实指的有:“三笠の山 八重桜 三室の山 わが身一つの いま一度 ”。表示虚指的有:“八十島 千千に 八重むぐら 九重に 千鳥 百敷”。另外第17首:千早振る 神代もきかず 竜田川 から紅に 水くくるとは中的“千早振る”则是枕词,在这里既不表达实指,也不属于数词的虚化用法。
其次,从表示虚化含义的数词来看,《小仓百人一首》中表示虚化的数字为主要为“八、九、百、千”,且这几个数词在和歌中皆表示数量之多,程度之深。“百、千、万”表示数字虚化的现象在唐诗中也较为多见。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但是与《小仓百人一首》中使用“八、九”表示虚指相对应的是,中国清代的汪中在他所著的《述学·内篇·释三九》中说:“古人措辞,凡一二不能尽者,均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不能尽者,均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唐诗三百首》中所录“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以及“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白居易·长恨歌)中的“三千”“九重”皆表示虚化的含义,正如同汪中所释表示极多,都的意思。虚指的三指多,在汉语运用历史中有着较长的历史。清汪中《释三九》中说“二乘一则为三,故三者数之成也。”、“一二所不能尽者,则以三为之节。”《论语》:“趋往而不三黜。”《春秋传》:“三折肱为良医”,这里所讲的三,并非是实指三次。因此三的虚指用法得到了解释,在《小仓百人一首》中“三”的虚指用法并没有得到体现。而《小仓百人一首》中表示数量多的数词“八”的虚化现象在《唐诗三百首》中却没有出现,唯二与“八”相关的诗句为“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王昌龄·塞下曲其一);“八月蝴蝶忙,双飞栖草园。”(李白·长干行),而这两首诗中的“八”均为实指的季节八月。
参考文献:
[1]顾青编著.《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2]刘德润.《小仓百人一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
[3]李健,潘大陆.《数词的虚化形式及其修辞功能》[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
作者簡介:吴艳(1985-),女,湖北十堰人,助教,现就职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从事日语教学及日本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