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丽梅
小学生在学校通过教育获取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教会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其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和心理发展的限制,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多种思维能力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在教学中采取一定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启发学生进行适合于他们心理特征的思维训练,从多方面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培养思维的灵敏性
在数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即要求学生思维灵活敏捷。变通是思维灵活性的主要特征,关键是突出一个“活”。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变通事物之间的联系,转变条件之间的关系,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事物。如“某校植树,四年级有男生的■和女生的■参加。参加的男生和女生人数相等。问这个年级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分之几?”此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变通求解。
解1:运用分数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用比例来求解。根据“参加的男生和女生人数相等”这个条件可得:男生人数×■=女生人数×■,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推出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化简得男生人数:女生人数=6:7。即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解2:将原有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有联系的另一种数量关系,找到了一种新的解题途径,即“转化法”。根据条件可知,参加的女生人数占女生总人数的■。反之,女生总人数是女生参加人数的3.5倍。同理,男生总人数是男生参加人数的3倍。这样就把分数关系转化成了倍数关系。因为“参加的男生和女生人数相等”,所以,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3.5=■。此题还有其他解法,限于篇幅不再例举。
学生学会了变通思维,就能开阔思路,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思维敏捷性的主要特征是能够对所要认识的事物迅速找到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数学教学中的“听算”“视算”“抢答”“比谁又对又快”等等都是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的有效方法。
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就是要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其中的联系,对事物能够透彻理解,以达到牢固掌握知识的目的。
例如,教材中给出的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为:(长×宽+长×高+宽×高)×2。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计算公式呢?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对长方体教具进行观察和讨论,又推出了几个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公式:(1)长×宽×2+(长+宽)×2×高;(2)长×高×2+底面周长×高。通过这两个公式的推导,使学生加深了对长方体表面积的认识,牢固地掌握了计算方法,同时促进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培养思维的创造力
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程度的知识和思维能力后,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即在对一个问题的共同见解,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创新,增强他们的思维创造能力。
例如:“在一只底面半径是50厘米的圆柱水桶里,放进一段半径为25厘米的钢材后桶里的水上升了15厘米,求钢材的长度。”多数学生按照常规思考:先求钢材的体积,再求钢材的长度。有一个学生却这样进行思考和推理:桶中的水面半径是钢材底面积的■=2倍,因钢材体积与水上升部分体积相等,故钢材体积是水面面积的■=■,所以,钢材的长度(即高)是水面上升部分高度的4倍。即钢材的长度:15×4=60(厘米)。由此可以看出,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
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独立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很好地掌握已学过的知识,并能运用自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思考问题的条件和机会,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善于观察问题,进而通过有条不紊的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责编 金 东)endprint
小学生在学校通过教育获取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教会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其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和心理发展的限制,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多种思维能力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在教学中采取一定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启发学生进行适合于他们心理特征的思维训练,从多方面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培养思维的灵敏性
在数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即要求学生思维灵活敏捷。变通是思维灵活性的主要特征,关键是突出一个“活”。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变通事物之间的联系,转变条件之间的关系,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事物。如“某校植树,四年级有男生的■和女生的■参加。参加的男生和女生人数相等。问这个年级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分之几?”此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变通求解。
解1:运用分数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用比例来求解。根据“参加的男生和女生人数相等”这个条件可得:男生人数×■=女生人数×■,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推出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化简得男生人数:女生人数=6:7。即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解2:将原有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有联系的另一种数量关系,找到了一种新的解题途径,即“转化法”。根据条件可知,参加的女生人数占女生总人数的■。反之,女生总人数是女生参加人数的3.5倍。同理,男生总人数是男生参加人数的3倍。这样就把分数关系转化成了倍数关系。因为“参加的男生和女生人数相等”,所以,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3.5=■。此题还有其他解法,限于篇幅不再例举。
