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培
微课起源于2008年出现的慕课(MOOCs),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简称。它颠覆了传统校园教育的授课模式和评价模式,对传统教学是个挑战。目前,中学的慕课教育以“翻转课堂”模式为主,即教师创建微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教学形态。笔者认为,这种模式让学生将视频带回家,用视频再造教育,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等于是让教师给予学生一对一的个性化的指导。但是这种模式有其局限,对学生学习的条件、环境和自觉性要求都比较高,限制了微课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应该创新运用,使微课能够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运用。
一、解放思想,改变形式
微课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它整合了广泛的优质资源,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进程由学生自己掌控,比较自主。所以,语文教师要有足够的包容心和信心,接受这一革命性的教育形式,并积极投身其中。我们可以主动创建微视频,制作优质高效的微视频,让学生在家中自主学习。而除了此种形式之外,我们也可以下载网络上已有的微课,让其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组成部分。
比如泰州、扬州、南通三地进行了统一的模拟考试,扬州微课网上率先推出了语文试题中仿写、表达技巧等部分知识点的讲解,针对性强,讲解非常全面,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再重复劳动,完全可以将其纳入我们的语文试题讲解中。而且,教学实践也证明,在枯燥的试题分析、讲解中,出现一个新面孔、新声音,讲解的内容和角度又有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很容易调动起来,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笔者将这一视频上传到学生群中,有条件的学生也可以自主学习,不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二、内容为主,辅助教学
微课理念再新颖,也是为了教学服务的。任何时候,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都是核心,是主体。因此,我们千万不可因为追求有创意的形式,而忽略了教学内容。不是什么内容都必须制作成微课视频的,我们要精心选材,在语文教学中真正找到学生关心的,学习有困难的问题,集中力量备课,辅以多媒体技术,把视频、音频插在教学内容中。只有正确选择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才能最快吸引学生对微课的关注,进而喜欢上这一新事物;而针对重点、难点和易错点突破,教学效果立竿见影,也能够让学生更信服。
高三语文考试中有“分析表达效果”这一题型,第一次见到这种题型,全班50个学生没有一个能得到满分。针对这个知识点,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微课技术,重点突破,区分了表达技巧、表达效果和艺术特色等不同的问法和答法,第二次考这个知识点时,有20个学生得到了满分;到第三次再遇到这类题型时,班级题均分大幅提高。
三、重视质量,比较运用
微课毕竟还是一个新事物,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教学质量。现在高校中微课运用较多的是在师范生技能大赛中,中学微课运用也多是各类基本功大赛,因此,网络上能找到的微课资源也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秉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像《长江三峡》、《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课文都有经典的课例和课件,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了微课而微课,硬是折腾出一个视频出来。同样的,即使是为了评比而做一个微课视频,我们也应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汲取备课组的智慧,在教学设计、创意呈现和表达艺术中比较选用,提高学生的个体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学习习惯,达成教学效果最优化。
四、积极互动,深化课改
高中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高中生语文课堂发言不积极,课堂讨论问题气氛不够热烈,与老师交流比较少。这和传统课堂模式是密切相关的,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威严有余,亲和力不足,令学生敬而远之,不敢“求我”。而微课教学恰恰可以创设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环境,帮助语文教师积极构建平等、民主的课堂,消融师生之间的这层坚冰。语文教师可以考虑网络学习的实际情形,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精心安排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详细的解答。学生可以在课前反复看,反复听微课视频,将学习难点化解为学习重点,在课堂交流时就更有针对性,言之有物了。
微课时代,中学语文教师应兼容并蓄,发扬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精神,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这一新事物,并利用微课视频再造教育的优势,促进教学效率不断提高,让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让学生更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