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改革现状与对策

2014-09-16 00:35许德凤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课堂改革现状对策

许德凤

摘要:课改已推行了好多年,但效果并不理想。我身处一线,亲身经历基层课改的过程,真切感觉到很多学校都是搞形式,背离了课改精神。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并提出应对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关键词:课堂改革 现状 对策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主渠道是学科教学。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并践行新的教育理念。因此,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进行课堂改革势在必行。但现实不容乐观。

一、当前课堂教学现状透析

1.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却不高。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唾沫横飞,一堂课两堂课下来大呼累死了;而课堂上除少数学生回答问题外,很多学生都游离课堂之外,更有甚者埋头大睡。因为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毫无参与乐趣、思维乐趣、学习乐趣可言。久而久之,本来学生可以快乐地学习却最终变得很痛苦,课堂自然就会变成低效课堂甚至无效课堂。

2.变“教师讲,学生听”为“教师问,学生答”。当前,不管是平时上课,还是公开课、优质课等都会看到“满堂问”现象。许多教师认为这样做就是课改,因为课堂上讲的少了,学生回答问题多了。而实际上这是对课改的一种误解,虽说与“满堂灌”相比较形式上有一定的进步,但学生疲于回答问题,精神高度紧张,学生缺乏主动地学、主动地问。因此,我认为这种形式实质上还是教师起决定性作用、主导性作用,这是与新课改精神背道而驰的。

3.预设问题多,激发思维少。有的教师不敢放开课堂,认为学生质疑、提问会影响课堂难以驾驭,于是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向自己预设好的教学问题上引导,其实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缺乏教学艺术的表现;有的教师预设问题简单化、知识化,缺乏思维深度和广度;还有的干脆就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的封闭方法来提问,这几乎没有激发学生思维的空间和余地。总之,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探索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4.教师总结多,学生探究少。当前课改大背景下,许多教师都有意识地进行了课改尝试,课堂上也有意识地让学生讨论探究一些问题,但过程太单一,时间太少,趋于形式。许多概念、定理、规律本该由学生探索概括总结的,但是教师怕时间来不及,影响了教学进度,而由教师自己包办代替,直接把结论告诉了学生。所以,往往会造成学生不知道这个结论、答案、规律怎么来的,只好死记,最终导致不能灵活应用和迁移。

5.小组合作徒有虚名,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质量。只重视讨论热烈度而不重视参与的有效性。课改实践中,经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甚至一些领导、学科教研员都认为课堂要气氛热烈、要有花样,其实这也是对课改的片面理解。如果不以内在思维的深层主动建构为目的,盲目追求课堂教学的热热闹闹,为参与而参与,那只能使学生的主动参与流于形式,使得大部分的课堂参与时间成了对学生的发展没有多大价值的无效参与时间,因为学生不能真正得到什么。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当前课堂改革的现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要么教学理念转变得不彻底,要么教学方式依然陈旧“穿新鞋走老路”,要么学生的学习方法依然传统。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二、课堂改革的方法与对策

1.教师的教学观念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是教学行为的先导,教学行为是教育观念的实践。新课改背景下,一要更新、秉持新的教学理念。要做到以人为本,树立新的学生观,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人文素养。二要转变教师的角色。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把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在关键时机加以适当的组织和点拨。

2.注重开放和生成,打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因此,我们要让每一节课都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少一些沉闷,多一些活力;少一些循规蹈矩,多一些即兴创造。

3.要推行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体验与学习兴趣,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研究去获取结论,发现规律;改变那种先给出结论,再进行分析、论证的传统做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让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关注人的发展,始终是教育的核心,而“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认真践行这种教育理念、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责编 田彩霞)

猜你喜欢
课堂改革现状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