学生学会了变通思维,就能开阔思路,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思维敏捷性的主要特征是能够对所要认识的事物迅速找到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数学教学中的“听算”“视算”“抢答”“比谁又对又快”等等都是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的有效方法。
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就是要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其中的联系,对事物能够透彻理解,以达到牢固掌握知识的目的。
例如,教材中给出的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为:(长×宽+长×高+宽×高)×2。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计算公式呢?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对长方体教具进行观察和讨论,又推出了几个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公式:(1)长×宽×2+(长+宽)×2×高;(2)长×高×2+底面周长×高。通过这两个公式的推导,使学生加深了对长方体表面积的认识,牢固地掌握了计算方法,同时促进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培养思维的创造力
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程度的知识和思维能力后,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即在对一个问题的共同见解,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创新,增强他们的思维创造能力。
例如:“在一只底面半径是50厘米的圆柱水桶里,放进一段半径为25厘米的钢材后桶里的水上升了15厘米,求钢材的长度。”多数学生按照常规思考:先求钢材的体积,再求钢材的长度。有一个学生却这样进行思考和推理:桶中的水面半径是钢材底面积的■=2倍,因钢材体积与水上升部分体积相等,故钢材体积是水面面积的■=■,所以,钢材的长度(即高)是水面上升部分高度的4倍。即钢材的长度:15×4=60(厘米)。由此可以看出,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
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独立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很好地掌握已学过的知识,并能运用自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思考问题的条件和机会,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善于观察问题,进而通过有条不紊的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责编 金 东)endprint
小学生在学校通过教育获取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教会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其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和心理发展的限制,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多种思维能力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在教学中采取一定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启发学生进行适合于他们心理特征的思维训练,从多方面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培养思维的灵敏性
在数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即要求学生思维灵活敏捷。变通是思维灵活性的主要特征,关键是突出一个“活”。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变通事物之间的联系,转变条件之间的关系,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事物。如“某校植树,四年级有男生的■和女生的■参加。参加的男生和女生人数相等。问这个年级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分之几?”此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变通求解。
解1:运用分数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用比例来求解。根据“参加的男生和女生人数相等”这个条件可得:男生人数×■=女生人数×■,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推出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化简得男生人数:女生人数=6:7。即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解2:将原有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有联系的另一种数量关系,找到了一种新的解题途径,即“转化法”。根据条件可知,参加的女生人数占女生总人数的■。反之,女生总人数是女生参加人数的3.5倍。同理,男生总人数是男生参加人数的3倍。这样就把分数关系转化成了倍数关系。因为“参加的男生和女生人数相等”,所以,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3.5=■。此题还有其他解法,限于篇幅不再例举。
学生学会了变通思维,就能开阔思路,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思维敏捷性的主要特征是能够对所要认识的事物迅速找到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数学教学中的“听算”“视算”“抢答”“比谁又对又快”等等都是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的有效方法。
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就是要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其中的联系,对事物能够透彻理解,以达到牢固掌握知识的目的。
例如,教材中给出的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为:(长×宽+长×高+宽×高)×2。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计算公式呢?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对长方体教具进行观察和讨论,又推出了几个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公式:(1)长×宽×2+(长+宽)×2×高;(2)长×高×2+底面周长×高。通过这两个公式的推导,使学生加深了对长方体表面积的认识,牢固地掌握了计算方法,同时促进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培养思维的创造力
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程度的知识和思维能力后,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即在对一个问题的共同见解,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创新,增强他们的思维创造能力。
例如:“在一只底面半径是50厘米的圆柱水桶里,放进一段半径为25厘米的钢材后桶里的水上升了15厘米,求钢材的长度。”多数学生按照常规思考:先求钢材的体积,再求钢材的长度。有一个学生却这样进行思考和推理:桶中的水面半径是钢材底面积的■=2倍,因钢材体积与水上升部分体积相等,故钢材体积是水面面积的■=■,所以,钢材的长度(即高)是水面上升部分高度的4倍。即钢材的长度:15×4=60(厘米)。由此可以看出,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
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独立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很好地掌握已学过的知识,并能运用自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思考问题的条件和机会,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善于观察问题,进而通过有条不紊的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责编 金 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