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觉新与汪文宣处事之道的比较

2014-09-16 01:10:57朱秀英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6期

摘 要:巴金的小说《家》与《寒夜》塑造了众多的形形色色的任务形象。这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高觉新于汪文宣心中都装满了苦水,却又无处倾泄,实在活得太苦、太累了。本文试图通过对二人形象的分析来探讨二者的处世之道,从而揭示其悲剧命运。

关键词:高觉新;汪文宣;处世态度;“无抵抗主义”

《家》与《寒夜》分别代表了巴金前后两期的创作高峰。在这两部作品中,作者的一词一语都寄寓了极强烈的爱与恨且在朴素流动着的语言中形成一种直面人生的冷调子。两部作品的主任公高觉新与汪文宣是很有才华且正直又循规蹈矩的好男人。他们都在追求 着生命、幸福、爱情,这不仅仅是为了他们自己,而且也为了别的人,为了他们所知道的所深爱的人们。但是他们过于简单的世界观、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他们无力改变环境,也不知道如何去改变自己,所以最终导致了他们的悲剧结局。

一、处世之道的相同之处

受社会环境、传统文化、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二人的处世之道有着相同的地方。

中国是一个具有封建传统几千年的古老国度。家庭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根本。家像一个巨大的蜘蛛网一样,把它的全部成员牢牢地粘附在同一条命运之舟上,而封建家长就是家庭中至高无上的。正是这样的家庭与社会传统,把高觉新与汪文宣禁锢在了一个永远也迈不出去的高墙之内。高觉新的父亲高克文,在清末做关直到中华民国成立后才清闲在家,与几个朋友合伙经商,并在家帮助自己的父亲高老太爷管理家业。所以觉新在父亲做官的那些年里,与他的父亲接触并不是很多,他与母亲朝夕相处,母亲对他的影响很深,母亲的 “安知天命”、“守道安贫“、”得过且过、“孺弱顺从”的生活态度,对从小待在她身边,从小就非常懂事的高觉新影响很大。并影响了他 “无抵抗”处世态度的形成。

汪文宣从小是独子,父亲早逝,母亲一手把他带大。汪文宣的母亲是当时昆明有名的才女,虽然母亲是才女但从《寒夜》这整部小说中可以看出汪母的世界观之狭小。这对身为她独子的从小与她在一起生活的汪文宣的影响之大,加之汪文宣的母亲是一个自私、顽固、保守的女人。这样的一个女人对汪文宣的身心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与家庭生活中,汪文宣形成了“无抵抗”的处世态度。所以我们说家庭是社会的基础,他影响并决定了一代又一代家庭成员的命运。

二、处世之道的不同之处

由于二人的思想观念、家庭境况、爱情婚姻状况不同,因此,他们的处世之道也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之处。

高觉新在高家具有有一定地位的,他一直过着富裕的生活并在大家的关爱之下长大。过着不愁吃,不愁穿的,不愁工作的“无忧无虑”的日子。而汪文宣则不同,他虽然出身不错,但家道中落且父亲早逝。他为了养家糊口,整日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高觉新生活在大家庭里,自然不乏贤良淑德的女子做他的妻子。他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习俗中成了婚。妻子瑞珏从不与他吵架,总是以他为中心,妻子还懂得帮助他照顾好家庭,使他无后顾之忧,可谓是相敬如宾。汪文宣则不同于高觉新,他与同时毕业的曾树生由恋爱而结合在一起。最初过着幸福的生活,但随着战争的爆发,家庭矛盾日愈加剧,他的妻子不甘贫困,不甘寂寞,不时在外面“寻欢作乐”。汪文宣虽然目睹了妻子与他的上司有染,他却不敢对自己的妻子加以指责。甚至连询问都不敢,反是妻子先说出来,他对这个预料中的结果又惊又怕。且他与自己的妻子经常有矛盾,他们夫妻的感情是如此的矛盾重要,但他还深深的爱着自己的妻子。即便是妻子最后与他人同去兰州,且后来写信回来给了他致命的一击,他却依旧爱着他的妻子。可以说他是为了这个女人而活的,几乎把身旁所有的人都当成了隐形人,他从来不与任何人交流,他这样的处世方法遭到了同事、上司、妻子的排斥,他感到孤独、寂寞也是必然的。虽然他有时感觉是幸福。这不能不说他比高觉新更加的悲哀。

两人在思想观念上有明显的区别,高觉新始终认为旧的次序和旧的制度不可动摇。他在自己弟弟觉民的婚姻中,充当着一个“卫道士”的角色,他同情弟弟的遭遇,也名知道长辈的要求无理,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而且在觉民离家出走后,他还向觉慧追问觉民的下落。他认为原有的社会次序、观念是不可以去改变的,那么他最终的结局只能是堕落。在汪文宣观念里,旧有的社会次序是可以通过人去改变的,他要向着一种新的生活努力,奋斗。但我们知道,在这个黑暗的社会面前,个人奋斗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虽然结局会如此,但他依然以行动控诉着这个社会的黑暗,并坚强的活着。高觉新则以一种敷衍的方式面对生活,无力、苟且活于世间。他完全没有一种挑战自我,挑战社会的精神,更谈不上具有社会的叛逆精神。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两者在个人奋斗精神上的缺乏。

参考文献:

[1] 李存光.《巴金研究资料》(下册)[M] 海峡文艺出版社 1985

[2] 丹晨 《巴金评说七十年》 [M]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6年1月第一版

[3] 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 《现代文学三十年》 [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

[4] 陈思和 李辉 《巴金论稿》(M) [M]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5] 谭洛非 谭兴国《巴金美学思想论稿》 [M]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1年6月第一版

作者簡介:朱秀英(1979.02-),女,彝族,本科,西昌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